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草读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最后一次作业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最后一次作业: 这本书为你的生活带来了哪些改变?

这是第三本书的最后一次作业,但是也是我完成的第一次作业,因为老公回来陪女儿过生日,打乱了我的学习节奏后,一直没跟上团队的进度。在2019年以前,要把所有的作业完成,跟着悦育社继续学习第二期。

这本书为我的生活带来的改变主要表现在跟六周岁的女儿珺珺的交流沟通方面。我学会了更多地去倾听珺珺的感受,而不是自说自话,用自己的感受来代替她的感受。我开始有意识地使用一些书中的技巧。

第一,简单地回应。

女儿:妈妈,我真希望我回到4周岁。

妈妈:嗯。

女儿:这样,我就可以读“海豚班”了。

在阅读这本书之前,当女儿说希望自己变小的时候,我总是迫不及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不接纳她的感受。“妈妈可不希望你变小,小婴儿只会哭闹,我还是喜欢现在的你”,孩子其实也知道不可能会变小,她只是希望通过自己幻想实现自己的某种想法。而我作为妈妈,总是从大人的角度去思考孩子的话。

第二,描述性的赞赏。

珺珺最近喜欢听《汪汪队立大功》,还学会了唱里面的主题曲,妈妈给出的表扬是:珺珺会唱《汪汪队》的歌了。而不是以往习惯的“你唱得真好听”。在赞赏方面,我还知道了尽量少用“比较性的赞赏”,作为妈妈也好,老师也罢,表扬的时候,总喜欢对比别的孩子或者不的班级来说,这是个不好的习惯。

第三,不急着给出答案。

六周岁的珺珺还特别喜欢问“为什么”,我重视孩子的每一个“为什么”,总是想及时地给出最好最准确的答案给女儿。

阅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学会了不急着给答案。我们在去珺珺学跳舞的路上,经过人民公园:

女儿:妈妈,为什么这些树在这里,而不是在山上?

妈妈:你觉得呢?(不急着给答案)

女儿:什么是“你觉得”呢?(孩子不习惯妈妈没给出答案,而是说“你觉得呢”,妈妈也不习惯用什么话引导孩子思考)

妈妈:你知道有些树在山上,有些树在公园,你想知道为什么。(描述孩子的问题)

女儿:是啊。

妈妈:你知道为什么吗。

女儿:我知道了,我知道了。山上的树更高大,公园的树更小。

女儿经常问这些比较奇怪的问题,以前我总挖空心思去想答案,阅读完这本书之后,更多地去引导孩子自己找答案。或许她的答案,自己并不满意,但是又有什么关系呢。

第二方面的改变,在于与学生的沟通。

当我布置任务的时候,我会更多地去接纳描述他们的感受,“大家肯定觉得作业特别多,都做不完,我也觉得,如果是我,我会把所有作业登记下来,分轻重缓急尽快完成,不把时间浪费在抱怨上”,学生更容易接受。

第二次阶段性考试结束后,我没有过多地批评与指责学生不如意的考试成绩,而是分析他们的得失,学生评价说,老师,“你是最乐观的老师”,“你是唯一一个没有批评我们的学生”。

班上有个学生总是不完成语文作业,前面已经用过“威胁、惩罚”的方法,再不完成作业就罚抄范文三遍,仍然没有效果。我找他沟通解决问题。

‍老师:XX,我想和你谈谈,看怎么能帮助你学习语文,完成语文作业。你认同老师布置的作业吗?

‍男生:点头!

‍老师:在做这些作业的过程中,你碰到了什么难题?

‍男生:有时候头发在屏幕上,没有及时更新内容。

‍老师:这个问题,我也发现了,我会提醒同学及时还内容。(在本子上记下来)还有不的困难吗?

‍男生:没有!

‍老师:你确定没有别的问题了?你能完成好语文作业?

‍男生:是的!

‍老师:好的,回去吧!我不希望因为同一个问题在找你出来谈话。

‍男生:知道了,老师!

最后的话,是不是还是一种威胁?我的本意是希望得到他的承诺。慢慢来吧!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是一本实操性很强的书,书中除了方法介绍以外,还有使用这些方法的注意事项,值得反复进行刻意练习,慢慢学会这种新的语言,让自己身边的人都受益。

你可能感兴趣的:(墨草读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最后一次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