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为什么等关羽死后一年半才去伐吴?伐吴真正原因到底是什么?

刘备为什么等关羽死后一年半才去伐吴?伐吴真正原因到底是什么?_第1张图片

章武元年(221)七月,刘备正式起兵东征,而关羽失荆州,即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219)十月,在第二年十二月被杀,首先,刘备伐吴,如果关羽一死,刘备若能出兵,也算是兄弟之情为弟报仇,但迟至一年之后,才出兵,观察这一年左右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再加上当时三国变化的情况,是有其他原因的。

首先讲讲关羽死后,刘备东征的这段时期,历史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在孙吴一方获得前所未有的胜利后不久,大将吕蒙即病逝了,吴主孙权也怕刘备报复,一面请和,一面又向曹操称臣。曹操那一面,建安二十五年(220)初,曹操病逝,子孙后代承袭了曹丕的王位,然后又承袭了汉献帝的十月禅位,东汉政权正式结束。曹操称帝的消息传到蜀中,第二年刘备也称帝,直到是年七月,才正式率兵东下。

刘备为什么等关羽死后一年半才去伐吴?伐吴真正原因到底是什么?_第2张图片

在曹操死后,汉献帝被曹丕所废,曹丕称帝,蜀汉建立政权,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魏,蜀,吴三方开始了新一轮的斗争。以前,曹魏还能“奉天子以令不臣”,这在此时已经不再有政治上的优势,而蜀汉一方倒也自谓是对炎汉正统的继承,可以名正言顺了。这是刘备对天下争斗的一种重要的替代品和手段,在为弟报仇的名义下,掩盖着他争夺天下的野心。

对于刘备而言,伐吴实比伐魏更可靠。

曹魏方面,虽然旧主(曹操)故去了,但猛将犹存,曹仁,张辽,徐晃,王允等都是身经百战,又都是大势所趋,而且曹魏势大,三分天下有二,讨伐曹魏一时难以成事。伐吴当然要承担风险,但比这之前刘备独自一人深入蜀地,取得全胜的风险要小得多。刘备未必不愿借巴蜀平定,汉中的余威,以为弟报仇的名义,出兵伐吴,重夺荆州,接下后来的进兵中原。

刘备为什么等关羽死后一年半才去伐吴?伐吴真正原因到底是什么?_第3张图片

曹魏虽然难已攻,但在当时新旧交替,内忧外患的情况下,不会偷袭汉中,能够放手向前。恰巧,在刘备伐吴近一年之际,曹魏一方虽然接受了东吴的邀请和赏赐,却始终没有出兵援救东吴,要得渔翁之利,但也说明了刘备兴兵之初,对曹魏一方的判断是相当准确的。此时三方重新争斗天天的新尺度下,伐吴在政坛上声名显赫,在军事上胜利众多的,刘备经过一番战略选择,以伐吴为自己重新争斗天下道路的起点。

遵循“隆中对”的蓝图思路。

而且,从古至今,都是寸土必争。再说江汉平原,人才繁多,能进能攻,能退能守。有什么理由可以让别人轻易夺走?


刘备隆中对的蓝图,就是先夺取荆州,再占领巴蜀,有了这广阔的疆土为根基,然后又东接孙权,在天下大变之时,从秦川,宛洛两个方向出发,为现在东荆州机缘巧合之下,可以按照原定的计划行事,为了“隆中大计”能够成功,那就必须重新夺回荆州,否则没有什么好的办法。

蜀中荆州人士都渴望想收复失地

刘备以前没有见过过诸葛亮,也没有得荆州,可以说是居无定所,兵微将寡。直到投刘表为止。“以上宾礼待之。又是在荆州发展起来的,,其部下士卒多为荆州土生,而过当阳惨败,得奔夏口之时,“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之兵亦不下万人”(《诸葛亮传》)。这万人就是刘备后续军队的根基。”

刘备为什么等关羽死后一年半才去伐吴?伐吴真正原因到底是什么?_第4张图片

刘备在蜀中的兵力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荆州人,而不是四川人。荆州与东吴交错,荆州士众都渴望到早日收复失地,回归故土。刘备决定东征与否,不能不考虑手下将士的意愿,即随后刘备后期提拔任用的文臣武将也都是荆州人。董和,董允父子,南郡枝江人,刘巴,零陵烝阳人,马良,马谡兄弟,襄阳宜城人,李严,南阳人,蒋琬,零陵人,杨仪,襄阳人,向朗,向宠,襄阳宜城人……连诸葛亮本人也是荆州人,「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西二十里,号日隆中”(《诸葛亮传》裴松注引《汉晋春秋》)。其中的一些荆州人,内心深处,都希望重新夺取荆州。伐吴复荆,是刘备集团内部的人心所向,只不过是时间早晚问题。


说道到刘备伐吴,不得不提诸葛亮对伐吴的态度,史书上没有见过诸葛亮对伐吴的明确意见,只见他在刘备伐吴失败后感叹:“法(正)直孝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这句话中的前半句话很多人注意了,即法正若还健在,可以劝服刘备,让他不要东征,这的肯定似乎诸葛亮不赞成伐吴,但后半句常被忽略:“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这就是说,如果有法正这样的人在身边出谋划策,随时相助,还是有可能成功的。将这两个句子合起来,可以发现,刘备东征时,诸葛亮并不坚决反对,如果诸葛葛亮坚决反对,史书也不会无记载。

根据当时的情况来看,伐吴对蜀汉君主来说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刘备为什么等关羽死后一年半才去伐吴?伐吴真正原因到底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