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眼、顺风耳,真的是天方夜谭吗?

在上期节目中,我们了解到了人机交互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将电子设备植入身体,许多残障人士恢复了健康,更好地去生活。

而人机交互能做的远不仅如此,今天,小编就和大家进一步聊聊更深层、更先进的人机交互技术,它能给我们带来更多力量,让人类超越自身的极限,就像活在科幻电影里!

本期嘉宾信息

明东,天津大学医学工程与转化医学研究院院长,天津神经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马克斯·奥蒂斯·加泰兰,查尔姆斯理工大学生物力学和神经康复实验室。


休·赫尔,麻省理工学院媒介研究室生物力学组负责人。



什么是神经假体?

神经假体是能够代替、修复、增强、补充我们神经系统的这种属性的一种功能性装置。

这种装置在我们的感觉、运动、记忆等神经系统中都能起到重要作用。例如,人工视网膜对视觉有帮助,人工耳蜗能够让听力障碍者重新听到声音,运动神经假体装置则可以恢复运动功能障碍者的运动能力等等,此外还有我们一直在追逐的,希望能够在未来完成的记忆神经假体。


人工耳蜗和头顶的“天然触角”

人工耳蜗是目前应用得最为成功、最具代表性的人工感觉神经假体的一种。

恩诺·派克是一位住在柏林的电脑程序员,他在20岁时失去了听力。现在,他的两只人工耳蜗让他再次感受到声音。

人工耳蜗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从外面看不见,完全隐藏在人身体里,另一部分看起来就像戴在耳朵后面的助听器。

人工耳蜗具有磁性,它在人的皮肤下面有一个接收器,拾取信号并用电脉冲将它传输到我们的神经,刺激听觉神经,在大脑中产生相同的效果。

通过人工耳蜗的帮助,听力障碍者能够重新听到大千世界的各种声音。

然而,这样的植入物仍然具有一些缺点,例如手术的风险、有限的频率范围、较差的音频质量等,使用者还需经常更换电池。但尽管如此,病人还是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除了人工耳蜗之外,还有一种帮助色盲者重新感知色彩的神经假体也十分重要,我们把它叫做色盲患者头顶上的“天然触角”。

已经植入“天线触角”的色盲者尼尔·哈比森告诉我们,与其他物种相比,人类对于现实的感知觉非常低下,而这个“天线触角”能够让他感觉到目光之外的另外一层。

“它获取我面前的光频,然后将它们发送到我头上的一个芯片中,这个芯片将光频转换成为振动,输送到我的耳朵当中。并不是由我来决定每种颜色的声音的,我听到的是实际的频率。当我听到声音时,我可以把这种声音和某种颜色或某种物体关联起来。”

千里眼、顺风耳并非天方夜谭

人工耳蜗、“天然触角”这些神经假体不仅弥补了残障人士的缺失,还使得他们变得更强。

由此,我们可以大胆地假设,根据这些外部设备的不同的功能属性,我们将它们的功能扩大化。那么在不久的将来,也许人类不仅仅可以通过这些设备满足原有丧失,或对障碍功能进行补充和完善,还有可能把我们原有的正常功能予以提升。我们所谓的千里眼、顺风耳,都是可能实现的。

这并不是天方夜谭,从科学技术的角度来说,它是具有可操作性的。比如说我们都知道,人类对于声音的感知保持在可闻声的频段之内,但是对于次声和超声,我们可以通过声音感知系统,把它们传化成我们可以记录和感知的信息,再予以进行编码,和我们的神经系统直接相连。那么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正实现了原来人类所不能掌控的声音波段的收集。可以说,借助这些外部设备,我们变成了“超人”。

人类的需求其实是和外界对我们的需要密切相关的,比如说当我们进入到太空或深海中,在不同的环境里,外界对人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我们就需要提高自身的能力,需要依赖外界设备的一些帮助,这就为我们的一系列先进的人机交互手段的出现,提供了一个最重要的需求上的牵引。

在过去,当我们想要提升自身能力时,我们依靠于工具,而现在我们依然需要工具,但随着神经科学和外科手术越来越发达,我们可以把这个工具植入到体内,跟人更好地结合到一起。

现在,我们的电子设备,特别是和人直接感知的这种接口的装置,变得越来越微型化、轻型化。同时,随着材料技术的进步,生物相容性的问题解决得越来越好,那么这种系统不仅可以植入到我们体内,而且能够长期驻留。


这一切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它不仅仅是电子或信息方面的进步,还需伴随着材料学、医学、植入技术等等一系列的进步。如何能够让人和机器产生更深层次的耦合,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交叉学科的命题。

结语

随着进化的过程,机器会越来越像我们密不可分的血肉之躯的一部分。如身使臂,如臂使指,机器将真正融为我们身体的一部分,构成人机的共融,人类也将因此变得更强大,更加从容地面对未来!

你可能感兴趣的:(千里眼、顺风耳,真的是天方夜谭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