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住中国经济这几个硬核力量!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本质上是清除国内供求梗阻,努力实现总供给和总需求的总量平衡和结构协调,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国民经济运行效率

|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本质上是要继续扩大开放,继续深入融入世界经济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

来源 | 《瞭望》新闻周刊 ,原题《中国经济如何应对新变局?》

作者 |韩保江

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主任、教授


突如其来并仍在世界肆虐蔓延的新冠肺炎疫情,不仅打乱了我国原定的发展节奏,而且深刻改变着我国发展的内外环境,中国经济遭遇前所未有的新变局。    首先,疫情防控常态化,成为扰动中国经济发展步伐的直接变量。今年初,疫情暴发迫使我们按下了经济发展的“暂停键”。有专家警告新冠病毒将长期与人类并存,所以谋求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将从短期操作转向持久行动。    其次,中国成功的疫情防控与美国以及其他一些国家的疫情“失控”形成的反差产生“酸葡萄效应”,激化了制度之争和意识形态冲突。少数西方国家对我国的意识形态偏见与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逆全球化思潮和新冷战思维合流,又进一步恶化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
其三,新产业革命方兴未艾,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将重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将全面接受这场新产业革命的洗礼。    其四,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将如期完成并即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国经济发展将进入质量优先的新发展阶段。    疫情蔓延及外部发展环境的变化,很多并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 。我们要做的,就是以变制变,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很关键一点,就是要以持久战的思维,牢牢抓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本质上是清除国内供求梗阻,努力实现总供给和总需求的总量平衡和结构协调,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适应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国民经济运行效率。    从供给端来看,首先,要大力疏通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各环节上的堵点,确保社会再生产循环畅通。在生产上,要主动适应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质量需要和结构要求,自觉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努力提高供给对需求的捕捉力。在流通上,要以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为抓手,彻底根除阻碍流通的行政性壁垒和利益藩篱,真正做到市场准入畅通、市场开放有序、市场竞争充分、市场秩序规范,实现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在分配上,要抓住“限高收入、扩大中等收入、提升低收入”三个关键,不断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在消费上,要鼓励居民消费升级,在确保生存资料消费安全的基础上,促进人们更多消费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其次,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推动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通道,让改革释放创新活力。    从需求端来看,要深入开发蕴藏在14亿多人口中的超大市场潜力,不断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扩大消费需求,不仅要稳定并扩大就业,不断提高居民收入,稳定消费预期,而且要清除各种消费限制。扩大投资需求,既要重视扩大新基建的投资,也决不能忽视传统基建的投资需求,这方面的历史欠账仍然很多,投资空间仍然很大。   

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本质上是要继续扩大开放,继续深入融入世界经济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为此要继续以“一带一路”建设为抓手,加快推进沿线国家“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进而通过促进沿线国家乃至世界经济快速发展来牵动国内经济持续发展。



|延伸阅读


穆迪缘何大幅上调中国经济增速?




来源丨经济日报 作者 |徐惠喜
国际评级机构穆迪日前大幅上调中国经济2020年增长预期,增速由1%上调至1.9%。一次性调高0.9个百分点,增幅接近1倍,这充分反映了国际评价机构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信心。    受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等因素影响,今年以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备受冲击,国际贸易和跨国投资萎缩,世界经济陷入低迷。所有的国际权威研究机构均预测今年全球经济陷入衰退。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新报告将2020年的世界经济增速从原先的-3.0%进一步下调为-4.9%,惠誉则认为今年全球GDP将萎缩4.6%。在全球经济“跌”声一片中,中国经济得以保持增长态势,分外引人注目。而且,中国也是此次唯一一个被穆迪上调了2020年增长预期的经济体。国际社会一致认为,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中国或将是今年唯一能保持正增长的国家,可谓“万绿丛中一点红”。    中国经济今年二季度强势反弹,增速从一季度的-6.8%一举转为3.2%,出乎外界意料。这构成穆迪大幅调高中国经济预期的重要原因。事实上,中国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得到了国际社会普遍好评。IMF在6月份发布报告认为,中国经济正在从一季度的急剧收缩中恢复,2020年增长率预计为1.0%,预计2021年中国经济增长将回升到8.2%。8.2%的增长,这是许多国家可望不可即的目标。惠誉最近也将中国经济增长预期上调了0.5个百分点。标普全球评级认为,中国经济增速高出平均水平,预计未来3年的人均实际GDP增长率平均为5.5%。    对中国经济投下信任票的,还有分布在全球各地的市场主体,尤其是外贸企业和外资公司。 就外商投资而言,今年前7个月,中国实际使用外资5356.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0.5%,其中7月份使用外资同比增长15.8%。这表明,广大外商对中国的投资预期和信心稳定趋好。尤其是在信息服务、研发与设计服务、专业技术服务等高科技服务业领域,跨国公司对中国经济“信心爆棚”,投资增速同比增长27.4%。在对外贸易方面,海关数据显示,今年7月份,我国外贸进出口2.93万亿元,同比增长6.5%,其中出口增长10.4%,进口增长1.6%。中国的进出口实现双增长,表明中国对国际市场的供给和需求都在扩张,这在国际贸易中具有风向标意义。在国际贸易投资均大幅萎缩的形势下,中国外贸外资逆势增长,为开放型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动能。    在境外疫情蔓延、世界经济失速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巨轮”在按下“重启键”后得以快速重回高质量发展轨道,充分彰显了中国经济的韧性和活力。 随着脱贫攻坚的决战决胜,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我国空间广阔的内需潜力将进一步释放,国内大循环活力将日益强劲。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将持续不断地推动中国经济的“巨轮”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PMI数据反映我国经济持续恢复向好




来源丨新华社 作者 | 陈炜伟
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31日发布数据,8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1%,比上月略降0.1个百分点,连续6个月站在50%的荣枯线之上。    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分析,8月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我国经济景气持续恢复向好。 在调查的21个行业中,有15个行业PMI位于景气区间。    需求正在持续恢复。统计显示,8月份,新订单指数为52%,高于上月0.3个百分点,连续4个月回升。    值得关注的是,供需两端的“温差”在缩小。8月份,生产指数为53.5%,与新订单指数的差值收窄至1.5个百分点,为3月份以来的最小值。    与此同时,稳外贸政策发力,出口总体向好。赵庆河分析,一系列稳外贸稳外资政策效应持续释放,制造业出口进一步改善,8月新出口订单指数为49.1%,高于上月0.7个百分点。    新动能发展加快,转型升级也在持续推进。从重点行业看,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PMI分别为52.8%和52.7%,分别高于上月1.5和0.9个百分点,新动能为制造业复苏注入活力。    此外,经营预期改善,企业信心增强。8月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为58.6%,高于上月0.8个百分点。    尽管经济持续恢复向好,但市场需求不足等问题仍需重视。赵庆河介绍,8月小型企业反映市场需求不足和资金紧张的企业占比分别超过五成和四成,生产经营依然面临不少困难。此外,重庆、四川等地部分企业反映受暴雨洪涝灾害影响,原材料采购周期拉长,市场订单减少,企业生产有所回落。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说,当前正处于生产与市场需求动态协调时期,需求恢复慢于生产恢复,应着力提升扩大内需政策的实际效果,尽快提高市场需求的回升速度。    调查结果还显示,8月份,小型企业PMI为47.7%,比上月下降0.9个百分点,仍位于临界点以下。中国物流信息中心专家文韬认为,小企业经营压力加大,供需下滑,从业人数减少,亟待进一步加强对小型企业的扶持。





按照下图,添加星标不再错过财经国家周刊

觉得内容不错
来个
“一键三连”——分享、点赞、在看
看完不吐不快,就给我们
留言
留言点赞多有
惊喜

你可能感兴趣的:(记住中国经济这几个硬核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