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为一个有逻辑的人?

图片发自App

还有不到1小时就到2019年10月1日啦!想在这个普天同庆的日子来临前,做一些可以给到我们每个人一些改变和成长的事吧。

联系到最近在工作中,总会听到类似“你这文件写的没有逻辑啊”,“这件事说的乱七八糟,逻辑性太差”,“这个人不适合做我们的工作,因为逻辑不强”……

不如,我们找本好书说说“逻辑”这回事吧。

“逻辑”,就是思维的规律,规则。它是一个人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中(尤其是后者),特别特别需要的一样法宝。

通俗来讲,逻辑就是思想,你如何去思考和组织你的想法,如何可以在对外沟通交流(书面/口头)时,让人有兴趣读/听而且还读/听得懂。

这是个行走江湖傍身之技。

只是,当我们知道我需要有逻辑时,该如何才能做到呢?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学习,可以复制呢?

答案之一就是今天给大家推荐的这本《金字塔原理》。

这本书被称作是麦肯锡内部40年经典培训教材。它的副标题是“思考、表达和解决问题的逻辑”。

金字塔就是形成逻辑的工具。

它是什么?
它是一套学得会的规范动作。

讲这本书之前,我想谈谈最近看外国书,尤其是工具书很明显的一个感受:无论是什么问题,总会被先界定,进而拆分成步骤,一二三,让大部分人都可以学会其中的“核心规范动作”,接下来你所需要做的就是“刻意练习”,进而把它变成属于你思想中的一部分。(就连《刻意练习》也可以拆解为几步走。)点击右侧字可读:学会刻意练习,给你看得见的效果惊喜。

想起宋丹丹曾经在小品里讲过的一个笑话:

“问,如何把一头大象放到冰箱里?”

“答,有三步,

第一步,打开冰箱门,

第二步,把大象放进去,

第三步,关上冰箱门。”

看似是个笑话,但其实这就是方法规范化的一个范例。只是我们需要进一步关注第二步,“如何把大象放进去”,然后再细分为“三步走”,直到拆解为所有人都能掌握学会的方法为止。

今天所读的《金字塔原理》同样如此。全书共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表达的逻辑、思考的逻辑、解决问题的逻辑以及演示的逻辑。大家可以根据各自在工作中的需求,选择内容直接来学习方法。

由于篇幅有限,我今天重点和大家聊一聊什么是“金字塔原理”以及其中几个在使用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

在讲解这个办法之前,先回到书面/口头向别人传达信息时,我们希望自己能表达清楚,说到点子上,对方能有兴趣、能理解并记得住。

金字塔原理就是一种重点突出、层次分明,简单易通的规范动作。

它的基本结构如下图所示:结论先行,以上统下,归类分组,逻辑递进,先重要后次要,现总结后具体,先框架后细节,先结论后原因,先结果后过程,先论点后论据。

如何来使用这个它?
八字箴言,总结概括,归类分组

具体来讲,就是以下6点。

自上而下表达,

自下而上思考,

纵向总结概括,横向归类分组,

序言讲故事,标题提炼思想精华。

我们分别来看:

1、自上而下表达:结论先行。

由于阅读或听演讲,大家都是逐句线性理解,所以会假定一同出现的内容在逻辑上存在某种关系。如果我们不预先告诉他们逻辑是什么,只是一句一句在表达,那么,读者就会自己从中寻找共同点,将你表达的信息归类组合,以便进一步理解(但很有可能会出错)。

举个例子:

“上周我去了趟深圳。你知道,深圳年轻人非常多。我们到一家餐厅吃饭,你知道吗?在15分钟里我最少见到了15个小孩子。”

我所讲的这段话是向你传递了一个信息。具体是什么,我还没讲完,也许你这会儿已经开始假设了。

你可能认为,我所谈论的是深圳年轻人都已经成长为中年人了,你也许会认为我会接下来谈一谈北京、上海,进行下对比,你也有可能会认为我很喜欢小孩子。但……在我没说完之前,谁知道呢?

谈话继续:

“而且这些小孩子都不是父母喂饭,而是他们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们。老人家们基本都没怎么吃,全部在照看小孩子,而小孩子的父母却在旁边拍照,看手机。这太不像话了!”

好了,我这段话讲完了,似乎真的到了最后,才看出来,原来我是在谴责年轻父母把带孩子这件事都让给自己的父母来做了。但在我讲到最后之前其实会给听者带来几次的假设旋转。

如果是阅读小说当然没问题,就像今天去看的电影《调音师》,有反转有惊喜。但假如这种情况发生在工作中,会让对方在较短的时间内难以理解你的表达。而假如结论先行,“自上而下”地向读者传递信息就会容易很多。

2、自下而上思考:总结概括。

其实,表达时可以结论先行,但所有的结论都是经过提炼才能得出。而能够这样做则要求我们要从细节入手,从基础层开始思考,将现象或者想法先全部进行表达,再根据相关的内容进行归纳,向上拔高一个层次。

举例:我想让你去超市帮我带点东西:香蕉、牛奶、青菜、胡萝卜、苹果、鸡蛋、酸奶、葡萄,土豆,咸鸭蛋、青椒。

估计你听我说完的反应就是:香蕉、牛奶、青菜,还有什么来着?

真的是太多了,哪里记得清楚。但是,如果我们找出他们的逻辑关系,进行抽象概括呢?

我想买的东西有三大类:

水果类:香蕉、苹果和葡萄。

蛋奶类:牛奶、酸奶、鸡蛋和咸鸭蛋。

蔬菜类:青菜、土豆、青椒。

如此一来,我们要记的就变成了三类,每一类下面也是数量有限而且彼此有关联的内容。会不会就容易记住多了?

这就是从若干现象细节中总结概括。

联想到许多人做会议记录。有人就是按照时间顺序,一条一条地记录,往往最后能写出10件事。

但有逻辑性的人往往会在这10件事记录的基础上,加以归纳总结,提炼出事情涉及到那几部分,每一部分需要做什么。

如此一来,大家理解容易,重点事件很好区分,而且后续分工也更加容易展开。

3、纵向总结概括,横向归类分组。

这两点可以放在一起来理解。因为金字塔的思想其实就是以3种方式互相关联——向上、向下和横向。位于一组思想的上一个层次的思想是对这一组思想的概括,这一组思想则是对其上一组思想的解释和支持。

我不知道上面这句话大家会不会看得有点绕。其实这就是我们以前写作文时,老师经常提到的总分结构;或者是写论文时的论点和论据结构。

或许有人会说,其实这种方式我们一直都在用啊,算是老生常谈了吧?

那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其实我们列出说出或者写出来的123只是下意识行为,但这123很有可能压根不在一个层次上,而这也会让我们自认为自己很有逻辑,从而忽略了去思考更深的层次。

举个例子:

有人说:我觉得公司迟到现象严重是由以下三个原因造成。一是公司上班时间太早,路上交通拥堵总会导致有人迟到一两分钟;二是公司针对迟到没有惩罚措施,大家的态度就无所谓;三是公司加班严重,倒休规定太复杂,大家很难执行,所以起晚很难准时。

所以,需要从上班时间、惩罚措施以及倒休申请这三个点上加以调整。

以上内容表面看上去是不是逻辑很清晰123头头是道?但真的是如此吗?这三件事是在一个维度上吗?

仔细思考,其实更有可能是工作过于饱以及考勤制度不合理两个原因造成的。

所以后续不是三方面调整,而是从两方面来调查,进而再做出判断。

一来要了解大家工作的现状,寻找工作量大的原因是什么,是团队配合有问题还是业务量激增,后续是要更改沟通机制还是要增加更多人手。

二来是公司考勤制度有问题。要不要实行弹性上班?要不要规定每个月可以有几次或者几分钟内的迟到时间?是否要有罚款乃至开除等措施,还是可以在“钉钉”上便捷调休申请?

其实高质量使用“金字塔原理”并不是用1/2/3看似清晰的数字来表达思想,而是利用这套工具,更加全面、认真地整理自己的思想,提高自己“结构化的思维能力,能让我们的思考更加全面、准确和快速”,从而达到更好的书面/口头的表达。

4、序言讲故事,标题提炼思想精华。

这两点想必大家很容易看明白。讲一件事情前,可以现以故事的方式来引出要讲的这件事“背景”是什么,发生了什么“冲突”,引发了什么“疑问”。而接下来的文章就是问了回答这个“疑问”。

而故事的形式,是为了让读者抛开复杂的思想,专注于你的话题,激发读者的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而存在。

标题提炼思想精华应该大家都很理解了,毕竟现实中"标题党”无处不在,那我在此就不多加赘述了。

PS: 首图是我最爱的公司一角,每每望着满墙的书,我觉得我都可以每周多去上一天班。

放一杯清茶,落地窗前,暖暖阳光下看书,乃人生一大幸事呀~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何成为一个有逻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