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西峡县创新“四集中”康养模式 破解精神残疾患者回归社会难题

华夏时报记者 王晓慧 南阳报道


河南西峡县创新“四集中”康养模式 破解精神残疾患者回归社会难题_第1张图片

马栓和病友打乒乓球


8月19日,经过一场大雨的洗礼,河南省南阳市西峡县的天空分外明朗。


在西峡县“四集中”精神病人康养中心空旷的院子里,31岁的马栓和另外一名病友欢快地打着乒乓球,前来探望他的二姐,安静地站在一旁看着他们,满眼的幸福。


马栓看上去与常人无异,如果不是穿着病号服,阳光帅气的他丝毫看不出精神残疾患者的痕迹。


据记者了解,马栓有两个姐姐,在他8岁的时候,父亲因脑出血突然去世,马栓因此受到了很大的刺激。此后,母亲一个人靠摆小吃摊艰难抚养姐弟三人,为了不让母亲太辛苦,为了让大姐和马栓能够安心学习,二姐初中毕业后决定外出打工。


之后,生活终于安定了下来,马栓也考上了大学。然而,天不遂人愿,2006年一场意外车祸夺走了马栓母亲的生命,姐弟三人的天塌了。其中,大姐和正在读大学的马栓由于受不了连续的打击相继得了精神分裂症,为了治病四处求医,花光了家里的所有积蓄,万般无奈只好回家保守治疗,两人的病反复发作,严重的时候谁都不认识,甚至打骂家人。


2019年,西峡县“四集中”兜底脱贫利用公建民营的方式,引进一家专业民营医院(西峡康宁医院),建立了西峡县“四集中”精神病人康养中心,当年的4月,马栓被送到了中心治疗至今。


河南西峡县创新“四集中”康养模式 破解精神残疾患者回归社会难题_第2张图片

马栓和来看望他的二姐


夯实精神疾病康养中心建设


相对于肢体、视力、听力等残疾人而言,精神类残疾人承受着物质及精神支柱匮乏的双重压力,给社会政治、经济、道德、伦理和秩序带来不可小觑的影响。关注、帮助精神类残疾人是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也是较帮助一般残疾人更难的群体。


据记者了解,我国现有8500万残疾人,从国家实施《残疾人康复服务“十三五”实施方案》以来,各地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逐渐完善残疾康复救助体系,康复服务正在覆盖越来越多的残疾人。但是,从提供给各类残疾人的康复服务来看,还存在着服务不均衡等问题,其中,表现为肢体残疾人获得的康复服务相对较多,但针对精神类残疾人的康复服务相对薄弱。


令人不安的是,由于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和康复,在部分农村,精神疾病患者被野蛮关押,或因缺乏关怀与治疗而伤人杀人的事件依然存在。


西峡康宁医院、西峡县“四集中”精神病人康养中心院长白昂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精神疾病患者大多数分布在农村地区,很多患者家属担心外界歧视、讳疾忌医,为此,能够得到及时治疗的精神疾病患者并不多,甚至有的患者被关在小屋子几十年,对外界一无所知。


除了观念上的桎梏,精神类医疗机构看病贵以及数量少之又少,这也使看病难上加难。记者通过了解获悉,我国精神卫生服务资源十分短缺且分布不均,相关机构主要分布在省级和地市级,县级以下的精神医疗机构寥寥无几。同时,针对重度精神残疾人的护理难度较大。


据记者了解,西峡县各类残疾人有20118人,其中精神残疾1132人,含重度精神残疾512人。值得欣慰是,全县有三家“四集中”精神病人康养中心,可以满足现有的治疗和康复需求。


河南西峡县创新“四集中”康养模式 破解精神残疾患者回归社会难题_第3张图片


“四集中”方式具体形式为:村级幸福大院集中托管;乡镇敬老院集中供养;各乡镇医院和精神病院集中康养,其它贫困残疾人由西峡智慧和回车双河托养中心集中托养。


目前,中心已入住精神病人94人,其中特困精神病人55人,低保精神病人39人。对所有入住的精神病人由专家带队实施专业化治疗,确保入住人员得到有效康复治疗。此外,中心与县人民医院、豫西协和医院签订长期技术协作协议及医技检查和检验合作协议,定期派出专家到康复中心进行专业指导、查房、会诊。


这一切服务均是免费的。对于资金来源,白昂告诉记者,针对入住康养中心的特困供养人员,西峡县政府将精神疾病患者每人每月500元的供养金以及护理补贴等政策性补贴归集到中心。同时,针对入住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精神病人,整合残疾人两项补贴、低保金等政策性资金归集到中心。


“中心切实解决了我们家的后顾之忧。弟弟来到中心后,我再也不用过着每天提心吊胆的生活了,也安心的找了一份工作,同时,我大姐也通过治疗基本痊愈,如今已嫁人。”马松含泪告诉记者,多年以后,三姐弟终于可以心平气和地坐在一起交流了。


而这,才是一个家该有的样子。


向社会融入进行有效延伸


通过及时的系统治疗及有效的康复服务,有助于精神残疾患者的恢复。但是,精神残疾患者回归社会依然是个共性的难题。


让精神疾病患者回归社会,像常人一样工作、学习、生活,是治疗与康复的主要目的,也是病人家属最为期盼的。解决好精神残疾人社会融入问题,适当对其进行社会安置,助其融入社会,有利于社会稳定,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也是现代社会文明的标志。


“在精神病医院有医护人员看护和照料,使得患者的衣食无忧并且能够按时服药,同时,在精神病医院住院的患者互相之间不会歧视,但是,患者出院后家人无精力监督患者服药,即使患者找到一份力所能及的工作也会受到别人的歧视,造成患者情绪变化拒不服药,病情容易复发。”白昂表示,精神残疾患者回归家庭、融入社会,这是本能。


对于康复后回归社会,马栓的姐姐马松也表现出了同样担心,但更多的是希望。


马松告诉记者,入住康复中心前,马栓就读于平顶山大学的商务英语系,他本人和家人都希望康复后可以重新融入社会,找一份好工作,结婚生子,过上和普通人一样平静的生活。


据记者了解,难能可贵的是,西峡县“四集中”精神病人康养中心的模式不仅限于治疗和康复,对于精神疾病患者走向社会也进行了有效延伸。


扶上马,送一程。白昂表示,下一步,西峡县“四集中”精神病人康养中心将和西峡县民政局、西峡县残疾人联合会一起在康复中心门口处的豫鄂陕农商大市场院内,以公建民营的模式租赁一所厂房,打造一所专门为病情稳定的精神残疾患者进行再就业服务的机构。


该机构主要采取刺绣、编织、手工陶瓷等简单的工娱疗康复方式,并由政府出面联系一些爱心慈善厂家,如糊纸箱、贴商标等简易的手工计件来获取一定报酬,通过在社会上进行爱心义卖给患者发工资,帮助患者逐步恢复社会功能的同时还能自己挣钱养活自己。同时,在患者上班期间还有护工进行看护,防止患者自残、伤人等现象的发生,并且监督患者吃药,下班后进行统一的开放式管理,从而让病人、家属对脱贫致富和战胜病魔获得信心,进一步体现出党和政府对精神残疾人士这个弱势群体的关心的和爱护。


扶贫先扶志,致富先治心。治疗和康复帮助精神疾病患者走出了家门,获得就业机会让精神疾病患者融入社会、找到了存在感和自我价值,它们就像两把“金钥匙”打开了精神疾病患者的内心,重新点燃了他们对生活的希望。






喜欢本篇内容请给我们点个在看

你可能感兴趣的:(河南西峡县创新“四集中”康养模式 破解精神残疾患者回归社会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