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中国哲学简史》在文末说了这么一段话“在使用负的方法之前,哲学家或学哲学的学生必须通过正的方法;在达到哲学的单纯性之前,他必须通过哲学的复杂性”。如果对这句话一懂半懂,后面的一句话或许能够更加清晰易懂:“人必须先说很多话,然后保持静默。”

其实,正的方法,就是去描述形而上学的对象是什么,而负的方法,则是启示它的性质和某些方面,这些方面是正的描写和分析无法说出的。中国哲学,是自觉地使用负的方法的,因此单纯,而缺乏清晰的思路。

或许从这最后一段,反推过来,更能明白中国哲学是什么。

此处,我或许要用负的方法。或许便因为我没有说过系统的哲学训练的缘故吧,也或许是因为我始终潜移默化的受着中国哲学的熏陶。

从司马谈所概括的先秦六家,也就是儒家、道家、墨家、阴阳家、法家、名家,这便是中国哲学的起源。当然,所谓百家争鸣,这六家是根据各家主旨而分的学派,从六种不同的人之中产生,作者说:“儒家者流盖出于文士。墨家者流盖出于武士。道家者流盖出于隐者。名家者流盖出于辩者。阴阳家者流盖出于方士。法家者流盖出于法术之士。”各家主旨特色鲜明,有时会相互抨击与辩论。

秦始皇统一六国时,需要统一意识形态,因此做了很多事情,焚书坑儒是极端严厉、非常残忍的,引起了激烈的抗争。后来汉代时候,汉武帝和董仲舒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最终非常温和又有效的完成了思想的统一。在经过严苛残酷的法家统治后,百姓对修养生息,远离政府管的太多的渴望迎来了汉代初期的“黄老之术”也就是道家哲学。而在大势已定之后,需要面临废除先秦封建制度的主要后果,也就是政治权利与经济权力正式分开。而儒家给予贵族政治以新的解释,同时又坚决主张,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在于才德而不在于血统,有德有才的人应当出于社会高位,这一点非常正确,被推崇备至。而法家,并没有因为秦朝灭亡而销声匿迹,找到了自己的适用范围。因此在这个时期儒家和法家各有自己的使用范围,而道家则也有行时的机会。

这以后的历史中,出现“新道家”,往往是对先秦道家进一步解释以及延伸出的另一种意义,以此哲学为基础,产生了很多中国古典浪漫主义的说法,比如“风流”,比如“情”。

而佛教传入中国,对中国的宗教、哲学、文学、艺术都产生了特殊的影响。其中最为显著的,是“禅宗”的演绎,禅宗是一种静默的哲学,它其中的空宗与道家结合,达到了高峰。他们与道家的“得意忘言”异曲同工,强调不落言筌,也强调不修之修,认为圣人的生活不异于平常人的生活,认为“担水砍柴,无非妙道”,而至于“事父事君”是不是妙道,这就走进新儒家的范畴了。

新儒家分为两个学派,一个是“程朱学派”,一个是“陆王学派”。程朱学派认为“理”是永恒的。而陆王学派,也称“心学”,陆九渊、王守仁亲自经验过顿悟,然后对于他们思想的真理价值都坚信不疑。

而西方哲学的传入,国人从最初的惊诧,到最后发现了西方哲学的重要方法,也就是逻辑分析法。也就是开头说的正的方法。并且用这一套方法,回头验证中国哲学。

即便中国哲学始终运用的是负的方法,但是我依然认为,中国灿烂优美独特的文化,也正来源于此。只是在近一百年,彻底被欧美瓦解了自信。如今时节,还需认真琢磨他山之石,捡拾雕刻自己的美玉。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