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能这么早完成写作,要归功于戚小妞儿,她从两个小时之前就吭吭唧唧的,进行着“吃奶、小睡,叫喊,吃奶……”的循环。
那个时候,我刚从遥远的顺义回到家,去带完“第五期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培训”开班仪式上的破冰和热身活动。参加者是118位来自全国各地的村小校长和老师们。
这个活儿是前两天才接到的,我花了一整天的时间去设计,虽然只是半个多小时,但当时前后环节的信息为零,做设计的时候总感觉没有依靠,我总不能搞出几个热闹非凡但前后都没联系的活动放在那儿吧?
虽然目标听起来挺明确的,诉求也很简单:120人,村小校长和老师,年龄跨度20-60,报告厅,半小时,破冰游戏。然而,要知道所谓的破冰背后,是可以有五个不同维度的延展的,哪一个才是适合整晚活动的呢?
带着这个纠结和疑问,我花了一整天去做了一份设计,挑选了三个维度的8个活动,外加3种风格的变形,好辛苦。
等今天到了现场才发现,原来她们所谓的破冰是放在40分钟的各路人马的发言之后的,晕倒………呃,不,没时间晕了。
迅速的跟负责活动组织的研究员同事沟通了一下具体的细节之后,还带着慌乱的我开始了自己的内在旅程:我需要先处理自己因为“突发改变”而带来的紧张和焦虑,以及由此而带来的不自信。
庆幸的是,这个过程并没有花很久,在我一次一次撕开游戏单的时候,那些紧张,那些焦虑,那些担忧就溜走了。
跟冰一起选定了活动方案,准备好了活动材料,也去看了报告厅的现场,所幸,场地的大小和走道的宽度可以支撑活动的安排,心总算是落回了肚子里。
这样写的过程里,找到了至少两个流程上的Bug:
1)当客户诉求把握不清楚的时候,怎么能就此开始进入设计流程呢?难道不是应该先确认具体诉求和相关性要素吗?
这点,上周跟董老师的沟通就做的比较好。还是要多花点时间去了解确切的信息,而不是被自己想出来的“对方会不会觉得太啰嗦,太麻烦”禁锢住。
2)既然都到了现场,难道不是应该先去看一下场地,再进入最终的设计吗?
这两个部分,现在听起来答案如此清晰,但当时的我根本没有意识到,可见脑子短路的有多严重。
唯一值得兴奋的是,当我站上讲台的那一刻,所有的感觉都找回来了,迅速的感受了一下台下大家的状态,机智的安排了“甩8”这个略显疯癫但好用至极的神技,整个屋子一下就变暖了。
也是从这个活动开始,我找到了这一组活动的红线:数学,语言,体育,音乐,社会……这整个是一个跨学科的教学示范啊!
下来后,看到坐在身后的老师很认真的记下了这几个游戏的名字,还小声说着:回去要用这个………超有成就感呢!
妞儿睡了,这次睡着以后没再哼唧。当娘的人偶尔还是能灵光一闪的。比如在经历了将近两个小时的摧残折磨彻底醒来后,我突然意识到:她是不是肚子不舒服?!
果然,问了问,七爷说睡前没少吃,难怪她总是挺肚子、翻来翻去的,总也睡不踏实?
给她揉了揉肚子,听她放了一个巨大的响屁,又蹦着劲儿鼓了几次肚子,我知道,她拉屎了!
这娃,拉完肚子痛快了,连我给她洗屁屁都没醒。
夜半,月正圆,旁边一大一小两只猴子都睡了,只剩下被小妞儿的屎闹醒的我,在似困非困里煎熬着……
想到了设计之河,在调查和整理客户诉求,设计活动的过程里,都是可以使用的呀
明儿,哦不,今儿正好要谈一家定制,可以试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