我想做个良人,只恐有一颗浪子的心

人的感受不一定感同身受。

我想做个良人,只恐有一颗浪子的心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2017/07/30 晴天闷热,阳光高照

大多数表达能力不错的人,对于咬文嚼字这种东西,所产生的爱好都是相通的。

想起这个话题的最初是今天辞职了,在车站等公交,脑海中忽然闯入了你一句话“你的感受,并不一定都是感同身受”

人从生下来,被迫接受着来自属于外界的感知,医生的欢呼声,病房外的唉声叹气,哈哈大笑,然后一张张陌生的脸,通过他们双手的互相传递,偶尔带起一阵风吹过他们衣角,带动身上气味,跟随风的速度,调动身边空气,饶过你的鼻息,嗯~原来这就是生命的味道,你的初次感受,可是,世界太奇怪了。

或许在你看不见的地方,和你一样,降临到这个世界的小生命,他也许正经历着车祸、产妇大出血、先天疾病、四肢不健全……等,接二连三的打击,忽如其来的降临,有的人听后,嗤笑了起来“老天爷怎么可能把苦难都降临在一个人身上”是啊,所以人才总是自欺欺人,掩耳盗铃啊。或许有人听后“真可怜,没办法都是命”

看,人都是自私的生物,这就是与生俱来的感受。

同龄人先天条件的缺失,在造就了人品格的同时,也增加人的极端性,或许满值,也有可能负值。拿一个父母从小离异,和一个家庭生活美满的孩子做比较,离异的小孩内心是极端脆弱的,带着些许小心,自卑,以及其他的负面情绪,而这位美满家庭的孩子,一股从内心带出来的傲气,父母管的太严的娇纵,是相对于那位有着天壤之别的生活方式,然后我们还是会说,世界家庭千万家,奇葩父母比比皆是,地域因素,家庭因素,环境因素,生活条件等所有家庭的结构框架基础。都不足完全定义一个人的性格,抛开小方面来讲,大方面定义某一类人的性格还是足够满足的。这也就证明人的感受是有限的,可在时间是无限的前提下,感受就真的只剩下感受,也就缺了最重要的一部分。

我想做个良人,只恐有一颗浪子的心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没有经过别人经过的事,不要妄加揣测,更不要评论。

网络时代下的大城市,人群结构复杂,人口流量大,在加一条-人心,这也就会产生一种怪现象,乞丐沿街乞讨,没有人会给钱,反而避之不及(少数人除外),老人过马路摔倒,没有人敢扶,惹火烧身这种事不止一次在这个世界的每个角落散布。大时代背景下,生死已如同家常便饭,就在前几天我们小区,那天早上,我和平常一样,起床,做饭,吃饭,忽然,在我即将收拾好,准备出门时,不远处传来了“哄……”一声爆炸声,声音极大,由于家住六楼,房子都随之而来的晃动,可想而知爆炸的威力,其实最一开始,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仅仅以为从楼顶向楼下扔东西砸出来的响声,但过了没几分钟,隔了一栋楼的就开始冒黑烟,我们在想,应该是什么爆炸了,起火原因不明,我没有很深切的去打听这件事最终结果,只是后来新闻说起,家里男主人死了,妻子和孩子逃了出来,隔了一天的第二天,我走路正好经过那栋楼,已经很老旧的楼层,黑烟遍布,窗口触目惊心,像是在提醒人这里不久发生了一件惨案,慢慢的人终究会遗忘,然后新的故事掩盖住一堆乌黑的青瓦,看着它由蚊子血变成“白玫瑰”。

经历了半世风雨寡淡的中年,到平静的晚年,他们会怎样叙述这件事,用一段平和的语调,就像吃饭一样,悠悠的讲出来,重重的叹声气。

于是,感受深了,人就少了点俗世烟火气,感同身受就开始痒了。

感受是感知外界事物,这里用来讲名词,变成动词后,就是在经历或者像个看客走马观花的入了过场,所体会到的主观视觉的冲击力。而到了感同身受这一层,就更加直观,就像瞎子过河,盲人摸象,经历多了,就算低头走路,也一样的顺其自然,可只有他自己知道踩空过几个台阶,摔伤过几次膝盖。

人永远无法感同身受,即使你和他在经历同一件事。

我和闺蜜最近都紧紧挨着经历了一次找房子、找工作,我在被房东打电话通知我提前退房子的那一刻,并且仅仅给了我5天时间的情况下,(二房东克扣押金未给)有一瞬间脑子是空白的,刚好那五天是我上班日期,白天上班在贴吧找房子,找合租伙伴,晚上看房子,每天看见地铁都是最后一班,大街小摊贩出来吆喝,但我感觉四周都是寂静的,回到家开始收拾屋子,打包我的行李,每天一两点,过了几天阶级生活,为了赶在我上班前搬完家,叫上搬家公司,谈好价钱,满身热汗的我再赶去公司,然后找闺蜜那里借宿几宿,终于如愿以偿的找到了房子,那一刻,心从天上掉到了地下。闺蜜房租到期,这月底之前也必须找到房子,她比我好一点的是不需要找室友,并且有足够的时间搬家,但因为小中介的缘故,还是有一些麻烦,再加上公司发展前景出现状况,找房子同时也在投递简历,找工作,因为公司是下午一点上班,她利用早上应聘,然后再赶去上班,对于一直早上去健身房的她,也耗损了很大的心力。你们看,我们同样的事情,放在大的背景下,说不清哪个严重,也不讨论事件的辛苦与否,换位思考,可仍旧我一样没有经历过她真正的难处,她也从未踏入我每天的生活,这就是极大的差别,我们无法为个案立几条正当的理由,也抹不去任何的印记。

不论感同身受的结局如何,但感受和感同身受中夹杂的是人对“善”得充分琢磨,以及人本身“善”的本性。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想做个良人,只恐有一颗浪子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