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读书,一种生活方式

随笔:读书,一种生活方式_第1张图片

宇宙原本是光明还是混沌呢?我们习以为常的光明来源何处呢?天体物理学家泰森介绍说:

宇宙大爆炸后,天体持续膨胀,原本在空间中集聚的能量被不断稀释。随着时间的推移,宇宙越来越大、温度越来越低,亮度却越来越暗。此时物质和能量以一种不透明的汤的形式共存,其中电子不断与无处不在的光子发生散射,但光子运动不了多远就会撞到电子。

那时候你根本看不到广袤的宇宙。因为任何光子在碰到你一纳秒之前就被电子撞飞了,造成携带信息的光子到达你的眼睛之前走过的最大距离极其之短,你往任何方法看起,整个宇宙都只是一团不透明的浓雾。

随笔:读书,一种生活方式_第2张图片

随着温度下降,粒子的移动速度越来越慢。当宇宙温度第一次降到3000开尔文以下时,电子的速度减慢,刚好可以被路过的质子捕获,从而将完整的原子带入这个世界,以前被骚扰的光子获得自由,得以在没有间断的路径上穿越宇宙,给宇宙带来了光明!

对科学家来说,物理定律的普适性使宇宙成为一个出奇简单的所在。泰森有理有据介绍了千万年前光子如何穿过虚空带给我们光明,除非你有确凿证据反驳已被证明的物理定律是错误的,不然你就只能接受科学知识对我们赖以生存的的世界的解释。科学知识让泰森知道了光明的传播路径,并通过泰森的言语,让我们利用科学知识合理解释了如此动荡不安的生存环境。知识,不就是光明吗?

随笔:读书,一种生活方式_第3张图片

所以苏格拉底才会把哲学的注意力从自然事物转移到人事,以认识自己为哲学的使命。而所谓认识你自己,其实就是要关心改善自己的灵魂,苏格拉底就把道德归结为知识,提出美德即知识的命题,把人生的意义归结为知识。我想起圣经:

起初神创造天地。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 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神看光是好的,就把光暗分开了。神称光为昼,称暗为夜。

我以为,所谓的上帝,本质上暗喻着人类对知识的无限渴望,就如天体物理学家通过物理定律,解释光子如何获得自由给我们带来光明,我思故我在,知识穿透了宇宙的空虚混沌,分开了白昼与黑夜。所以,知识就是宇宙的光、是人类的美德,而获取知识的途径除了我们有限的生命实践的活动范围,更多来源于日积月累地读万卷书。

读书,应当是陪伴我们一生的生活方式!

你可能感兴趣的:(随笔:读书,一种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