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论语》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又到了一年一度北漂狗们蠢蠢欲动、争抢车票的季节。
几个朋友一边开着手机电脑刷票,一边在群里抱怨着:
“现在过年越来越没劲了,车票又难买,回家还得挨嘟囔。”
“就是就是,想想我爸我妈我姑我姨,呃(⊙o⊙)…过年在家呆多久,就看我脸皮有多厚!”
“过年访亲友,好像在遛狗。逢人汪汪叫,回家心在抖。”几句歪诗还冒了出来。
票难买,家难回,年难过,成了大家的共识。
01 愚昧的独裁者
北大留美硕士王猛发的一篇长文引爆了朋友圈,家庭关系这个虚弱不堪的话题晃晃悠悠晃晃悠悠又站起来了。一万五千字,声声血泪。
母亲对他的性别不接纳,给他穿裙子,叫他“芽芽”。
在学校受到同学欺凌,母亲不仅不安慰,还“怪异而癫狂”地说:“这下你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了吧!”。
不顾个人意愿,强行把他送进了清阳的烂学校“二百五十一中”。
从上大学一直到出国留学,母亲还孜孜不倦地给他介绍着不靠谱的亲戚和“熟人”,妄图“肆意操控”他的人生。
“这不是爱,是控制!”王猛呐喊道,然后拉黑了父母六年。
父母总是不顾儿女的意志,强行操控人生。
遭遇妈妈“花式催婚”的赵茜茜也深有同感。
刚刚大三的她,暑期实习已经忙得焦头烂额,还要强打精神应对隔三差五的“花式催相亲”。虽然本能地排斥相亲这种做法,向往命中注定、自然而然发生的缘分,但她还是迁就母亲,同意见见。
“那眼神,就像是某种不太可爱的动物,用舌头把我黏腻腻地从头到尾舔了一遍。”赵茜茜说,她从没见过男生如此毫不掩饰的目光。
她落荒而逃,从咖啡厅,也从妈妈的手中。
爱与未来,我都要给你规划好。妈妈说。
02 外强中干的反抗者
敌人手拄巨剑,耸立两旁,高大沉默,威严肃穆。
斗士手执剑盾,抬头仰视,跃跃欲试,紧张不安。
深呼吸,放轻松,别紧张。
你的敌人只是个瞎子,他们看不到现代都市的风起云涌,没有机会接受现代最高等的教育,日常的生活只是在小城里上班下班、种花养狗;
你的敌人只是个哑巴,他们不会网络社交,也不会发朋友圈和亮闪闪的短视频。在互联网时代,他们失去了自己的喉舌,微弱的声音只能任由被一石激起的滔天巨浪淹没。心烦之时,只能跟邻居大姐、单位同事抱怨两句“儿子大啦,不听话啦”。
你的敌人只是个白痴,他们不心狠手辣,不嫉恶如仇,只是一边压迫你,一边保护你,推着走怕跌倒,捧着走怕摔着,哪里能有战胜你的决心和勇气。
别心急,在日渐强大的你与日渐衰老的你妈之间,你终将是毫无疑问的胜利者。
03 巨婴逻辑
父辈有两个备受诟病的强盗逻辑:
“我是你爸,你得听我的!”
“我是你妈,都是为你好!”
以身份绑架真理,以亲情泯灭意志。
这就是愚昧父母迫害儿女个性自由的如山铁证!
吗?
武志红在《巨婴国》中写道:“现代社会的巨婴们以自我为中心,要求别人顺从自己,得不到满足便会大哭大闹。”
巨婴逻辑:我不看你,你要看我。
你高瞻远瞩,你高谈阔论,你声泪俱下,给你妈扣上“操控人生”的帽子一脚踹翻在地,还狠狠地踩上两脚,转过身来在朋友圈里哭得梨花带雨:“他们从未给我自由!”
你妈躺在地上,满身尘土,也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挣扎着坐起来望去,眼里满是你小时候的样子。
王猛:“我是情感中的孤儿,他们什么都没做。”
老刘:“不管怎么样,我们爱儿子,希望能跟他重新联系起来。”
没有人是错的,正如没有人是对的。
04 长大,成人
罗振宇在谈论美国社会时,提到了两种主流的思维:强者思维与弱者思维。
强者思维关注个人如何通过奋斗来跨越社会阶层取得成功,如何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帮助弱者并回馈社会;
弱者思维关注客观环境,谴责体制不公,强调优化福利税收政策,要求社会对个人的生活负责任。
两种思维当然都对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在此不再赘言。
只是想说,作为父母与子女关系中的绝对强者,已经长大成人的我们,是否应该更主动地去负起应有的责任?
主动地帮父母学习社交网络,微信、QQ 、微博,就像小时候他们看着我们一笔一划写作业;
主动地教父母网购、辨别朋友圈的伪科学,就像小时候他们喊我们早点回家,别跟陌生人说话;
主动跟父母聊聊自己的愿望、计划和困惑,就像小时候他们隔着窗听我们稚嫩的声音:“一一得一,一二得二”。
爱,总要有人先说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