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类人,他们能迅速进入工作状态,把事情都安排得井井有条;
另一类人,工作前要先上个厕所,冲个咖啡,刷会儿手机,才慢慢进入状态。他们一旦需要多线操作,就很容易心态爆炸。
在本·伊利亚看来,这两者的区别在于:你的工作是否经过思考?
伊利亚是《高效赋能》一书的作者,通过多年研究高效工作,他总结出了24条技巧,不仅把自己从第二种人成长为了第一种人,还被苹果、通用电气等公司推崇。
其中包括:
如何使用"语句救生艇"捕获有效信息;
如何依靠任务"决策树",防止工作走入无序;
……
我们不断重复的习惯,决定了我们是什么样的人。
如果你也想改变一些无意识的行为,提高日常工作效率,我把这本书推荐给你。
对《高效赋能》感兴趣的“书米”
可以点下图购买
第一章 高效习惯一:捕获想法
(有部分删改)
1.随时降临的想法
想法会随时出现。
开会时,你可能会产生一个关于工作的想法;
但同样的,会议桌对面那位同事的红色袖口,可能会让你想起要给孩子们的卧室买条新窗帘。
这些想法,可能与你的工作相关,也可能根本没有关系。
它们可能会分散你的注意力,但它们依然很重要,因为可以帮助你形成更好的想法。
例如,在玩耍时,或与朋友聊天放松时,你的思维会变得不那么“僵硬”,这会让你获得更多灵感。
所以我们需要培养一系列好的习惯,帮助自己发现、获得这些想法。
2.容易分心的捕获
好的想法常常会让我分心,这种情况带来了两个大问题:
这可能不是思考这个想法的正确时间或地点
这个想法可能会消失在记忆中
我们的解决方案是:将这些内容从你的大脑中取出,越快越好。把它们全都记录下来,转化为文字。
这是一种十分重要的习惯, 我们要培养自己做到这一点。
这听起来很基础,但做起来并不容易。让我们来分析一下,获得一个想法,实际上是一个包含了三个步骤的过程链:
步骤一:产生想法
步骤二:将它取出来
步骤三:围绕它做出决定
这就像雨滴在云中形成,然后落入你手中。你一次无法握住太多雨滴,总有些会落到地面而消失不见。
刚刚还在脑中盘旋的内容,很可能一分钟后就烟消云散。
所以,我们要将信息快速移至安全地带——所谓安全,是指不再依赖脆弱的人类记忆。
然后,你要迅速确定这些信息的类型和归属。
3.只用一个桶
将所有的信息,包括想法、待办事项、笔记、购物清单等等,都放在同一个地方。
这个地方由你选择,它可以是笔记本、智能手机,甚至是你的手背。
当你产生一个想法时,不要去判断它的好坏。
因为如果一个想法引起了你的注意,那么它就已经好到值得你记录下来。
用什么工具来记,取决于你自己。
但一般来说,使用纸质笔记本和录音笔的效果会更好一些。
一些笔记 App也很管用。
重要的是,一旦确定,就要坚持使用下去。
4.分类信息路径
有些任务包含明确的指令,例如“为办公室买些茶叶”。
你可以将这样的简单指令,直接记录下来。
但有时候,只是一个信息,其中包含任务,比如“客户通过电子邮件向你确认会议”。
这个行为并没有明确地告诉你,你要自己找到一个合适的场所, 进行会议准备并安排议程,但这些都是任务中自然包含的工作。
那么,处理它们的最好方法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