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地名(五) | 大栅栏

大栅栏的由来

“看玩意上天桥,买东西到大栅栏。”

“头顶马聚元,脚踩内联升,身穿八大祥,腰缠四大恒。”

以上顺口溜说的就是早年间大栅栏的地位和繁华景象。

其实不仅早年间,即便在近代,大栅栏也是很多老北京人,外地游客最爱去的“购物天堂”。

现如今在“老北京”中还流传着这样一个购物口诀:买鞋内联升,买帽马聚源,买布瑞蚨祥,买表亨得利,买茶张一元,买咸菜要去六必居,买点心还得去正明斋,立体电影只有大观楼,针头线脑最好长和厚。这些老字号,无一例外地都汇集在大栅栏这块“风水宝地”。

大栅栏,北京话读作“大石烂儿”,兴起于元代,建立于明朝,从清代开始繁盛至今。

说起大栅栏的名称由来,存有不少记载,因为当年前门外的大栅栏地区是北京城最繁华的商业区。其中最权威的说法是应追溯到明代孝宗弘治元年。

当时的大栅栏地区还叫做廊坊四条,因为附近还有廊坊头条,二条,三条,直到清代才改名叫“大栅栏”。

据明朝历史记载,明代孝宗弘治元年,京城廊坊四条地区入户偷盗现象非常多,搞着民心不稳。城里负责治安管理的百户(军官)王敏就上奏孝宗,说:“如今的京城,大街小巷众多,尤其是廊坊四条地区人口众多,而巡逻的官兵却非常少,这难免会防范不周,影响京城的稳定。因此,为了保障老百姓的安全,请皇上下令在大街小巷的各个路口设置栅栏,并于每日的夜间关闭。”皇帝接受了王敏的建议,遂在廊坊地区大街小巷的各个路口设置了一些栅栏。

后来该地区又经历了两次栅栏建造期。第一个时期是在雍正七年(1729年),皇帝批准建了400余座外城栅栏。第二个时期是在乾隆十八年(1753年),皇帝批准建了1919座内城栅栏,196座皇城内栏。因这些栅栏比周围其他胡同的建筑都高大牢固,久而久之,廊坊四条这个名字被“大栅栏”给取代了。

清朝末年,德国人拍的关于大栅栏的照片,街口一个铁门上面写的三个字就是“大栅栏”。由此可知,在清代的时候,大栅栏这个名字已然形成。

关于大栅栏的读音,可把外地人弄糊涂了,应该念为dà zhà lán的地名,报作dà shí làn er而感到好奇。

应该叫什么呢?现如今老北京人都将大栅栏说成大厦(音shà)栏或大市(音shi)栏,而根本不念原词本音大栅(音zha)栏,民间流行的这个京味儿的叫法特殊音词始终无从查考到其渊源,成了一个未解之谜。

相关学者认为大栅栏的读音属于地名的特殊读音,这种读法属于保留古音。而部分播音教材专门谈到“大栅栏”作为北京的一个地名应读为“dà shí làner”。


老北京的地名(五) | 大栅栏_第1张图片
老北京的地名(五) | 大栅栏_第2张图片
老北京的地名(五) | 大栅栏_第3张图片
老北京的地名(五) | 大栅栏_第4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老北京的地名(五) | 大栅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