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钢无钢:一段历史与二次创业

经济观察报 记者 高歌 开过大大小小无数次会,郭强说令他印象最深的一次会议,是2017年8月25日的济钢干部大会。会议开始前,会场播放的音乐并不是以往常放的进行曲,而是一段他不甚熟悉的旋律——他后来专门查了查,是Victory,胜利。

“这不是唱高调。”郭强是济钢规划发展部部长,在济钢工作已有30年,或许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知道其中的曲折。2017年8月,时值济钢正式停产两个月,也是在这次会议上,济钢提出“二次创业,重塑济钢”、“三年再造一个新济钢”。

郭强说,这是一个转折点,“给大家立了发展的目标”,是一颗定心丸。

不同于其他钢铁企业一般概念上的物理形态的迁移,2017年,迈过建厂第59个年头的济钢,与钢铁主业完全切割,产能调整历经从“关停济钢”到“存续济钢”最终到“发展济钢”的决策过程,一波三折。

济南钢铁是全国首家生产线整体关停的千万吨级城市钢厂,关停的背后是山东新旧动能转换中铁腕淘汰落后产能,也是济南城市功能转型的切入点之一。

从2016年8月31日上级决策,到2017年6月29日开始停产,在10个月的准备期内,要谋划好安全关停650万吨钢铁产能,最终在33天内完成钢铁产线全面停产、分流近2万名职工。这在钢铁行业内并无经验可循。

转型同时也牵涉主厂区资产包的公开转让、子分公司关停资产转让、土地以及“四供一业”的移交等问题。截至目前,济钢主厂区19个资产包的公开转让成交合计29.54亿元,溢价率53.01%;子分公司关停资产转让成交合计8278万元,溢价率27.67%,资产处置累计回笼资金47.55亿元。资产包总体全部完成拆除,土地移交规范进行,完成第一批约4900亩土地移交。

在2017年到2020年的3年时间中,无钢的济钢也变得更加聚焦,很多事情开始从最初的纸面落到了行动中。

“这几年确实是在不停地摸索。刚停产时,我们提出的一个中心、两个基地、三个园区,就琢磨了两天,这些其实是纸面上的规划。后来又在2018年提出三大类型、五大板块,将前期的经验归纳总结,最终在2019年省国资委和山钢集团提出了培育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和现代城市服务三大主业。”郭强回忆。

告别了一段历史的济钢,正在二次创业的过程中向纵深探索。

铁骑路49号

1958年前后,全国大炼钢铁,以钢为纲,山东需要一家位于省内的钢铁厂。

济钢建厂60周年时,在济钢整理出来的“建厂元勋”口述回忆文本中,多数亲历者年逾古稀,“奋斗、精神、激情燃烧”是他们有关这段历史的集体记忆。

原济南铁厂调度室副主任夏克林回忆,山东在建国之初没有钢铁厂,省内用钢材,需要去国家计划委员会开介绍信,然后到有钢材的地方调运,十分不方便。1957年6月,省、市有关领导正式拍板,决定在济南市筹建铁厂。

彼时山东省领导抽调了济南市安副市长、济南市重工业局局长初清津等成立领导小组,研究山东省成立钢铁厂的实施计划。1957年6月,济南铁厂筹备处成立,夏克林作为筹备处办公室主任,参与筹建的全过程。

“当时预计建厂资金大约800万元,省内当时凑出600万元,还差200万元的缺口。正好河北省也没有铁厂,和山东一样需要从外省调运,听说山东要建铁厂,就主动找来,打算一起参与,这样他们也能分一些钢材指标。”资金缺口由此解决。

选址也颇费周折。夏克林回忆:铁厂址既要临近铁路便于运输,又要适合地质结构条件。“当时请了鞍山钢铁设计院张景春前来帮助设计指导,选择了包括王舍人庄、黄台等几个方案,经过反复比较,最终敲定在历城区铁骑路49号。然后借了马鞍山钢铁厂的建厂图纸,一口气建了4个高炉。”

1958年5月1日,山东第一座高炉产出第一炉铁水。

与同一时代集中建设的工业企业一般无二,济钢建厂之初,需要从全国各地调配人员。后续生产过程中,技术骨干、炉长、工段长,都是从本溪钢厂、唐钢、鞍钢等大钢厂援建过来的。

几代人的努力,使济钢跨越了几个阶段:1981年,济钢成为同时期建厂的全国同类型企业中第一个上缴纯利润的;1983年,钢产量第一次超过建厂设计30万吨的规模;1991年突破100万吨,结束了山东无大钢的历史;2003年,钢产量突破500万吨,跻身全国重点大钢厂行列;2004年,进入全国10大钢厂行列;2005年,钢产量突破1000万吨,跨入全国千万吨级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行列;2006年,钢产量列全国第6位;2007年,钢产量1212万吨。59年中,济钢累计生产铁1.55亿吨、钢1.55亿吨、钢材1.37亿吨,上缴利税316亿元。

原济南钢铁厂中板厂厂长邓洪玉,1959年从鞍钢援建而来。他有关济钢的最初回忆是:“往南看,荒山累累;往北看,黄河没水;往济钢看,尘土横飞”。现在铁骑路49号是济钢职工的住宅区,按照济钢片区的规划,工业旅游发展和黄河生态观景带将形成有机融合。

直至关停,有关钢厂的记忆被封存在济钢3200立方米高炉之中。这座在2010年投产的高炉,曾是山东省内之最。2020年,按照济钢片区规划,高炉将成为文化设施,与2.5米中板厂、一小型厂以及济钢“凯旋门”共同成为钢铁博物馆的一部分。

“3200万方高炉2010年建成投产,在很多一线员工眼中,就像是正在长身体的孩子,亲手关掉它,总归是舍不得的。”时任炼铁厂党委书记赵智珠说。

郭强的关停记忆,是4米3宽厚板轧钢产线和3米5中厚板产线的停产。“眼泪还是流下来了,青春是在这里的。”

1985年进厂的姜和信,走完了停产的最后一道工序。事关安全,最后一天没能留给他太多告别的空间。“那天我们忙着去给各种设备停电,对电工而言,所有的设备投产的时候需要我们去送电,停产的时候需要我们去断电。”

但姜和信的父亲,一位老一辈的济钢人,现在偶尔还会问起这样的问题:“(济钢不产钢铁了)是真的吗?”

济钢无钢

去日照钢铁、山钢总部、内退、买断,或者继续留在济钢竞聘上岗?这是2017年济钢在职工分流过程中,摆在员工面前的几条路。济钢员工数量的峰值是38000人,目前留在济钢的约为5千人。

是否留在济钢,心态变化是区别之一。“钢铁主业在,心里踏实,按部就班,不断发展;2017年6月以后,拿掉主业面对新的市场,像要在海里学游泳,每天都可能碰到新的挑战。”郭强说。

主业关停后,济钢机关人员经历了大量削减,郭强所在的规划发展部相当于此前四五个部门的职能,除了负责战略规划、产业规划、投资管理的职能之外,也承接了此前装备部设备管理、工程管理、招标采购、特种设备管理等职能。

更多的变化在于工作内容,姜和信所在的工作室即经历了这样的变化。2012年4月,“姜和信创新工作室”成立,工作室以电工班为基础,当时主要是为钢铁主业的“干法熄焦”工艺生产现场可能出现的问题提供技术服务。熄灭1000度的焦炭,此前通过湿法需要消耗大量的水,热能也没法回收,后来“干法熄焦”被国家发改委立项为节能示范项目,逐渐对前者形成了替代。

主业关停前,姜和信的工作室是问题导向的,主要针对钢铁生产设备中的电气设备、机械设备,做一些服务生产的创新项目。2017年停产后,姜和信的个人工作室整体并入瑞宝电气。后者是济钢23家子公司之一,工作室关注的业务范畴,也从钢铁产线转移至更大范围的市场需求。

“经过调研之后我们再做研发,市场需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包括以前服务钢铁产线时的一些电气创新产品,进一步完善之后也可以去销售,以前济钢所需要的,现在其他的企业可能也需要。”据姜和信总结,依托冶金行业自动化、智能化的产品研发是工作室的主要方向,客户主要分布在山东省域内,但不管是行业还是地域,不会拘泥于此,会更加多元化。

转型既彻底又突然,势必意味着缺乏准备,对市场拓展不管是难度的预判还是经验的累积,都很难一步到位,纸面上的规划需要在现实中一步步磨合,过程中伴随着诸多挑战。

按照济钢“多元培育,逐步聚焦”的目标,一开始的状态是“什么都干”。比如,自动售货机、油烟净化器、疫情期间的自动测温等。“可以说接触的项目很多,也有很多成果,问题是不够聚焦,真正能够走向市场、赚取很大收益的项目,未达预期。”姜和信说,经过前期的经验总结,更加聚焦重点项目,分层级管理推进是2021年的计划。

重塑济钢

2019年,经过前期的摸索,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和现代城市服务三大主业得以确定,一些新的模式和激励被创建,之前“缺乏核心技术”的担忧在一定程度上被中和。

郭强举例,济钢与中科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合作成立的济钢防务公司,由最初单一领域的成果产业化,升级为政府、科研单位、企业间深层次、全方位、多维度合作。目前,济钢防务已经实质化运营,2020年首次盈利。

城市服务能够解决济钢存续产业的问题,比如渣土运输项目、出租车项目、汽车拆解项目等。“济钢原来内部有一个小车班,主要负责公务用车,后来我们就小车班的班底成立了济钢顺行出租车公司,在职工安置的过程中,济钢购买了120台渣土车,依托济钢内部原有的负责矿石、用料运输的企业,成立了城市矿产科技有限公司。”

除了消纳城市的渣土,济钢也采购了移动式建筑垃圾破碎机,在厂房拆除过程中,将建筑垃圾粉碎至颗粒,用于铺路等用途。城市矿产科技有限公司现正在谈的项目,包括城市中水处理,城市污泥的资源化利用等。

在资源方面,济钢全资子公司山东济钢环保新材料有限公司在2018年1月3日成立。其负责运营的济钢环保新材料产业园,是山东新旧动能转换重大项目库第一批优选项目,产品定位是系列钙质脱硫剂和高端碳酸钙产品,后者主要应用橡胶、涂料、造纸和医药等行业。

相关数据显示,2019年,济钢23家子分公司中15家完成利润目标。其中,冷弯型钢、萨博汽车产销量翻番,济钢国际、城市矿产、石灰石公司等实现超利润目标15%以上增幅。2020年,济钢整体实现营业收入293.57亿元,较年初目标增加35.51亿元,22家子分公司营业收入整体同比提升15.28%。其中:济钢物流、城市矿产、冷弯型钢、济钢文旅、保安公司、创智谷、建设公司、人力资源公司、鲁新建材、环保材料、济钢顺行、萨博汽车、研究院、港城矿业14家单位完成预计目标。

郭强表示,从产业结构来看,依托过去的资源展开的钢材贸易还是“大头”,在新兴领域尝试才刚刚起步。

根据济钢实施的“两步走”战略规划,利用3年时间挖潜能、拓市场、扩规模,经营规模恢复至停产前,至2021年末,营收达到330亿元;第二步:至2023年末,经营规模在2021年基础上翻一番,达到600亿元。

目前“第一步”已经完成,2020年提前一年完成了营收接近300亿元的目标,产值恢复到停产前的水平。

在郭强看来,在产值上已经实现了“三年再造一个新济钢”的目标,而从质量上看,“刚刚站住了脚,摸出了门道”;未来还需要在形成核心技术能力、构建相对完整的产业链以及良好的产业生态上下功夫,目标产值翻番。

“只有到那时,才能说济钢的转型成功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济钢无钢:一段历史与二次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