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4日刊|总第2253期
8月26日,由樊文彬担任总制片人,张玉中执导,杨均柏、史鑫、杨骏、李君峰等主演的电视剧《太行之脊》正式在央视一套和爱奇艺同步播出。
该剧秉持“正能量、家国情”的创作指导思想,以抗日战争为历史背景,用影像生动呈现了第129师在刘伯承、邓小平的率领下,临危受命,东渡黄河,挺进太行,同侵华日军生死相搏的一系列经典战例,以及建立和加强太行山抗日根据地建设的真实历史。
凭借经得起推敲的战役细节和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太行之脊》一经播出,立刻受到了业内外的一致好评,称其为“当代抗战剧的重要收获”。
看着这样的成功,樊文彬感慨万千。这部由其呕心沥血制作,从筹备到播出长达六年的剧集,终于获得了相应的回报,无愧于整个团队的倾力付出。
近日,我们对樊文彬进行了专访,对方分享了《太行之脊》的台前幕后故事以及多年制作拍摄军旅历史剧的经验。
六年磨一剑,还原真实历史
说到创作《太行之脊》的初衷,不得不提樊文彬与刘伯承元帅的缘分。从小在军营里长大的他,2010年受到一位老首长的邀约,参与制作了纪念刘伯承诞辰120周年的电视剧《刘伯承元帅》。
这部作品是樊文彬第一次做制片人,也是其第一次制作历史军旅剧。此后,樊文彬又陆续参与创作了《聂荣臻元帅》、《彝海结盟》、《彭德怀元帅》等一系列有口皆碑的相关题材剧集。
通过多部作品的积累,樊文彬对此类剧集的创作愈发得心应手,而且对伟人和特殊时期的历史事件有了深层次的理解。
2014年的秋天,偶然一个机会,他和刘伯承的女儿刘弥群聊起了元帅带领的129师在太行山的事迹,聊着聊着,樊文彬更深刻地感受到当年抗战的不易与战士们的顽强精神。
他被那些人和事彻底打动了,随即萌生出一个念头:我为什么不能把这段历史单独拍成一部电视剧呢?
就这样,樊文彬产生了拍摄《太行之脊》的想法,并立刻展开行动。彼时的他可能早已想到,若想让这部剧拥有高质量和高水准,至少需要几年的光景。
他说到:“《太行之脊》是一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大戏,不是那种短平快的文化快餐,要出精品就必须要经过精心的打磨,而这种打磨需要时间做保障。”
在这个过程里,首先打磨的自然是剧本。作为一部深度呈现我军历史风貌的作品,樊文彬非常明确,《太行之脊》的剧本撰写务必严苛缜密,精益求精,对于重大事件的刻画,一定要经得起考据和推敲。
因此,本着专业人做专业事的原则,樊文彬在刘弥群少将的组织帮助下,邀请到军事科学院刘伯承课题组的组长张明金、八路军军史专家岳思平和解放军总政治部的李洋大校做顾问,以及曾经创作过《刘伯承元帅》的军旅作家傅建文担任总编剧。
通过一年多的研讨与纠正,在和专家团的不断沟通中,编剧逐渐构建出一个以严谨历史内容为基础的剧本框架。随后又经过了两年的细化撰写,终于在2017年有了较为完善的剧本初稿。毫无疑问,这种精细的筹备过程为《太行之脊》的后续工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艺术化改编,释放戏剧魅力
那么《太行之脊》是如何细化剧本的呢?
一直以来,在历史层面之外,此类题材的影视化改编还会面临两大难点:一是怎样提升整部剧的艺术性和戏剧魅力,增强剧集的可看性与精彩度。二是如何与年轻人搭建联结,让这部分群体关注并喜爱历史军旅剧。
针对这些普遍性的问题,樊文彬提供了自己的方法论。
他表示,最基本的无疑是创作者一定要用敬畏的态度去真实还原历史。然后在这个前提下,突出人物的时代特点和具有普适性的价值观,以人类共通的思想状态多维度地呈现事件。任何时代的情感是共同的,而这恰好是联结年轻人的节点。还有就是让结构主次分明,平衡剧中战争戏、权谋戏和感情戏的比重,使得作品氛围“刚柔并济”。
“艺术家们常说战争与爱情是文艺创作永恒的主题。我也想通过《太行之脊》将战火中的爱情展现给年轻观众。那个年代有青春浪漫,更有流血牺牲。那时候的爱情同样那么美,那么令人向往。看到当年的故事,相信可以让现代人更加珍惜今天,懂得幸福来之不易。”
而具体关于人物和结构的设计,樊文彬及团队则采用了化繁为简的方式。除了对伟人的切实刻画,编剧还选择了四个具有代表性的身份做重点描写,匹之四个方向的线索,极大地拓展了历史的视角,丰富了剧集的戏剧矛盾。
首先是与敌人斗智斗勇的地下工作者,以其为主的侦查线着重体现了谍战元素;其次是浴血奋战的八路军战士,这部分是对我军形象最正面和最直接的展示。值得一提的是,剧中不仅有他们在战场上英勇杀敌的一面,也有在生活中铁汉柔情的一面。
第三和第四则分别是动荡年代的人民群众和地方政府的工作者,在动荡年代,尽管这些人对战争有主观上的恐惧,但是骨子里更多的还是朴素的爱国情怀。
根据这四类人的原型特点和当时行为,《太行之脊》以艺术创作手法,塑造出武大存(裴兴雷 饰)、欧阳春(李君峰 饰)、裴勇(杨轶然 饰)、杨子(谭歆柔 饰)、杏儿(林婉盈 饰)等角色,同时为他们安排了不同的感情线。
这样的做法,一方面以个体为典型,刻画出那个年代的芸芸众生。另一方面也让剧集成功“虚实结合”。增添了作品的戏剧魅力与浪漫色彩。
另外,《太行之脊》对反派的描写也颇为让人称道,日军的形象不再像以往一样脸谱化,而且他们的装备如历史上一样精良。这种对敌人水准的客观描写,更有利于烘托我军战士的精神与智慧。毕竟,在硬件不如敌人的情况下,八路军依然取得了胜利。
攻克环境难题,确保精良化制作
不言而喻,无论是还原历史还是融和艺术化元素,如樊文彬所言,《太行之脊》的剧本确实做到了精心打磨。而接下来就是配置剧组人员、勘景以及投入到实际拍摄中。
2018年11月,《太行之脊》在山东临沂顺利开机。然而开机没多久,樊文彬便遇到了难题。
彼时,当地已经入冬,天气非常不稳定,剧组所在的山区经常下雪。这不仅给剧组带来了技术上的阻碍,还严重影响到工作人员的身体状况。
“(当时的天气)对整个剧组来说,都是一个很大的考验。比如镜头前很容易有白色的哈气,再比如演员入镜不能戴手套御寒。”
樊文彬说到,当《太行之脊》拍到1/3的阶段,全组的演员有20%已经病倒,感冒的人比比皆是,甚至部分演员需要拍摄的时候努力克制咳嗽。面对这样的情况,后勤组只能不停跑到当地县城去买药,一买就是一箱。
由于剧集的献礼剧属性,樊文彬深知,作品必须在某个节点之前拍摄完成。可是天气恶劣实在令他措手不及。好在于整个剧组都很团结,在大家的共同抢工下,加之天气逐步回暖,《太行之脊》的最终工时仅比原计划多出20天。
当然,抢工并不意味着降低制作标准。为了确保剧集的品质精良并能突显出年代感,据樊文彬透露,《太行之脊》在场景设计和服化道具上亦付出了很大的成本。仅仅是拍摄“夜袭阳明堡机场”这场战役,剧组就拿真正的实木板制作了20架飞机,每架飞机的造价成本近3万元,价值不菲,以精益求精的精神更加凸显了该剧的精良品质。
总得来说,《太行之脊》的诞生过程俨然如一场创作的“长征”。六年间,虽然每一步都有困难,但是每一步也走得踏实。从这个角度看,这部剧对军人出身的樊文彬意义重大。
“这部剧让我更坚定一点,在以后的影视创作当中,必须讲好中国革命的故事。我是一名军人,我会继续关注重大的革命历史题材,为弘扬主旋律、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宣传正能量,尽我微薄之力,做出我的贡献。”
影视剧作为一种大众媒介,其不仅有着娱乐产品的属性,更有着深远的社会传播作用。这其中,重大历史题材的电视剧还肩负着传承先烈精神的使命,而这个意义或许才是《太行之脊》最核心的魅力。
正如樊文彬所言:“拍摄《太行之脊》的过程对我本身就是一次最好的革命传统教育,让我对历史有了更多认识,其实现在的年轻一代和我这个年龄的人一样,都是当前影视的重要受众,所以我相信年轻人看过《太行之脊》后,也会和我有同样的感受。”
责编|久酒 主编|铁皮小鼓 监制|李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