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到无法被忽视

原链接 https://www.yuque.com/luffy-hz/ilfb2u/ggcg1k

中心思想

作者想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作者主要目的是探讨如何找到更好的工作,围绕着4个观点展开:

  1. 用工匠精神代替激情
  2. 通过刻意练习精通核心技术,以获得更多自主
  3. 利用核心技术,在自然延伸,找到下一个转折点
  4. 找到工作的使命

书中摘录

规则一:不要追随自己的激情

• 苹果公司的诞生不是出于激情,而是出于一个幸运的结果,是“小打小闹”结出的意外硕果。他们的计划很谨慎,都是些小打小闹,他们并不梦想征服世界。
• 关键是,要强迫自己去完成工作、强迫技能形成。这是最难的阶段。
• 自我决定理论认为获得动机的3种基本心理需求:自主、胜任、归属(能与他人建立联系)

规则二:工匠思维胜过激情思维

• 工匠思维:对待职业生涯的一种方式;是以产出为中心的职业观,关注自己给世界(工作)带来的价值。
• 工匠思维要求不要以自我为中心,不要去担心工作是不是刚好合适,而是要俯下身子、努力让自己真正优秀起来。它主张没人欠你一份好工作,你要自己去努力争取,而且过程不会一帆风顺。
• 对工作的不适和无安全感,需要持续的努力,马丁在专注于改进表演套路的10年间曾经感到不自信,经过遭受焦虑发作之苦,但只要坚持下来,一切就会变好。但是,这个过程可能很漫长,坚持住。
• 不适用工匠思维的3条特征:
• 该工作无法让你有机会通过发展稀缺而宝贵的相关技能而与他人区别开来
• 你认为该工作所关注的内容是无用的或者甚至可能对世界有害
• 该工作迫使你与自己非常不喜欢的人在一起工作
• 激情思维:关注世界(工作)给自己带来的价值,与工匠思维对立。激情思维最终会导致长期的不满,并让人不切实际地幻想还有更好的工作。
• 假如只关注工作给自己带来什么,这会让你极其注意工作中自己所不喜欢的方面,从而导致自己长期处于不幸福的状态。如果你带着激情思维进入职场,那么分配给你的那些烦人的任务,或是在公司官僚体系中遇到的挫折,都会让你应付不过来。
• 刻意练习
• 只有刻意练习的终身积累能一次又一次地解释人们表现卓越的原因,而工作年数不足以预测一个人所能达成的绩效
• 假如只是努力工作,那么你很快就会来到一个“绩效高原”,之后便无法取得任何进步
• 要有耐性,职场基本的获取需要时间,如果你能40年坚持做一件事,就会相当擅长这件事

规则三:幸福来自于自主力

• 自主力:对自己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有发言权。这是在创建自己热爱的工作时需要靠职场资本来获取的最重要的特质之一。通过在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上赋予人们更多的自主力,会提高人们的幸福感、投入程度以及满足感。
• 自主力陷阱:
• 资本薄弱。自主力需要职场资本来作为后盾,假如不以资本来追求自主力,那么最后的结果很可能手里攥着大把的自主权,但兜里却连下一顿的饭钱都没了。
• 关键障碍。当你拥有足够的职场资本来获取对职业生涯的合理控制时,那么对于你当前的雇主来说,这个时候你的价值也已经足够大,以致要想方设法防止你做出改变。
• 财务可行性法则。在决定是否追求某项有吸引力的活动,从而给自己的职业生涯增加自主力时,你应该问问自己别人是否愿意为之埋单。如果愿意,那就继续追求;如果不愿意,那就维持现状。

规则四:使命感带来意义

• 使命:使命是在创建自己热爱的工作时需要靠职场资本获取的另外一个重要特质,它比某种具体的工作更加笼统,而且可以贯穿多个职位。它回答了“我的人生应当怎样度过”这个问题,能够使你将精力都集中到某个有用的目标之上。
• 相邻可能:在任何领域,下一个伟大的创意通常就出现在当前发展前沿之外的相邻区间,而这个区间包含了对现有想法的各种可能的新组合。关键是,你必须达到某一领域的前沿,然后,这种相邻可能以及它所包含的创新才会显现。创新其实更具系统性。
• 好的职业使命也是一种创新,而这种创新存在于你所在工作领域的相邻可能之中。因此,想要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找到某种使命,你必须首先达到前沿,而且只有你那儿才能发现这些使命。
• 往小处想,往大处做。导到某一个领域的前沿水平,正是往“小处”想的举动,这需要你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专注于很少的几个课题。然而,一旦达到了前沿并且在相邻可能中找到了一项使命,那么你必须以极大的热情去追求它,即往“大处”做。想要明确使命,我们应该抑制自己在工作上好大喜功的本能,转而耐下心来,按照正确的顺序做事。
• 使命需要小赌,也就是要以尽量小的风险不断试错

结语

• 不要执迷于寻找自己真正的“天职”,而是要去掌握稀缺而宝贵的技能。一旦你积累到了这些技能所产生的职场资本,就要明智地运用好它。你可以用它来获取在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上的自主力,以及用来找到并实践某项改变人生的使命。这种理念的诱惑力虽然不如“放下一切,归隐山林”这样的幻想,但它一次又一次地被证明是切实可行的。

后记-作者自己对于4个规则的实践

• 规则一:别光用嘴说。觉得想法不错,就去做,对于作者来说,不论去做教授,还是去做其他工作,只要正确对待,最终都会拥有一份他所热爱的事业。作者寻找机会掌握回报巨大的稀缺技能,例如磨炼自己的学习技能,尽可能的提高学习效率。作者在不熬夜,甚至很少晚自习的情况下,3年间绩点4.0
• 规则二:刻意练习。作者从一篇非常晦涩难懂的论文开始,但发现培养技能的过程非常艰难,非常难坚持看下去,为此作者想了两种方法:
• 时间结构:当发现看不下去的时候,就给自己先限定一个小时,对自己说,不管我会晕在这上面,还是一无所获,都无所谓。在下一个小时,这就是我的整个世界。这样最终总会有所收获,而且开始10分钟会过的非常艰难。不过,只要想到努力是有时间限制的,便觉得这样的艰难程度还是可以对付的。
• 信息结构:以有用的形式来体现自己通过艰苦努力所取得的成果。
• 构建论证图。展示该论文不同论证过程之间的从属关系,为理解结果做好前期工作
• 做一些自我测验。强迫自己对论证所用到的关键定义进行记忆,这对解析后面复杂的数学计算至关重要
• 对论证过程进行总结。强迫自己研究每一条辅助定理,并用自己的话写一个详细的总结。
• 每过两周,都会回头来研究这篇论文。
所有任务完成后,作者大约用了15个小时的刻意练习式的紧张感完成了工作。在此基础上,作者进行了进一步的扩展,用在大规模地进行这种论文解构工作,并培养了了3个小习惯,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进行刻意练习:
a. 研究圣经。圣经是一份电脑中的文件,要求自己每周在圣经中写一篇论文的总结,论文与自己的研究相关,必须包括对论文结果的描述、与前人工作的比较,以及取得这一结果所运用的策略。
b. 时数记录表。时数记录表是一张有很多行的纸,每行都是一个月,记着当月处于刻意练习状态的总小时数。每天都会看,提醒自己进行刻意练习。
c. 理论笔记本。买一个很贵的笔记本,在头脑风暴结束时,用笔记本记录上结果。
从“以效率为中心“转变为”以技能为中心“,以效率为中心,容易让人避开繁重,费力的工作,而挑一些轻松简单的工作来做,而以技能为中心,需要在稍微紧张的环境中,进行刻意练习。

有哪些让你难忘的观点?

  1. 不要试图通过激情来找工作,这不仅无利,而且有害。因为促使工作做得好,有满足感和幸福感的,不是激情,而是能力,只有通过工匠精神,专注于积累能力,获得职场资本,才能感到满足和幸福。如果激情促使你转到一个毫无积累的行业,放弃自己原有的积累,那是在走弯路。
  2. 有了工匠精神,还需要刻意练习,才能让自己的技能达到顶尖水平,才能有更多的价码去获取更多的自主权,而自主权是决定是否快乐的重要因素,同样,只有达到了顶尖水平,才能有可能触碰到边界,才能有进一步的创新。

个人感悟和总结

首先,第一点是非常让人震撼的,因为一直以来接受到的都是,我们要寻找自己热爱的事业,哪怕是花费毕竟的精力,不停的尝试,也要找到自己愿意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但是,本书却告诉我们,只需要勇敢一点,就能改变一生,这种事情是不存在的,假如在做第一份职业的时候,可能这么选择也没太大问题,但是在你有了一定积累以后,不要轻易放弃自己的积累,而是要坚持下去,把这件事情做好,当你做好以后,你就会获得不一样的视野,也会有不一样的感受。换句话说,大多数人之所以认为自己现在的工作没有吸引力,主要是他们做的不够好。这个我也是非常同意的,之所以不热爱自己的工作,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你不是行业里的顶尖人才,你做的不够游刃有余,所以你感到压力很大,这种压力会促使你逃避,想试试其他行业,看起来是那么有吸引力,其实做什么行业并不重要,如果你做的不好,什么行业,你都不会感到快乐。
所以,文章的核心观点还是在于,首先,你需要通过刻意练习让自己达到行业的顶尖水平,而不是想一些乱七八糟的,比如换个职业方向。你在当前职业干不好,换一个也是一样的,还是干不好,这就像我为什么从推荐离开一样,并不是我觉得推荐没有前途,或者会很累,主要还是因为我觉得那边的工作我做不了,我没有足够的能力来完成推荐的工作,所以我逃避了,我转岗了,但是转岗之后,我发现其实在哪里工作都是一样的,你能力不够,并不会因为你换一个岗位,能力就够了。所以,当我面临新的挑战,我又觉得还是以前的推荐工作好,这是很不对的,我应该在自己当前的岗位上,把自己的技能打磨好,等待下一次的机会。
机会其实不是等来的,而是当你到达足够好的水平,很多机会就会找上你。如果当年马云自己和他的翻译社没有在杭州小有名气,那么也就没有后来去美国的机会,自然也就没有后来的阿里巴巴,所以,不管是在哪个行业,你首先要做到这个行业的顶尖水平。
那么你可能会说,顶尖水平好像很难,我不是博士,我永远也成为不了顶尖的人才。这个我以前会持有这种观点,但是现在我不这么认为了,首先,没有规定,有些知识只对博士开放,不对社会人员开放,知识是平等的,你都可以学。其次,阻碍我达到顶尖水平的,并不是学历和学位,也不是是否在学校读书,而是努力程度,我没有付出足够的努力,自然就没有对应的收获,我相信即使我现在辞职去全职读书,我也不会读的很好,因为我还是没办法每天去努力学习,那么你在哪里又有什么区别呢?
所以,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收获就是让我看清了,只有努力让自己的技能达到顶尖水平,才有可能发展的更好,绕来绕去,绕不过去的还是努力,而不是想着我换一个行业,比如去做生意。我现在去做生意,就有点像书里的那个放弃学位,打算去做博客一样,都是比较草率的行为。
你相信自己有一天会是一个努力的人吗?其实,可能并不需要苦哈哈的努力一辈子,在你职业生涯初期,需要努力获得职业资本,这个过程很艰难,也很苦,但是当你到达一定程度之后,你可以讲这种职业资本转化为下一步的收入,那可能就不需要这么辛苦,或者到时候你已经习惯并爱上了那种感觉,并不觉得是辛苦了。
最近一段时间,有点厌恶情绪,觉得自己职业生涯差不多到头了。还是不该有这种想法的,当然,不想996,想有很多的自己可支配的时间,我觉得不是坏事儿,这并不意味着我不努力了,相反,拥有更多的自主时间,我可能会更努力。我才工作了6年而已,还远远不到该退休的年纪,这只是我的职业生涯初期,我的第一个十年,希望在我的第一个十年结束的时候,我能够达到自己行业的顶尖水平,再给自己两年时间吧。2022年初,我们再来看!

你可能感兴趣的:(个人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