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钢铁工业的新挑战、新机遇和新格局

冯超/文 近年来,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使世界充满不确定性,新冠疫情加剧了这一趋势。在此背景下,中央提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举措。钢铁行业要充分认识这一变化所带来的挑战和机遇,补足短板、锻强长板,加快结构调整步伐,依靠科技创新打造新发展动能,加大对外开放,重塑中国钢铁工业在世界钢铁行业的竞争优势,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一、中国钢铁工业面临的新挑战

创造了人类历史钢铁奇迹的中国钢铁工业目前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在诸如结构调整、创新驱动、绿色发展、提升效率、控制产能等传统挑战之外,中国钢铁行业面临一些新挑战,这些挑战可能会随着形势的发展给行业带来意想不到的困难。我们在向最好方向努力的同时,也要做好应对最坏形势的准备。

一是供应链安全的挑战,特别是铁矿石资源安全保供的挑战。资源分布不均、品质差异较大等使得我国钢铁行业在铁矿、镍矿、铬矿、锰矿等常用资源方面面临较大的保障压力。目前我国铁矿石资源对外依存度超过80%,而且超过60%是来自一个国家,这无疑使我国铁矿石资源的安全保障存在很大隐患。

二是需求端安全的挑战。从满足国内需求来看,我国钢铁工业可以保证国内下游行业绝大部分用钢需要,但仍有一些高端产品不能满足需求,成为下游行业“卡脖子”的材料,如部分海洋、交通行业和机械行业用钢,以及一些航天航空金属材料等。有些材料尽管能够生产,但质量稳定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是装备安全的挑战。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我国可以生产绝大部分钢铁行业所需要的装备,但是在信息化、智能化方面的一些关键设备、关键元器件、关键软件等方面仍依赖进口,一些先进轧钢工艺也依赖国外厂商,如带钢无头轧制技术(ESP)和薄带铸轧技术(CASTRIP)等。此外,我国钢铁行业几乎所有高端的检测设备仍然依赖进口。

四是体制机制的挑战。面对新发展形势,体制机制如何适应更加开放的要求,特别是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方面起决定性作用等领域仍存在一定的障碍。加大内循环的一个非常重要方面就是要打破地区间在资源、生产、技术、人才、资本等要素流动方面的体制障碍,推动资源在更广空间(区域)、更大深度(产业链)、更宽范围(所有制)内由市场作用进行配置。特别是在布局调整方面必须要打破地区间各自为政的局面,要全国一盘棋。在推进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重组、产业链深度融合等方面一定要打破体制机制上的障碍。

五是发展环境的挑战。绿色发展已经成为国内外普遍共识,我国钢铁工业不仅要大量减少传统污染物的排放,还将面对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要求。目前,发达国家特别是欧洲国家非常重视对减少二氧化碳技术的开发,并且越来越将绿色产品作为今后发展的重点。随着形势的发展,不排除未来发达国家将绿色发展作为一个技术壁垒使用,对产品的全产业链要求实施绿色标准,不仅最终产品的生产要绿色化,而且其中的原料、中间品等也要达到绿色标准。因此,我国钢铁工业未来不仅要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还要从整个产品生命周期角度实现低碳发展。超低排放只是未来企业需要满足的最低门槛,实现低碳发展才是企业未来发展的方向。

二、中国钢铁工业面临的新机遇

一是新发展格局的机遇。构建强大内需体系和经济内循环体系的重要着力点一是要扩大最终消费,二是要扩大有效投资。尽管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我国整体消费水平距离发达国家仍有相当大的差距,仍有很大的消费升级空间。比如,这次疫情防控就暴露出我国在满足人民健康医疗保障方面仍存在很大不足,与发达国家相比无论是在医疗基础设施,还是医护人员数量等方面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再比如,尽管我国已经是世界最大的汽车生产国,但在汽车拥有量方面也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据世界银行2019年公布的数据,我国每千人汽车拥有量为173辆,在世界主要20个国家中位列第17位。汽车是我国未来扩大最终消费的重点领域,必然带动钢铁工业的发展。

我国经济发展仍然存在不平衡的问题,比如,仍然存在较大的地区间差异和城乡之间的差异。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8年我国人均GDP最高地区(北京)是人均最低地区(甘肃)的4.5倍。尽管我国近年来城乡差距在不断缩小,但2018年我国城镇居民的人均消费支出仍然是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2.5倍。因此,钢铁工业即是扩大内需体系的支撑行业,同时也是扩大内需体系的受益行业。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方面,过去我国的城镇化建设主要集中在大中型城市,使得我国县城在公共卫生、人居环境、公共服务、市政设施、产业配套等方面存在不少短板弱项。短板弱项即是差距,同时也蕴藏着巨大的内需潜力。2019年底,我国县和县级市数量分别为1494、387个,二者共计1881个,约为地级及以上城市市辖区数量(967个)的2倍。从经济总量看,2019年县及县级市GDP体量为38万亿元左右,占全国GDP的近2/5。其中,作为县域经济核心的县城及县级市城区GDP占全国GDP的近1/4。从人口看,县城和县级市城区常住人口分别为1.55亿、0.9亿人左右,共计2.4亿人左右,占全国城镇常住人口的近30%。加强县城建设,一方面可以形成当期投资,另一方面改善的公共设施又可吸引产业投资、促进居民消费,形成乘数效应。当前我国县城人均市政公用设施固定资产投资仅相当于地级及以上城市城区的1/2左右,县城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仅相当于地级及以上城市城区居民的2/3左右,若能缩小二者差距,新增投资消费的空间巨大。

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一方面未来我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仍将保持一定的投资力度,另一方面是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将大力推进钢结构的应用,这不仅需要钢铁行业为之提供必要的支撑,同时也为钢铁行业的品种结构调整提供了市场机会。近年来我国装配式建筑和钢结构建筑都得到了长足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未来将是增长的重点领域。从扩大有效投资情况来看,无论是传统固定资产投资领域(房地产、基础设施、制造业等),还是“两新一重”(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以及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投资领域,都离不开钢铁工业的支撑。

受疫情等因素的影响,产业链重构成为热议话题。一方面我国制造业面临产业链重构的世界市场再平衡;另一方面尽管我国是世界上产业门类最为齐全的国家,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制造业仍然有许多短板需要补足,其中就包括一些行业中的关键材料,可能面临供应链稳定的问题。钢铁行业有责任,有义务加强与下游行业的合作,在重点领域、重点材料方面合作攻关,解决我国在金属材料领域的“卡脖子”问题。在满足下游行业产业升级,以及提高国内市场稳定供应的同时,也为这些行业锻造新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二是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机遇。钢铁工业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契机加强自身能力的建设与完善,满足国内下游行业日益增长的对钢铁品种与质量的更高要求;另一方面要加大钢铁行业对外开放的力度,充分利用国内大市场吸引国际要素资源,即包括传统的原材料资源,金融资源,也包括科技创新资源等,加强与国外同行在科技创新和新工艺、新装备、新技术等方面的合资、合作。在充分保护知识产权,以及双方自愿的前提下,通过吸引国外投资加快我国钢铁行业的结构调整步伐。钢铁行业要充分利用我们在投资、建设、运营等方面的优势,积极在国际上寻找合作机会。

三、开创中国钢铁工业新格局

一是完善科技创新体系,补足动能短板。近年来,我国钢铁行业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产品品种质量不断提升、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完善。但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已经成为我国钢铁工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从钢铁大国迈向钢铁强国的最大短板。行业普遍存在重应用研究、轻基础研究;重硬件开发、轻软件开发;重短期利益、轻长远利益等问题。多年来我国钢铁行业取得的科研成果虽然不少,但在国际上能够处于领先水平的却不多,特别是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我国钢铁工业创新短板依然突出,主要体现在原创性技术成果不足,基础理论产业融通技术研究还有待加强,一些前沿技术、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缺失,在低碳冶金、近终形制造、智能制造等技术方面仍处于跟随状态,部分核心检测和控制装备仍依赖进口等。科研创新体系上过于分散,大量科研资源被用于重复创新,科研资源投入产出效率过低。我们既要集中力量攻克一批关键材料和核心技术装备,又要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还要通过前瞻性、原创性的创新成果提升产品开发、产业升级的先发优势和后续劲头。

二是创新资源开发模式,补足链条短板。目前我国钢铁工业面临的最大产业链安全问题就是铁矿石对外依存度太高,超过80%,从产业链安全角度讲存在巨大隐患,一旦出现问题将会严重影响到我国钢铁工业的原料供应。要缓解我国铁矿石资源对外依存度高的问题,一是要有充足的资源,二是要具有经济上的可行性。一方面我们要努力提高国内资源保障力度,充分利用好国内铁矿石资源和废钢资源;另一方面也要利用好国外资源,包括废钢资源和我国已经投资开发的铁矿石资源。同时,还要积极做好新资源的开发工作。从目前情况看,最有希望的是非洲地区的铁矿石资源。开发非洲资源必须将资源开发与发展非洲经济相结合,走出一条新的资源开发模式,确保资源开发可以经济有效持续下去。除了铁矿石资源外,我们还要高度关注其他重要资源的开发,比如铬矿、镍矿、锰矿等。

三是加快兼并重组力度,补足效率短板。我国钢铁行业长期以来面临的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就是行业集中度过低,不仅低于世界其它主要钢铁生产国,而且也低于下游主要行业,其结果是行业平均利润率不仅普遍低于国外同行,也低于国内制造业平均水平,长期处于利润率低端。要解决这个问题只有通过大力提升行业集中度,避免企业间的恶性竞争。最近一段时期我国钢铁行业的兼并重组进入了一个较快发展时期,特别是宝钢与武钢合并组成宝武集团之后,宝武又先后整合了重钢、马钢、太钢等大型国有钢铁企业,成为世界最大的钢铁生产集团。民营钢铁企业也加强了兼并重组工作,比如,沙钢重组东北特钢,建龙重组北满特钢,德龙重组天津渤海集团,敬业收购接管广东泰都钢铁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等。一些地区还制定了推动本地区钢铁企业兼并重组的规划,这些举措将推动钢铁行业集中度的进一步提升。

四是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锻强制度长板。改革开放几十年来我国钢铁工业得到了迅猛发展,走过了发达国家需要上百年的历程,达到了他们不曾有过的高度,充分证明了我国在体制方面的优势。特别是我国在加入WTO组织之后,市场环境有了长足的改善。但是,随着我国改革向深层次的发展,我国经济活动中尚有一些体制机制障碍,比较突出的一个是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方面尚有改进的空间,另外一个就是国有企业的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化。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并不是不用发挥政府的作用,而是政府的责任更多是确保为企业提供公平竞争的环境,要以公正监管促进公平竞争,优胜劣汰。在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体的过程中更需要打破地区间的各种壁垒,在促进各种要素的顺利流动,保证各种市场主体享有公平权利的同时,严厉打击各种不公平竞争行为。

这次中外应对疫情的结果充分体现了我国在体制方面的优势,我们要在坚持四个自信,严格遵守WTO规则,保证与国外同行进行公平竞争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我国的制度优势,打造我国钢铁企业独特的竞争力。

五是依靠数字化、智能化,锻强竞争力长板。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物联网、先进机器人和增材制造等技术的出现与扩散,正从根本上改变制造业生产的性质,使物理制造系统与数字化制造系统之间的界限日渐模糊。要发挥数字经济优势,加快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充分把握新一代信息技术带来的产业革命契机,将智能传感器、第五代移动通信、物联网、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数字孪生、大数据与云计算等智能化技术融入钢铁制造和运营决策过程中。一是生产方式数字化,通过优化重组生产和运营全流程数据,推动产业由机械化、人力化生产向数字化、自动化生产转变,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产品成材率和产品质量稳定性;二是生产运营智能化,依靠大数据与互联网、物联网技术,重塑资源配置和生产运营逻辑,从局部、刚性生产运营向全局、柔性的智能化生产运营转型升级,提高科学决策能力和水平,防范各种风险,降低产业链的综合成本。

在“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过程中,中国钢铁工业一定会补足短板,锻强长板,不断完善自己,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实现由钢铁大国向钢铁强国转变,使中国钢铁工业真正成为世界钢铁工业的引领者。

(作者系冶金工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党委书记、主任)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国钢铁工业的新挑战、新机遇和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