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我国货币供给量的因素

一、货币供给及其口径

1、货币供给口径

货币供给包括按口径依次加大的M1,M2,M3,…这种系列所划分的若干层次。世界各国中央银行对货币统计口径划分的基本依据是一致的,即都以流动性的大小,也即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方便程度作为标准。流动性较高,形成购买力的能力也较强;流动性较低,形成购买力的能力也较弱。这个标准对于考察市场均衡、实施宏观调控有重要意义,也便于进行对宏观经济运行的监测和货币政策的操作。

各国货币口径大多不同,只有"通货"和M1这两项大体一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采用三个口径:通货、货币和准货币。

现阶段我国货币供给量划分的三个层次:

M0=流通中现金(通货)

M1=M0+活期存款

M2=M1+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其他存款+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

其中,M1称为狭义货币量(交易货币);M2称为广义货币量;M2-M1是准货币(又叫亚货币或近似货币,是指一种以货币计值,虽不能直接用于流通但可以随时转换成通货的资产。准货币虽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货币,但因可随时转化为现实的货币,故对货币流通有很大影响,是一种潜在货币)。

2、名义货币供给与实际货币供给

名义货币供给是指一定时点上不考虑物价影响的货币存量;实际货币供给是指删除物价影响之后的一定时点上的货币存量。

若将名义货币供给记作MS,则实际货币供给为MS/P。人们日常使用的货币供给概念,一般都是名义货币供给。

如果一国的物价水平长期波动,只分析名义货币供给的变动,就可能导致错误的经济形势判断和失误的政策选择。

二、货币供给的决定因素

货币供给的基本模型为:Ms =m*B, 式中MS 为货币供给量,m 为货币乘数,B 为基础货币。

(一)基础货币(B)

基础货币,也称"高能货币"、"强力货币",是指具有使货币总量倍数扩张或收缩能力的货币。它可以引出数倍于自身的可为流通服务的信用货币。

基础货币直接表现为中央银行的负债,是中央银行创造的债务凭证,区别于商业银行创造的存款,前者的1元可以通过存款扩张过程变成多倍的购买力,后者的1元只能形成1元的购买力。

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

基础货币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存款货币银行保有的存款准备金(R)和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现金(C)所组成。即:B =R +C ,其中存款准备金(R)由准备存款和现金库存构成。


商业银行的存款货币创造


货币供给的控制机制

你可能感兴趣的:(影响我国货币供给量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