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晖行动:游子“反哺”故乡

项目名称:
春晖行动
实施机构:
共青团贵州省委
运作时间:
2004年10月至今(长期)
投入资金:
5000万
惠及范围:
      项目辐射了贵州全省9个市、州、地,88个县,由政府的组织、宣传、农业、扶贫、教育、团委等部门参与,涉及扶贫济困、社会福利、社区服务,医疗卫生、环境保护、教育、科学普及、文化事业等种类,实现直接社会效益5000万元,间接社会效益1亿元,总受益者达20万人。


      “好女不嫁包家坡,那里是个穷窝窝。”包家坡是自强村的前称。1988年,时任贵州省农业厅干部的郑传楼带着衣物回村过年,他发现仅凭“访贫问苦”送温暖难以改变家乡的贫困面貌。于是,郑萌生了“反哺”故乡养育之恩的想法,并付诸实践,在故乡一干就是15年。如今人们都说:“好女要嫁包家坡,那里是个金窝窝。”
      2002年9月,郑传楼为了村里的一个项目到县政府向陈昌旭汇报。当时,自强村“名誉村长”的称号让时任贵州省遵义市正安县县长的陈昌旭吓了一跳,这是什么职务?当天下午,陈昌旭全面了解了郑传楼为自强村民所做的事,感动之余也启发了他的思路:贵州有很多人在外面工作,形成了人才外流,但是“外流”并不等于“白流”,如果都像郑传楼那样,走出贵州的人,也能从另外一个角度回报桑梓情。2004年2月,陈昌旭调任贵州省团省委副书记,他找到团贵州省委青农部负责人蒙忠,共同去自强村调研。
      于是2004年10月18日下午,在一曲悠扬婉转的“思乡曲”的伴奏下,在几个孩童吟颂的“游子吟”中,共青团贵州省委发起的大型公益活动“春晖行动”正式启动。活动发挥了“亲情、乡情、友情”的情感纽带,以“亲缘、地缘、业缘”为社会网络,以“饮水思源”、“反哺故土”、“回报社会”等传统美德为理念,以“志愿、公益、互动”为原则,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广大游子发挥个体和团体优势,关注家乡的扶贫开发建设。
      陈昌旭介绍,“春晖行动”主要做好八个方面的工作,包括:聘请“春晖使者”,让在外游子担任“名誉村支书"、“名誉村主任”,以及“经济”、“法律”、“信息”顾问等,解决基层组织有人办事的问题,推动人才兴村;组织外出务工青年回乡创业,发挥外出务工青年振兴农村经济的人才资源力量;建立“春晖助学金”,发动在外乡亲为母校捐助助学金,让成绩优秀的学生和家庭困难的学生得到资助,并要求将来学有所成后回报桑梓,形成一个良性互动的局面;组织知青回访第二故乡,激发知青对“第二故乡”的深厚感情,组织知青为农村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做贡献;组织离退休老干部、老同志为家乡献余热;组织企业家参与家乡的扶贫开发;组织海外华侨回乡投资建设;并开展“春晖行动-我与家乡共发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团贵州省委青农部负责人蒙忠说:“不仅是郑传楼,几乎每个人,对故土都怀有不同程度的感情。只不过,因为没有固定的管道和平台,这种感情常常只能零星、自发地表现出来。通过‘春晖行动’搭建的平台组织,相信第二个、第三个‘自强村’会相继出现。”
      20世纪40年代,社会学家费孝通就论述了中国农村社会的这种非正式社会网络,即以“己”为中心的“差序格局”社会结构。费孝通先生把社会中最重要的亲戚关系形象地比喻为“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一年多来,春晖行动已经让这种性质由外散波状型向内聚集中型发展,并产生了巨大的“回波效应”。

[项目点评]
      “春晖行动”的可贵之处在于这是一个贫困省份发起的公益项目,而不是一个全国性民间组织发起的活动。作为一个地方性公益项目,能够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募集5000万资金,救助20万人,实属不易。而利用传统文化动员离乡游子反哺故乡的救助模式也非常有创新与特色。

你可能感兴趣的:(春晖行动:游子“反哺”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