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修身之路-读《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

曾国藩的修身之路-读《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是作家张宏杰写得一本研究曾国藩的专著,本书不仅讲述了曾国藩跌宕起伏的一生,同时也揭露了曾国藩诸多不为人知的方面:一生遭遇过的五次重大挫折;与左宗棠的纠结和情谊;一生收入与支出;如何看待风水、相面、算卦和天命等。

曾国藩,“中兴第一名臣”,十年七迁,平步青云,从普通进士迅速成为副部级官员,创建湘军,严肃军纪,挽大厦于将倾,成为平定太平天国之乱的中流砥柱。

曾国藩(以下简称“老曾“)的资质其实很平平。他的老家是湖南省湘乡县大界白杨坪,地处群山之中,交通不便,消息闭塞,世代为农。

但他的爷爷很有眼光,认为他们的家族要走出去,唯有读书这条路。所以着意培养后辈念书。老曾的父亲读了一辈子书,但什么功名也没考上。

没有家学渊源,没有天赋异禀,老曾从十四岁起参加县试,接连六次都名落孙山。特别是第六次,学台(相当于教育厅长)“悬牌批责”他:“文理太浅”,犹如当头棒喝、醍醐灌顶,开始闭门发愤。

第七次二十三岁那年,曾国藩的命运之路突然峰回路转、一帆风顺起来,先中了秀才,第二年又中了举人,又五年之后的道光十八年,二十八岁的曾国藩中了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

到了京城,他一开始还心浮气躁、傲慢、爱说场面话、处处看不起他人。以穷乡僻壤之眼光、之境界,人生的最大目标似乎已经实现:功名富贵、光宗耀祖。

估计乡里乡亲现在都以一种艳漾、崇拜的眼光看待他了,他自己的心态也变了,对今后的人生目标或漂浮不定起来。有时候就象我们农村出去的大学生,一到大学就不再用心学业了,眼界与对自己的要求都很低。农村父母对子女的所有期望,或考上大学就好。

但老曾之所以会成为一代名臣,跟他能不断自省有关,适应环境的能力很强;何况北京是什么地方?翰林院是什么地方?

北京是全国政治、文化中心,翰林院更是精英之渊薮。这些人的精神气质与以前的朋友们大有不同,他们自我要求严厉峻烈,对待他人真诚严肃,面对滚滚红尘内心坚定。

三十岁,也就是曾国藩在北京翰林院时期,成为他一生最重要的分水岭。

人的巨大潜力往往是人类所不自知的,人的能力发挥多少,与对自己的要求是密切相关的,所以立志对一个人人格发展的意义是决定性的。

在翰林院结识了一批良友之后,老曾开始检讨自己,不觉自惭形秽,因毅然立志自新。

对老曾影响最大的、也是最终引领他成功的,就在于他立了儒学信徒最高远的志向, “学作圣人”:一举一动,无不合宜,对内可以问心无愧、不逾规矩,对外可以经邦治国,造福于民。

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可操作性的人格理想,驱动他一生不在小诱惑、小目标面前止步,促使他在多大的困难面前都不苟且,不退缩。

最关键是他一生脚踏实地实践了自己的志向。

他从立志之日起,对自己就实行了全新的改造。

首先是“日课”。他每天都要用工楷认真书写日记,细细回忆检索自己这一天的一切言行,发现其中哪一点不符合圣人要求,就要甄别出来,记载下来,深刻反省。

其次,借助外力来监督自己。

老曾将自己的日记送给朋友们阅读评点,以此交流修身的心得体会。在此后的漫长一生里,写日记并公之于亲人朋友,一直是曾国藩最重要的自修方式。即使戎马倥偬中,他仍日记不辍,并且抄成副本,定期寄回家中,让自己的兄弟、儿子们阅看。

(这很象我们现在的读书、写作、背单词......,然后每天在微信群、朋友圈中打卡。)

老曾深悟:无论是戒掉缺点,还是培养优点,只有长时间的坚持,才能溶入自己的血肉之中。所以“有恒“是他最推崇的品质。

经历了无数心灵磨难,不断自我攻伐、自我砥砺,也不断脱胎换骨、变化气质、增长本领,曾国藩的气质性格渐渐发生着变化。

他做事越来越有恒心有毅力,即使后来的军事生活中,每天只要有时间,仍然坚持读书写作;他接人待物越来越宽厚、周到、真诚,朋友一天比一天多;他的品质越来越纯粹,站得越来越高,看得越来越远。

1

左宗棠比老曾小一岁,十四岁就县试第一名。 他反应迅速,做事果断,才华出众,但性情过于张扬外露。到曾部以前一直仕途不顺。

老曾反应缓慢,他观察思考得比一般人细,下判断也比一般人要慢。

他们第一次见面是在咸丰二年,太平军横扫两湖之际,皇帝命老曾出任帮办湖南团练大臣。

老曾赶到长沙,会悟了湖南巡抚张亮基及其幕友左宗棠。对老左的才略,老曾大为欣赏、推崇,刮目相看,相见恨晚。

但是老曾并没有在第一时间贡献出什么高明的见解, “才具稍欠开展”,这是左对曾的第一印象,也奠定了他对老曾一生轻视态度的基础。

老曾想请老左当副手,但老左冷淡拒绝,但依然不改老曾对老左的看法。左对曾的书信往往居高临下、满纸批评。

无论什么时候,老左似乎都没把老曾当朋友,即使是老曾最困难的时候。

2

咸丰七年前后是曾国藩生命中最困难、最痛苦的时期之一。虽然湘军是滔滔天下中流砥柱,但是曾国藩没有实权,动辄得咎,举步维艰。

恰在此时,曾国藩得到父亲去世消息,他迅速把军务交给他人,不待皇帝批复陈请开缺,即起程回家,为父亲办理丧事。

曾国藩想通过此举,表达对清政府的不满,向皇帝申明自己所处“极不得位”的真实处境。

左宗棠和曾国藩是朋友,曾国藩在江西的困境,左宗棠是十分清楚的。

但是左宗棠完全没有对朋友的感同身受,不但不理解不安慰曾国藩,还在私下和公开场合,都大义凛然劈头盖脸地批评曾国藩委军归家,不忠不义、不负责任,兵略平常,从才能到品质,一无是处。

3

但老曾一生之中,无时不刻在提携老左。

老左在做湖南巡抚骆秉章幕僚时,打了永州镇总兵樊燮,朝廷要查办,老曾全力以赴,四处找关系走后门保全他,皇帝把他调到老曾麾下。

曾直截了当为左谋官谋权,皇帝于是命左氏以四品京堂候补,作为曾国藩的助手,襄办湖南军务。

当然左宗棠也确实有才能。

仅一个月时间,左宗棠就募了五千人;首次亲自带兵打仗,就旗开得胜;在曾国藩陷入绝境之时,左宗棠再次力挽狂澜,大败太平军。

在曾国藩的保荐推崇下,左宗棠被晋为太常寺卿,正三品,这是左出山十年来第一次被授真正的实职官职。

曾国藩抱定立人、达人之原则,绝不因自己用着顺手就把这个人压在自己手下不使其升迁。

他要把浙江军务全盘交给左宗棠,让他从此独当一面,谋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浙江巡抚,从此,当过多年“假巡抚”的左宗棠成了真巡抚,正式步入大员序列。

4

但老左处处拿老曾与自己比较,处处在人面前开骂老曾。

朝廷为了制约老曾,便把老左升为两省总督,与老曾平坐。老左更是肆无忌惮。

湘军军饷一直是老曾头疼之事,江西是饷源。老曾力荐沈葆桢做江西巡抚。未想老沈却拒绝供饷。把老左当作心腹,谈及此事。未想到老左站在老沈一边,拒不为老曾说话。

他们最后一次交集。同治九年,老曾回任两江总督。西北地区回教起义,时任陕甘总督的老左西征,江苏是重要的饷源地。老左害怕老曾不给,破坏他成就大功。

然而不久他就发现他判断错了。曾国藩份内的那份军饷源源不断,稳定而可靠地输送而来,不但足额而且及时。

老左彻底服了。

5

老曾去世时,当时身在西北前线的左宗棠派人千里迢迢送来的一对挽联:“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挽联上署“晚生左宗棠”,而曾国藩生前左宗棠从来没对其称过晚生。

“左帅以盛气行事而不求其安,以立功名有余,以语圣贤之道,殆未也。”
—— 郭嵩焘

“师事近三十年,薪尽火传,筑室忝为门生长;威名震九万里,内安外攘,旷代难逢天下才。”
——李鸿章

圣贤一定是豪杰,而豪杰不一定是圣贤。曾国藩是圣贤,而左宗棠仅止于豪杰。

毛泽东有一句话 “予于近人 独服曾文正”。

20170806

你可能感兴趣的:(曾国藩的修身之路-读《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