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王阳明思想

王阳明先生(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曾筑室会稽阳明洞,故世称阳明先生。
如果说,理学是中国哲学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那么,王阳明的心学则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群峰中的最后一座高峰,一座后人迄今怀着崇仰心境的思想高峰。
王阳明的“心学”是在前人理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它跳出旧有窠臼,使“心学”升华为由三个互为辉映的主要部分所构成:“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严密又是去伪存真的思想体系。
王阳明的“心即理”把“心”当作本原,倡导以自己的“心”来判断“理”, 一切从“吾心”出发,万事万物皆由我心判断,以“吾心”为判断是非的标准;这个命题直接产生的积极意义便是崇尚个人意识、独立思考和个性解放,因为王阳明的论述,使被压抑了数千年的中国人良知被唤醒,人性开始复苏。
1509年,针对朱熹“知先行后”之说,王阳明又系统地提出了“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这一在中国思想史上引起轩然大波的认识论命题,第一次提出“知”和“行”是统一的。王阳明认为,“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因而他提倡必须“知行并进”,既要反对“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也要反对“茫茫荡荡悬空去思索”。 一扫当时坐而论道、言行不一、口是心非的颓糜世风。“知行合一”成为王阳明哲学思想中最精辟的论断,并成为无数后人激励自己教悔他人的座右铭,其要旨是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统一。
王阳明的“良知”是指与天地万物相通的心本体,也就是“天理”,它是判别是非的标准:“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这里的“致”,是推极、恢复和实践之意,人的认识和修养只有达到一定程度,通过“致”,则能使良知明白,使“心本体”得于复明。王阳明“致良知”学说最后精凝为四句话:“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被史称为王门四句教的意思就是,良知是心之本体先天固有的,因后天接触世事发生了变化,能够辨别善恶是良知的标准,能够隐恶扬善才是真正的良知。
王阳明是“心学”大家,属于唯心主义范畴,虽然他的理论有时代局限性,但其学说中所具有的深邃思想仍闪烁着真理的光辉,如今温习王阳明的思想,相信对我们的廉政文化建设有着特殊而重要的现实意义。
王阳明认为:人都有良知,这种良知与生俱来,到了后来却会被私欲蒙蔽,人心也就一天天坏下去。他主张在生活中,对心灵作不断的净化,通过知行合一的功夫达到“致良知”的境界——良知的恢复与重光。
在市场经济的大潮汹涌而至时,每个人都有着各种各样的需求,因此面临不同的诱惑,一旦禁不起诱惑,就会以手中的并不属于自己的权力或其他资源与之交换,用权力寻租,从而走上犯罪道路。领导干部要能够控制欲望、节制欲望,防止私欲膨胀。否则,让膨胀的私欲缠身,就会像雪球滚到半山腰,刹也刹不住,挡也挡不住了,只有滚至涧底摔成粉末。安徽省委政法委原副书记李和中在自我剖析犯罪因素时说:“一开始,我也注意严格要求自己。这种思想和做法如果能够坚持下去,该有多好啊!然而,天长日久,权力大了,有求于我的人多了,警钟不能长鸣,私心越来越重,以至于发展到麻木不仁、习以为常、见怪不怪的地步,直至后来不能自拔,随波逐流。这是多么惨痛的教训啊!”这就是对王阳明先生勤扫心灵垃圾说法的最好注脚。
王阳明认为:一个人要立志,要“收放心”。“致良知”是崇高的心境,高远的志向,同时也是一个立志的思想里程,而立志就要“收放心”。一个人持志不动,这是人心向上的最好状态。很多时候,人心是浮荡与浮躁的,受声色犬马的诱惑,东追西逐,不知所至。变成发狂的“牲口”,放逐于名疆利场。所以,王阳明说:鸡鸭放出去了还要收回来,更何况是自己的心!
“收放心”也就是需要心灵的回归,要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让这颗心回到它本来的位置,一旦偏倚,应立刻纠偏。李真大肆贪污受贿,首先源于个人理想信念的沦丧,正如他在忏悔中所说到的,“为什么自己从一个年轻有为的领导干部而沦为阶下囚呢?我认为首先是忽视了世界观、人生观的改造,使理想和信念产生了动摇,灵魂受到了腐蚀。”迟到的忏悔,已不能挽救腐朽透顶的李真,但却值得每一个共-产党员及公职人员深思。
王阳明认为,“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行合一”,王阳明先生还从道德的高度提出“知易行难”的问题。汤一介先生指出:“从总体上看,‘知行合一’思想实贯穿于中国传统哲学之始终。古代贤哲们把‘知’和‘行’能否统一看作是关系到做人的根本态度问题,知行统一是他们所追求的理想之一。……中国传统哲学注意了伦理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意义,特别强调‘知’和‘行’必须统一,这有其可取的一面。”
“知行合一”,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据报载余姚目前在学生的教育中贯穿着这样的思想,对教师的要求也是如此,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廉政文化的建设中,“知行合一”也应该成为重要的内容。在现实中,我们经常可以发现如成克杰、胡长清这样的贪官脸上没敷白粉,没贴标签,台上讲人话,台下做鬼事。这些人常讲些冠冕堂皇的门面话,也义正辞严地作过不少反腐倡廉报告,但他们的丑恶行径恰成鲜明对照,难免使人们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像吃了苍蝇一样特别恶心,正是这样败坏全社会的道德信念,成为践踏我们精神家园的大罪人。
王阳明的“心即理”的学说在国内一直受到批判,认为是唯心主义的代表。但历史地看,这挑战了当时封建统治阶级把自己所建立的一套学说神圣化,以之为不可违的“天理”的做法,其时代进步意义不容忽视。从现实来看,这就是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杆秤,如果不重视别人的内心感受,不从人民的实际需要出发,最终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
从王阳明的思想出发进行廉政文化建设需要破除的一个重要痼疾就是“官本位”,这也是造成腐 败一个深层的原因。“官本位”就是“以官为本”,而不是“以民为本”。一切为了做官,有了官位,就什么东西都有了,有的国家公务员自觉不自觉地做了这种“官本位”意识的俘虏,于是跑官、买官、卖官的现象出来了;弄虚作假,虚报浮夸,骗取荣誉、职位的现象出来了;明哲保身,不思进取,但求无过,一切为了保官的现象出来了;以权谋私、慷国家之慨的现象出来了。“官本位”意识的要害就是对党和国家的事业不负责任,对民族和人民的利益不负责任,只想到自己或亲属或小团体的利益。

你可能感兴趣的:(生活与随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