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写给孩子们的书里,我看到了早已被大人们忽视的道理

前两天娃他爹忍不住和我开口道:孩儿他娘啊,你看,娃小时候那些现在已经不看的绘本,是不是可以规整规整,也好腾点儿新空间啊?

坦白说,我真有些不舍得“规整”它们,那可是我过去七八年里,精挑细选背回来的啊,不过,人生没有舍就没有得,这一点对于“空间利用率”也是同理的(笑哭)

不过,在这次的整理过程中,又让我有了很多新发现(果然,只要用心体会,人生处处是觉察和感悟成长的契机 龇牙),在那一幅幅或简单或丰富的画面里,在那一句句或朴实或生动的语言里,细细体味,都是“做人的道理“和”成长的慰藉”啊,治愈的不仅是孩子,更是久居喧嚣和浮躁的成人的心啊。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我会以“主题”的形式,每个主题包含若干绘本,一期期向大家介绍——

它们最打动我的点是什么?

它们所折射的,是我们对生活什么样的期待?

我们又可以从中获取什么样的力量,去触摸心中真实的柔软和靠近自己的期待?

而我想和大家分享的第一期就是关于“自我价值的探索和实现”。(微笑脸)

所以,在开始介绍之前,也特别想问问大家,

对于我们内在真实的自己,我们真的了解吗?

知道自己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吗?

当发现自己某一方面在人群中比较“另类”时,是会大方展示还是害羞隐藏?

当发现自己无法做的和别人一样时,是会坦然接纳,积极寻找自身的闪光点,还是会去努力改变自己?

你是属于哪一类呢?

你又想成为哪一类呢?

也许看完今天的分享,你心中又会有不一样的答案和期待:)

《感叹号》

——有时你格格不入,是因为你“站错了地方”

在写给孩子们的书里,我看到了早已被大人们忽视的道理_第1张图片

一个站队在句号群体中的感叹号,从一开始就觉得自己很“另类”,他做了很多的努力,可是发现自己就是“不一样”,就在灰心丧气之际,一次偶然的“出走”机会,让他发现了“真正的自己”!

原来不是他“不对”,而是他原本就不属于那个队列。

感叹号开心地离开了“句号群体”,启程出发,去留下自己全新的足迹……

这个故事给我的感受是震颤!因为我们一生中可能都需要经历几次融入“新环境”的过程,有时我们会发现自己融入地很快,仿佛我们天生就属这里;有时却融入地很费劲,尽管用尽全力、百般调整,还是发现自己格格不入。

如果是后者,我们会怎么选择?是宁可“削足适履”,改变自己,也要“成为其中一员”;还是痛下决心“清零”,重新起航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地方?

这或许就是这本书想告诉我们的:有时,你觉得痛苦,不是你“不好”,也不是你所处的环境或周边的人“不好”,只是你和这个环境“彼此不适合”。

如果是这样,就去寻找你生命中“对的环境”,去结交“对的人”,然后一起做“对的事”吧。

《勺子》

——当你羡慕别人时,其实自己也别人羡慕着

在写给孩子们的书里,我看到了早已被大人们忽视的道理_第2张图片

一把总觉得自己哪哪儿都不如别人的勺子,他羡慕刀能够切东西、抹果浆,羡慕叉子能叉进任何食物、去任何地方,羡慕筷子成双成对,还有异国风情……

只有他自己最无聊、最普通。他闷闷不乐、唉声叹气。

但殊不知,在他觉得谁都过得比他好时,他的朋友们,那些刀子、叉子、筷子却都在背地里羡慕他,觉得他幸运,能帮忙度量、能自由活动……

而在勺子妈妈的引导启发下,小勺子也终于意识到,其实自己还有很多别的伙伴无法企及的小确幸:可以和牛奶麦圈们玩耍,在马克杯里转圈和休息……

看完这个故事,会让人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没错呢,在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某一方面比自己强的人,也会碰到很多看似比自己“过得好”的人。

但却不曾料想,当我们羡慕别人的时候,其实自己也被别人羡慕着。

因为我们总是容易把目光聚焦在那些别人有而我们没有的东西上,而对我们已经拥有的却常常视而不见或熟视无睹。

当我们感恩自己已拥有的一切,并且好好地善待和善用它们时,会发现,其实我们的生活原本就是那样的和谐与富足:)

《糟糕,身上长条纹了》

——比别人怎么看我们更重要的,是我们怎么看自己

在写给孩子们的书里,我看到了早已被大人们忽视的道理_第3张图片

卡米拉是一个特别在乎别人眼光的孩子,如果自己喜欢的东西正好是大多数人不喜欢的,那么她绝对不会让别人知道自己的这个“喜好”,因为她怕别人说她“奇怪”,比如她发现自己喜欢吃的青豆正好是同学们都讨厌的,那么她便坚决不会再碰青豆了。

但就是这样一个特别渴望被同学们接纳和喜欢的孩子,身上却发生了与她愿望截然相反的事——不想被别人评价为“奇怪“的她,居然某天成为了全班最怪的人,因为她的皮肤居然在某一天会随着同学的语言和喜好变化:一会儿出现条纹状、一会儿变成方格状、一会儿呈现圆点状……

这种状态直到有人喂了她一把她想吃又一直不敢吃的青豆,才恢复。

从此,卡米拉不想再去过多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了,因为还有什么比真实地忠于自己的内心更重要的了呢?

这个故事,会不会让很多伙伴心有戚戚?曾经有人说,在这个看似写给孩子的故事里看到了自己曾经的影子。

没错,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有被他人接纳和肯定的需求。

但是如果我们太过在意他人的评价,而忽略自己内心真实的需求和感受,那么我们又会变成什么样呢?

会不会像长满条纹的卡米拉一样,在他人随口的言论中,变成一个连自己都不认识的人?

我们很难让每个人都肯定我们、喜欢我们,但是至少,我们可以肯定和喜欢我们自己。

因为懂得接受自己,纳悦自己,是让我们变得自信和获得真正的人际吸引力的第一步。

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当我们多多向内看自己,而不是把眼光聚焦在外部时,我们会更透彻地看到自己真实的需求、才能、喜好和想走的方向。

让我们从今天起,不再活在别人的嘴里,而活在自己的信念里:)

你可能感兴趣的:(在写给孩子们的书里,我看到了早已被大人们忽视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