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之声特别策划《黄河人家》,讲述沿岸人民与母亲河相依相守的故事,记录他们在时代变迁中,与黄河的和谐共生。今天推出第五篇——《流淌希望的河》。
黄河内蒙古段全长830公里,流经6个盟市,形成巨大的“几”字弯,造就了沃野千里的河套地区。托克托县河口镇是黄河上中游的分界点。流域内生态资源丰富,生物多样性集中,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和北方生态屏障。
乌海是黄河入内蒙古后的第一站。二百里黄河穿城而过,大河两岸沙漠、戈壁、山脉、绿洲等自然景观交相辉映。
内蒙古乌海市绿色生态农业园,这些天,郭金奎家大棚里的葡萄陆续成熟。绿叶掩映下,各色葡萄缀满枝头,农户们一手提桶、一手拿着剪刀穿梭在葡萄藤架间。这个季节,郭金奎家一天能卖100多箱,七八百斤葡萄。
郭金奎:像咱们这个原来叫“女娜皇后”,我又给它起了一个别名叫“超级女皇”,口感相当好。
“三十里的明沙二十里的水,五十里的路程来摸黄河泥,半个月跑了十五回,跑成了罗圈腿。”郭金奎唱起的这首民歌,原本描绘的是爱情故事,被乌海人民改了歌词,歌里“半个月跑十五回”的地方就是黄河河心滩。当年,在老家种地只能温饱,郭金奎决定换个地方打拼。
郭金奎:乌盟(原乌兰察布盟)十年九旱,年景好了,一亩地打200斤粮。有这么个机遇,乌海开发乌兰乡,这时候我来了。
郭金奎:四面都是黄河水,当中有个几千亩地。当时买一亩地是200块钱。本地人就说你是个大傻瓜,你拿钱买地为啥?地是挺好,就是每天种地坐船不方便,地在黄河里头,一个队才就一个船,非常麻烦,没人想种这个地。
不管别人说什么,郭金奎和媳妇、二儿子每天起早贪黑,扎在河心滩。
能载130人的大木船晨发晚归,这是郭金奎他们往返河心滩与岸边的唯一交通工具,农忙时,误船也是常有的事。
郭金奎:误了船没办法,就要过夜,当地人游泳也能过,我们也学人家。来这之前,连水都没见过,到这就从旱鸭子变成水鸭子了。
郭金奎在黄河边
饿了、渴了,吃点干粮、喝点冷水,手上、脚上的血泡慢慢变成厚厚的老茧。河心滩发展起来了,但黄河沿岸的沙地却无人问津。
远眺黄河
被库布齐、乌兰布和、毛乌素三大沙漠包围的乌海土地沙化严重。在郭金奎看来,黄河沿岸的沙土地虽然没有河心滩地肥沃,但土壤透气性好,适合种植果蔬。1997年,他们一家在黄河岸上建起了两座温室大棚。在科技站工作人员的指导下,温室里种上了柿子、黄瓜、辣椒,当年,大棚里的亩产年收入就突破了万元。
郭金奎:一个温室就一个万元户,两个温室就是个两万元户,当时在乌兰乡都轰动了。
天灾突如其来,靠小吊瓜从头再来
2001年,黄河发生凌汛,乌海乌兰木图段堤岸决口80多米,瞬间一片汪洋。郭金奎一家的全部家当化为乌有。
郭金奎:哭也没眼泪了,8万斤玉米泡在水里头,刚收割的,还没卖呢。两个温室大棚全都冲塌了,给儿子娶媳妇盖起来的新房子也被泡到水里了。
黄河决口处,图片来自网络
经过6天抢险,堤岸决口合拢,郭金奎再回到被冲毁的大棚。
郭金奎:淹了五六天结了冰了,还是想来这里看一看。我就冰窟窿里找这个小吊瓜,看看你到底好不好。拿铲子凿开冰面,把吊瓜拿出来,吃着挺好吃,挺甜。我还就是要种它。
为了生计,郭金奎让子女外出打工,自己养了鸡鸭贴补家用。情况稍有好转,他又建起了6亩温室大棚。这些年,他有空就去山东寿光等地学习先进的种植经验和农业栽培技术。当年他从冰窟窿里拿出来的小吊瓜就被改良多次,十多年来,累计给他们一家带来800多万元的收入。
郭金奎与他培育的小吊瓜
2014年,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正式竣工投入运行,郭金奎的温室大棚因为都在库区范围内而被征拆。
海勃湾水利枢纽
海勃湾蓄水后形成的乌海湖
进沙漠里发展现代农业
很快,市里找到已经是远近闻名的技术能手的郭金奎,希望他能另起炉灶,进驻距离黄河五公里的农业产业园区,发展现代农业。
郭金奎:在这边发展,一开始一看还是光秃秃的,一棵树都没有。后来我跟领导打报告,只要你把黄河水引上来,我就能给你种成。领导说,这个我们支持。
2010年成立的绿农永胜合作社已经交给子女打理,但种了一辈子地的郭金奎还是学不会享清闲。
郭永胜:这么大岁数了,还要到处跑。
郭金奎:不跑不行,还是有些不放心。
清晨,郭金奎的大儿子郭永胜去市里接上父亲,要去产业园转转。采访前几天,气温一直居高不下,一路上郭金奎都在念叨,正处在葡萄成熟的关键期,让儿子一定得关注棚里的温度。
郭金奎:咱们现在做的是数据农业,什么时候栽的,什么时候施的肥,什么时候浇的水,必须有数据。过去种地都是瞎种,想浇水就浇水,想施肥就施肥,不能是这个概念。再就是推广给农户,你拿着这个数据和他说话,他照你的标准,他也能种出来。
郭金奎在给记者讲温室内气温控制对葡萄藤的影响
温室大棚里的葡萄藤
在几个大棚走了一圈,郭金奎把注意力放在了几株出现干枯叶子的葡萄树上。郭永胜说,父亲认为叶子枯了,是因为棚内放风量不够大,气温高。郭永胜则担心是前几天的一次施肥出了问题。
郭永胜:正好那几天温度高,干施肥,肥料刚施过去,又高温,再没补水的情况下,怕稍微烧了一个根,要是整株都烧坏了,那这一棵就全部死了。
郭永胜在修剪葡萄
大棚里的水果离不开人,郭永胜和弟弟都把家安在了产业园。郭永胜的儿子正在备战高考,已经打算报考农业相关专业。
郭金奎一家人在温室大棚
目前,郭家已经在产业园建了103座温室大棚。他们一家人从河心滩出发,到黄河岸边驻留,现在又把根扎进这荒漠里,黄河水给他们的滋润从未中断。
郭永胜:那会儿一说这个黄河水,就害怕。现在对这个黄河水有了感情了,现在在园区黄河水引进上来了,园区种出来的水果,蔬菜都不错。现在离不开这个黄河了,真的离不开。我们也经常领着小孩去黄河边那玩玩沙子、玩玩水。
郭金奎外孙女:我们在游乐场里玩跷跷板的时候,起来的时候,就觉得像跳到黄河里一样,觉得很亲切。
记者手记
我是记者谭朕,奔着黄河水而来的郭金奎一家已经在乌海生活了27年。最近,他们又新建了一个占地26亩的葡萄温室大棚。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温室里有几株葡萄的少量叶子枯了,从温室里出来,郭金奎有些担心,他叫上正在大棚里干活的儿子儿媳,又拉上女儿,一起去大儿子家开家庭会议,大家一起探讨叶子枯萎的原因,想办法解决问题。
郭家人正在开会
在偌大的温室大棚里,几株葡萄并不起眼,但他们却不敢掉以轻心。采访结束,我找到了答案,那是因为他们深知,黄河水渗透在每一株葡萄藤里,饱含在每一颗葡萄中,这样的滋润,来之不易。
来源: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ID:zgzs001)
总监制/高岩
审稿/刘黎 黎政祥
记者/谭朕 宝音 周勤
旁白/方亮 颖婧
制作/周天纵
制图/郜梦茹
新媒体编辑/霍瑞玺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