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笔记1】从生活中撷取写作的浪花 ——王崧舟《作文教学“三问”》带来的思考

在现今写作教学实践中,我们总是引导孩子们从生活中取材,写作才能写出真情实感,切忌胡编乱造。但是,孩子们总跟老师抱怨:生活中没有事情可写,每天的生活都是一样的重复单调,周末也奔波于各个培优班,没有素材,没有特别的内容可写。接着就是无比痛苦地编造素材,或抄袭“度娘”上的作文,或胡乱套用作文书中的范文,向老师草草交差。还有的孩子因为写不出作文而在课堂上大哭。我有时候也会感叹:“要教好作文,太难了!”今天,王崧舟老师的《作文教学“三问”》讲座的学习,为我作文教学的土壤又提供了一点养料。

王老师对“作文教学”提了三个重要的问题。

第一问:写不出真的是因为孩子没有生活吗?

“人不可能没有生活,人只要活着就有生活。不是(现在的)孩子们没有生活,而是他们没能充分觉知自己的生活。”王老师从一篇写吃水果的作文——《吃山竹》入手,揭示了一个现象:此类我们认为“最普通、最平常的生活现象”,却很少有人愿意去写。进而把当前学生的作文内容指向分为“常态生活”和“非常态生活”。他指出:“孩子们所写的作文大多指向他们的非常态生活,我们要“去激活、开掘、擦亮孩子们的常态生活”。其实刚开始听到这句话时,我心里就“咯噔”一下,产生了一个疑问:常态生活”和“非常态生活”都属于孩子的生活,“作文取材于生活”,我完全同意。但是,在作文教学中,我们经常说,好作文的标准之一就是“选材新颖”啊!“新颖”的选材标准其实有点像王老师说的“非常态生活”。那么,为什么王老师却反而提倡要去“挖掘常态生活”呢?

带着疑问继续听课,原来,王老师的观点是:“非常态生活”并不是孩子生活的全部,也不是孩子生活的主体,所以我们要去激活、开掘、擦亮孩子们的常态生活。

孩子们为什么都爱写自己非常规的生活?是因为常规生活没有新意,打动不了读者。加上老师们一味追求“选材新颖,立意独特”,有时也“推波助澜”、“助纣为虐”,导致孩子们错误的写作观。其实,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作文要写孩子们的常规生活,才最熟悉,写起来才顺手,也能写出真情实感。但是也并不是说,因循守旧,或者以记流水账的方式写常规生活。而是要做到以下几点,才能写好作文,让源自生活的作文反过来照亮生活:

[if !supportLists]第一,[endif]聚焦。就是有意识地将自己的注意力投向这一常态生活。以五年级学生的习作《挤牙膏》为例,描述了一家三口挤牙膏的个性,将一件大多数人都会忽略的生活小事写得意趣盎然。是的,当你集中注意力去感知“刷牙”这件小事。这时,刷牙才真正成为你的生活,因为你的觉知照亮了“刷牙”这件生活小事。

[if !supportLists]第二,[endif]定向。就是确定一个观察的角度,事实上,同样的生活因为观察角度的不同,最终的感知结果是不同的。简单地说就是对已经聚焦的生活现象,经过观察和思考后,写出自己独特的体验。王老师从不同感官角度,(对比、拟人等)修辞角度,甚至从推销牙膏的角度出发,确立了多元的写作角度。听完惊觉:一件平常的小事,竟然可以从这么多角度,写出很多精彩纷呈的作文。所以,同一件物品,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去觉知,角度都可以不一样,能否写出自己独特的体验,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作文水平的高下。

[if !supportLists]第三,[endif]充分觉知。如果把你的观察比作手电筒,聚焦是把手电筒的开关打开,定向是让手电筒的光投向一个地方,而充分觉知则是让灯光持续照亮每一处细节。生活只有在充分觉知中才能显现出她的色彩、质地和旋律来。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充分觉知”是写作中最难的一步,要求围绕你的“定向”将习作中的细节写具体、写生动,写得饶有意趣,打动读者。

我们平时写作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常规生活放到自己写作视野中,放开思维,打开生活的觉知,发现常规生活的非同寻常处,借文字功底,打开孩子们的写作觉知。让教写作有意思,学写作有趣味。

第2问:一定要写有意义的生活吗?

进入教育培训行业六年半了,学生多达几千人,上课次数不下千节,批阅过上万篇作文,对于小学生作文,不能说是陌生。对于“作文是否一定要写有意义的生活”或者说“什么样的作文才是好作文”的问题,我从未停止思考。听了很多名师的课,也逐渐在构建作文教学的体系。纵观,我所带的学生写了很多文章,大部分确实是描写自己的实际生活,也许称得上描述的是“有意义的生活”。但是有一部分修造,内容并不是“有意义的生活”。比如五年级的学生习作《牙齿和舌头》,讲述的是牙齿和舌头争功,后来和好的事例;还有《干花和鲜花》,描述的是干花和鲜花互相羡慕对方,最后变得自信的故事。这些作文写的是“有意义的生活”吗?不是。但是我们并没有说孩子写的文章不好,或者我们甚至可以说:这是孩子“深入觉知”生活,观察自己的身体器官和认真观察大自然的变化的结果,是一篇抒发了真性情的好文章。

还有一个学生,在2020年春我讲以“母爱”主题的线上课时,先播放了动物界小斑马被猎豹袭击,斑马妈妈救小斑马的视频时,其他同学都在安静看视频,我从旁解说,一个孩子突然在公屏“发言”:“老师,今天不是写“母爱”的作文吗?你给我们放动物的视频干什么?”原来,孩子认为:写“母爱”的作文,只能写人类生活中的事例,跟动物没有什么关系。我解释了“母爱”不仅在人类生活中存在,动物界也是有的。这里的“动物界”的母爱,就不属于“有意义的生活”,但是,带着孩子们去感受此种母爱,落笔生花,难道就不能称之为好文章?”

我们老师总是一再强调,为了作文的档次,立意的高度和深度必不可少。王老师却说:“真感觉,真性情就是作文的意义所在。哪里还需要别的意义?”这点,值得我们深思。当然,并不是说,有了对生活的觉知,就一定有写作的觉知,其间还差一段距离。


在习作《我的理想》中,小作者的爸爸去世了,他的理想是成为一条狗从而保护妈妈,这是他生命的意义。这篇习作其实披露的是他小小年纪,却想以自己弱小的身躯保护“怕鬼”的妈妈的拳拳之心。这是多么珍贵的一份至直至纯的情感啊!读到这段文字时,我首先为孩子的想象力而点赞,进而被三年级的孩子的真心深深打动,但是我更加心疼这个孩子,他在写这篇文章,写道“我的理想是当一条狗。因为,我和妈妈都怕鬼。听说,狗是不怕鬼的。如果我成了狗,我们就不用怕鬼了”的时候,内心应该是无比痛苦的,也许,这个时候,他想到了自己已经去世的爸爸,想到了独自辛苦抚养他的妈妈,所以才有了希望自己能保护妈妈的迫切心理。他的内心也许是纠结的。《我的理想》这个文题,他肯定知道其他学生写的都是“科学家、医生、律师……”,也许他会想:如果我写我的理想是一条狗,老师和同学们会不会嘲笑我?要不我改一改吧?经过一番心理斗争,最终,他颤颤巍巍地把这篇承载着自己的殷殷之情的习作交给了老师。他该多么需要老师的关心啊!(以上只是我的想象)不知道那位语文老师是怎么狠心给孩子写下“你成了狗,你的爸爸妈妈不就成了狗爸狗妈了吗?记住,世界上根本没有鬼”这样的评语的。这简直是把孩子的一颗真心狠狠地摔在了地上,难以想象这个评语对孩子的负面影响,这种影响可能会持续一生。由此,我也深感作为老师的责任重大,执教以来,每个孩子的每一篇作文,我都非常小心地对待,认真地呵护,就像“呵护”一个孩子一样,点评孩子们的作文的时候,我都是要看好几遍,斟字酌句,寻找作文的亮点,尽量以表扬为主,同时指出改进之处。有时候,害怕自己的哪句话可能会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我不得不涂改了重写评语。

三年级孩子的习作《难忘的一天》中,孩子写道:“河马的样子真可爱,我永远也忘不了这个愉快的国庆节。”老师却人为拔高孩子的作文主题,强行要求作文主题上升到“祖国的富强”层面。我大体能理解这位老师的想法:评价一篇好作文,作文主题需要深刻,才能出彩。写关于国庆节的文章,以新中国成立后“祖国的富强”为主题,当然无可厚非。但是,我觉得如果一提到国庆节的写作,就要求所有学生大谈“祖国的富强”这一点,那未免略显单调。而且,本篇习作题为《难忘的一天》,应该尊重这个文题,小作者刚好写的是国庆节这一天,如果说作文题中,主题没有明确限定的话,就应该允许不同的主题出现,同题多构,才会精彩纷呈。当然,如果作文明确要求是写国庆节这一天的见闻,而且主题规定是“祖国的富强”,那这篇文章毫无疑问是偏题了。

说到“同题多构”,我想到了关于“春风”的描述,不通文人的不同切入点。说到写“春风”,肯定绕不开朱自清先生的《春》,以至于我们会产生春风,只能像朱自清笔下江南女子般温婉如水的美好错觉。但是,读完林斤澜的《春风》,领略了像北方的汉子一样带有刺骨的寒意,竭力扫尽残冬,催生万物的北国春风。我们会惊觉:春天,还有这样一种写法?又如,关于“秋天”的描述,老舍《济南的秋天》中,老舍称赞的是秋天的“清”和“静”,郁达夫《故都的秋》中,欣赏的是“秋天的悲凉”,他认为,秋天的悲凉,秋天带来的死亡本身就是美好的,作者沉浸其中,觉得是一种人生的享受。还有很多,不胜枚举。对于老师来说,打开作文评价的单一性,我们才能欣赏到更多美妙的风景。

在此也和各位老师前辈讨论一下:三年级的孩子写国庆的一天见闻:如果仅仅只写河马的样子是否过于简单,篇幅是否过于短小?是否这篇文章应该将国庆节在动物园的见闻多写一点,当然要求结构完整,文从字顺,具体生动,详略得当,修辞添彩。那是否也可以算一篇好作文?

第三问:为什么我们写不出有意义的生活呢?

朱光潜先生在《一升露水一升花》的《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科学的、实用的和美感的》中提到了三种对生活的态度:一为科学的,像植物学家那样;一为实用的,向木材商那样;一为审美的,像画家那样。王老师提出:“那么,对于作文,我们当取哪种态度才是可行的呢?我以为,像画家那样,以审美的态度去觉知生活、发现生活的意义,当是最为可取的。因为,三种态度中,只有这种态度才是唯一彰显主体的,它是情感的,而且是带着想象的性质。而这,正是生活的意义所在,也是作文的意义所在。”正如辛弃疾《贺新郎 甚矣吾衰矣》中说:“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如何教会孩子“以审美的态度去觉知生活、发现生活的意义”,我觉得这点于我而言是有难度的,惟愿自己在教学之路上多探索,多反思,多学习,多请教,才能渐入教育佳境。

最后王老师谈到:“我们为什么要作文?也许,一千个写作者会有一千种回答。我以为,作文,终究是为了生命的成长!”对于“为什么要写作文?”的问题,很多孩子都问过我。我班有个孩子,刚进我三年级班时,我讲作文的时候,他总是回打断我,问道:“老师,你总是要我们写作文有是什么意义呢?我写这个内容有什么意义呢?又不能挣钱。我妈妈说,人活着只有“挣钱”才是有意义的。”听完孩子的话,我发现他的人生价值观已经略微“偏斜”,就停止了讲课,解答孩子的问题。我说:“在你们这个阶段,写作文的意义,就在于抒发自己的所思所想,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这就是写作本身最大的意义,也是写作的价值。至于你说的“挣钱”,并不是你这个阶段(小学生)应该去执着关注的问题,更不应该是你现在最应该关注的问题。”孩子似懂非懂,在以后的课里,他断断续续,还是会提关于“写作的意义”问题。当然,我觉得我的回答不够好,我也一直在思考:到底该如何更好地去回答孩子们的这个问题。王老师的“作文,终究是为了生命的成长!”不失为一个绝妙的回答,每一次作文,都是在觉知生活,思考生活,所以说,每一次作文,都是在成长。

2020.5.27

朱小蓉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育笔记1】从生活中撷取写作的浪花 ——王崧舟《作文教学“三问”》带来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