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尔·盖茨这样评价:“一个惊人的故事,真正鼓舞人心。我在阅读她极端的童年故事时,也开始反思起自己的生活。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每个人都会喜欢。它甚至比你听说的还要好。”
塔拉·韦斯特弗也说:“教育应该是思想的拓展,同理心的深化,视野的开阔。”
这本书,是一部新人处女作,上市第一周即登上《纽约时报》畅销榜,高居top1,获年度最佳图书。
作者17岁前从未上过学,后来经过自己不断地追逐,获文学学士、剑桥大学哲学硕士学位、剑桥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
她向上的这个过程,即是教育;教育,应该是积极、主动地向上。
01 家人不是家人,是魔鬼
作者身上,带着伤痕累累的原生家庭的痛苦。
作者的父亲,疑似患有躁动症,从之前年轻有为、温文尔雅的好青年、好父亲到现在无限放大自己幻想,放大上帝精神,认为政府、医院等都是反上帝的光明会成员,坚决抵制,要求妻子、儿子、女儿也必须抵制。
妻子出车祸被撞的头脑通胀,只能慢慢呆在地下室熬过去,后来自制了精油,被认为是上帝的赐予;儿子被大火烧伤,坚决使用精油治疗;另一儿子从机器上掉落下来,也不能送去医院等等。
父亲一边抵制外界的一切,不让去医院、不让去上学、不让随便穿着,一边又洋洋得意地活在自己建造的政府要害他的世界。
作者母亲原本出生于一个富贵家族,接受良好的教育,可是丈夫患病后,她也被传染了。
母亲从一开始想让孩子们去学校接受教育,到在家教导孩子们,再到完全服从丈夫的命令。书中一个片段让人印象深刻:作者的姐姐受到哥哥肖恩的暴力对待,想要连同作者和家人理论,让父母教育哥哥肖恩。
作者告诉了母亲,父亲患有病,一定要去治疗,也告诉母亲,肖恩的暴力倾向有多么严重,给自己和姐姐造成的影响多么不好。
母亲听了很是惊讶,并且附和安慰作者,表示她一定会好好和父亲说这件事,可是,等作者回去和父亲对峙时,母亲完全没说,甚至站在了父亲与肖恩的一面。
父亲认为作者被外界的社会影响,变成了魔鬼,惹怒了上帝,母亲也听信,一心认为作者是魔鬼,不跟她见面。
作者的哥哥肖恩是被家庭影响的最严重的一个,他要求自己的妻子完全服从,他会像训练狗一样,训练自己的妻子,也会拖着妹妹的头按到马桶里,更是给妹妹递刀片威胁……
从书中描述,作者的原生家庭不是最亲近的家人,而是一个魔鬼居住地,那里的人,思想里装满了魔鬼的想法,还自认为是上帝的眷顾。
02 家人还是家人
但也存在令作者挣扎的时候,那些时候,家人还是那些充满爱意的人。
哥哥肖恩在作者往返剧场时天天开车接送,虽然他会训练妻子,但每逢见到作者这个妹妹,就会变成另外一副模样,嘴角带笑,很是温柔。
妹妹骑马被马惊扰,他会不顾危险去救妹妹;作者被父亲要求进行危险工作,他也会第一个站出来反对父亲,如果没劝动父亲,他会和作者一起完成,尽量自己揽下最危险的工作。
作者父亲虽然疯狂陷入自己的世界,抵制外界一切,但有一次,暴风雪夜里,他亲自开车送家人去医院接受治疗,车行不动,他竟然打电话叫来医疗直升机。
在大火里,他会为儿子争取逃离时间……
这些时候,家人仿佛还是那个爱着作者的家人。
03 教育是主动地向上
原生家庭带给作者很多挣扎,特别是当她走出大山时,她第一次被自己和家人的“无知”吓到。
那些穿着裸露的人们不是妓女,那些父亲说的谋害是有其他的原因,那些国家的历史、宗教的渊源等等,一切都让她恐惧,并着迷。
可是与家人的冲突又让她觉得无能为力,有一段时间,她试图纠正家人的观点,可是发现,并没有什么用,只会让她与家人的隔阂更大。
有一段时间,她认为自己不属于学校这个地方,她经常半夜醒来,跑到道路上大喊大叫,她认为,自己应该属于那片大山,属于那个家庭。
她不断挣扎在原生家庭和现实社会之间,不断挣扎在家人们认为的,和,真实的历史之间,不断挣扎在自我蜕变、自我重塑中,庆幸的是,她成功了。
这个重塑自我的过程,被她称为教育。
我们现如今的教育其实是反着来的,不断督促孩子们去完成什么,而不是孩子们自己想去完成什么,这是我们和作者最大的区别。
读完这本书,我多么庆幸自己有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有着爱我的和我爱的亲人。同时,作者的这段经历,也让我不断反省,自己现在的生活,和现在接受的教育思想。
我想,我们都需要一个重塑自我的新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