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宝支付和微信支付的区别

第一

支付宝

大家对支付宝的定位始终局限在“钱包”,看重的是其工具属性:存钱、购物付费方便。但是支付宝显然不满足于大众对其的工具定位,它的愿景是提供一系列的服务,满足广大用户基于“支付、钱”而产生的一系列需求。

为了便于理解还是要引用王小川的话:

王小川在极客公园大会上曾表达过对印象笔记等工具类app的观点「“我不看好 Evernote 这样的工具在中国的发展,这很难做成真正赚钱的生意。”」、「“不是工具没有价值,而是说成不了真正赚钱的大生意。”王小川几乎是在用自爆的“姿势”说,“没人比我更对此有体会了。”」(一场未完成的“赌局”)。

王小川认为只做工具不行,需要做基于工具的一系列服务,比如扳手在互联网时代不能仅仅只承担“拧螺丝”的需求,扳手在具体的使用场景中,施工人员可能会抱怨太磨手(假设市面上还没有手套),这时候扳手可以结合用户需求、具体使用场景做手套,更好的满足用户使用场景。

支付宝就是这样:从开始推出余额宝产品后,支付宝就不仅仅是个“支付工具,钱包”,为用户提供了理财服务。

当支付宝开通交水电费、煤气、信用卡还款等等功能时,它的目标就和“钱包”无关,它期望为广大用户提供另一种生活方式:不再去超时交电费,用支付宝;不再用老旧还款方式,用支付宝还信用卡。当支付宝链接商户和用户时,它又在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购物”。

支付宝链接用户和商家、链接用户和服务并没有引起大家的反感,归根结底是因为“利用支付宝还信用卡、交水电费比以往更方便”,为用户带来便利。从反面理解,就是这些场景在原先生活中都是“痛点:没有被互联网解决的痛点”。

“改善人们日常生活”、“提供小额理财服务”这不应该是“工具属性”的支付宝该做,只能理解是其提供的一系列服务。

微信支付

但是当支付宝构建人与人的链接,期望更好满足人们之间互相转账、支付时就遇到问题:社交关系相对敏感并且腾讯实在太过强大。更为致命的是:微信借助社交优势已经完美满足人与人之间的支付场景。

如果做为通讯工具的微信没做这块,我想支付宝切入社交中的支付场景不会有现在这么大的阻力,可能还会成为创举。

微信支付是由微信社交关系链延伸的功能,它最开始起于“用户之间相互转账的社交需求”。微信支付也不满足于工具属性,其提供的理财通、链接用户与服务、用户与商户也在走支付宝的路线:大家都不满足于工具,而期望为用户提供一系列生活服务。

而且微信支付如果想要完善更多的支付场景、生活服务,就不会一直依托于微信,应该独立:如果一味依托社交关系,那就很难超脱人们的品牌认知,后续一系列的金融服务会收到局限。

单就金融服务而言,我感觉支付宝品牌优势要强于微信支付。

王小川的理论可以说通很多工具应用的延伸,工具都不仅仅满足于解决某个固定的需求,转而期望提供一系列服务来拓宽产品边界。搜狗输入法的智慧搜索应该是王小川的实践,但是选择的一系列服务也应该有所取舍,挑战人们习惯的服务很难获得用户认可。

第二

微信支付VS支付宝:二者有着本质区别

| 标签:

it

微信支付

支付宝

| |

微信公众平台支付功能今日正式对外开放申请,腾讯与阿里两大巨头之间的较量进入新的回合。尽管支付宝成功在先,微信支付推出在后,但腾讯的成功来自抄袭,这种论调我始终不敢苟同。在移动支付领域,阿里的优势在于业已成熟的账户体系,而腾讯的制胜法宝仍然在于用户和数亿用户搭建起来的移动生活圈。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形式上看起来都是支付工具,但本质上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产品。

支付宝自诞生之初便以支付工具的形象示人,本质上是一个互联网技术催生出的便民产品,短短数年已渗透进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在链接虚拟与真实的过程中始终扮演的是一个“入侵者”的角色,以工具撬动现实生活圈,闯入用户购物场景。这种形象如果不转变,即便账户体系已经成熟,也难免脱逃崩溃的厄运。

与支付宝不同,在移动支付领域,腾讯拿出的依然是用户这一制胜法宝。平心而论,腾讯的成功在于产品和社交,而非抄袭。基于社交关系和良好用户体验,微信已经搭建起一个根基牢固的移动生活圈,用户在这一圈子中触及的话题涵盖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移动支付上更易于搭建O2O的使用场景,可以说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微信支付的开放正如姗姗来迟的东风,未来众多商家的入驻将使得微信这一虚拟生态圈与现实的界限更为模糊,而微信支付也将因此获得更加平滑无缝的用户体验。

移动互联网是互联网的衍生品,用户仍然是核心。我们现在讲“互联网思维”,首先一点就是要以用户需求为出发点,要人性化,去产品化。可以试想一下,以支付工具闯入用户生活圈和在用户生活圈中引入支付工具,两种截然不同的模式哪个胜算更大一点?

你可能感兴趣的:(支付宝支付和微信支付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