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信公益:品味《三杯茶》的大爱

坚信公益:品味《三杯茶》的大爱_第1张图片

整理文档资料的时候发现很久以前写的这篇读后感,公益的话题,不禁被我拿来和我当下的工作相比。当然是远远比不上,但我认为公益无分大小,重要的是初心。说到当下的工作,有一部分是,我会为医院策划一些公益活动,但是,在我们看来应该是仁心向善的医院,考虑的却总是炒作效果和直接收入。这与我的愿景可称是背道而驰,我想我改变不了现实中的势利性,我所能做的,就是坚信有公益性的公益。

翻开《三杯茶》,里面夹着一张书签,一个明眸的巴基斯坦少女,三行字,简单而直达心灵:敬上一杯茶,你是一个陌生人;再奉上第二杯,你是我们的朋友;第三杯茶,你是我的家人,我将用生命来保护你。《三杯茶》的译者黄玉华对此书的描述是:一个人,一个承诺,一段辛苦漫长的旅途,许许多多人的爱心,一个美丽的承诺,终于实践。而书中的人实践承诺的旅程,正是从简单的三杯茶开始的。

一个美国人,葛瑞格·摩顿森,冒着生命危险辛苦奔走,历时12年,在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的穷困地区建了60余所学校的纪实故事。摩顿森原来是一名登山员,带着纪念他死去的残疾妹妹的目的攻克世界第二高峰乔戈里峰,失败之后被巴尔蒂人所救,在贫苦的村庄“科尔飞”切身感受到当地教育的落后以及人们对知识的渴求,于是他找到另一种纪念妹妹的好方式——攀登另一座令人敬畏的“山峰”,那就是为当地的贫困孩子建学校。

然而是什么力量促使摩顿森实现他的伟大理想呢?我想,是来自于科尔飞村长哈吉·阿里为他奉上的三杯茶。哈吉·阿里是个年过七旬的老人,不识字,却有着聪颖的智慧,看得到教育能带来的光明,并且不惜代价为此而努力。从他的三杯茶哩,摩顿森品出了淳朴,品出了友好,品出了内涵。巴基斯坦贫苦的人民其实只是一些受生活所迫的善良百姓,他们不甘落后,却无力摆脱落后;他们受极端宗教恐怖分子“塔利班”的压迫,却无力反抗;他们被发达的美国歧视甚至仇视,却无力为自己的清白申辩。而摩顿森正试图通过“教育”的方式来改善他们的生活,改变他们的观念,从而改变他们的命运。

摩顿森作为一个美国人,一个基督徒,他在巴基斯坦,在阿富汗的事业之路并不好走。塔利班恐怖分子声称这个异教徒是来传播基督教的,借此多次对他的事业进行破坏、干扰,甚至绑架他,对他下达驱逐令。然而摩顿森并不为传教而来,他尊重穆斯林,用他自己的话说:“我不希望巴基斯坦的孩子像美国人一样思考,我只希望他们能得到平等、不走极端的教育。”摩顿森致力于巴基斯坦贫苦地区的教育事业,特别是为女孩子创造受教育的机会。也许,和平源于“平等”的观念,而平等正要从消除性别歧视开始。摩顿森心怀的一份大爱,改变的将会是许许多多代人的命运。

而心怀大爱的人并不只有摩顿森一个。美籍瑞士物理学家霍尼尔是第一个加入摩顿森队伍的,他帮助摩顿森成立“中亚协会”,为他在巴基斯坦地区的事业筑起了后盾。随着一所所学校的建成,摩顿森的名字传遍中亚地区,传播美国,更多的人加入了这个队伍。我想,或许人并不是一出生就心存大爱的,但这样的爱能够传播,人心便会被感染,于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基督徒团体、穆斯林、印度教徒和犹太教徒,都纷纷伸出友爱之手。

在残酷的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中,当地百姓受着毁灭性的痛苦,而中亚协会的学校为当地孩子提供了另一种选择,让他们得以离开那些激进的宗教学校以减弱塔利班原教旨主义的传播,这无疑是确保当地人未来安全,也确保美国人未来安全最好的方法了。“唯一能击败恐怖主义的方法,是让存在恐怖主义的国家和人民学会尊重和爱护美国人。”摩顿森下了结论:“前提是我们也同样尊重和爱护他们,想想看,造就一位对社会有贡献的公民跟造就一名恐怖分子,两者的区别在哪里?关键在于教育。”

9·11事件之后,摩顿森认为他的事业改变不了布什政府的战争方式,但他仍努力为这种改变作着努力。他拒绝政府提供的经费,拒绝政府以爱心为由,而以另一种方式来控制别国人民的前进和后退。显然,摩顿森的事业是纯粹的,而“纯粹”归根到底,还是来自于心中那份大爱。

有人预言摩顿森有一天会得诺贝尔奖,并认为摩顿森的妻子塔拉的冷静坚忍,和他在海外冒险工作同样伟大。“多少女人能有这样的意志和眼光,愿意让孩子的父亲在那么危险的地方工作。塔拉不光允许,还支持丈夫的工作,因为她衷心相信摩顿森的使命。”是的,肩负着伟大使命的摩顿森其实生活潦倒,长时间与家人分隔两地,而塔拉的包容和支持无疑是他战胜苦难的一重力量。

我总认为,人应该像摩顿森一样心怀一份大爱,并将这份爱付诸实践,而如果本身没有能力完成实质性的实践,至少应该像塔拉一样心怀大爱去理解并支持身边人的实践。

心怀大爱去品味那三杯茶,发现它愈加香甜。而《三杯茶》给我的,不仅是心灵的震撼,更有一份感染和鞭策。

你可能感兴趣的:(坚信公益:品味《三杯茶》的大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