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沙涌

有一位作家说过:“人,生活在都市,就是你吸进我呼出的气,我吸进你呼出的气……。”当你难舍城市繁华的热土,当你期盼自己梦想和希冀在川流不息的人群中一步步实现时……静下心时,你是否也会感到周围如刀光剑影般的栋栋楼宇压得喘不过气来,被闷热污浊的空气呛得几乎窒息,被奔驰往来的车流,摩肩接踵的人流折腾得眼花缭乱,思绪永远处于纷乱状态……

这时候的你,自然会油然而生一种逃离都市,寻找一块能够舒缓身心,减缓压力的清静之地,仍然会向往一片没有喧嚣,远离烟尘的田园风景,可是站在市中心举目望去,竟会产生一种遥不可及的感觉,人海密布的街市如何能寻觅这闲适悠静的旖旎风光呢……

这天,在朋友的导引下,我们来到了赤沙涌,眼前的景色令人眼前一亮,就在这离市中心约40多公里的位置,竟然有这么一片景色优美、风光宜人、荷塘月影的田园风光,令我迷醉、流连忘返,依依难舍……

赤沙涌,位于海珠区中部,北与黄埔涌连接,南接石榴岗河,整条河涌南起沙涌水闸,北至滘口水闸,全长2.5公里,景观绿化,沿河休闲绿道,有排水涵洞4座,亲水平台2座,景观桥一座,每300米布置亲水步阶一座.环境幽静,是省级绿化走廊。

北边连接的黄埔涌位于海珠区东北部,北为琶州岛,南为万亩果园,毗邻广州国际会展中心,呈西北~东南走向。连接珠江前后航道,全长7.8公里,其自然景观也非常怡人。

南边相接的石榴岗河,则位于海珠区中部,主河道长5.7公里,两岸景观绿化,新建沿河绿道,并设置了荷花池,龙舟码头及亲水平台等。

毗邻赤沙涌的还耸立省级保护文物赤岗塔和琶州塔。赤岗塔位于广州大桥东南面的新市头,此塔兴建于明万历四十七(1619年),地处赤岗,故名赤岗塔,是广州市区现存的古塔之一,此塔与佛教舍利塔造型相似,为八角楼阁式青砖塔,塔高50多米,是明代建筑中较具特色的。琶州塔位于海珠区新港东路,此塔为八角形楼阁式,青砖砌筑,外观9级,内分17层,高50余米,是清代的羊城八景之一,有“琶州砥拄”之美誉。

再稍远一些,位于海心沙岛的则是新近建造不久的海心塔——广州塔,海拔600米,为国内第一高塔,又因此塔亭亭玉立,夜景绚丽迷人,人们又喜称为“小蛮腰”。

如果说赤沙涌是一块晶莹的碧玉的话,那么海心塔就象是位“海珠女神”,而赤岗塔和琶州塔这古称为“风水双塔”的古塔,更象是“海珠女神”的忠实雄伟的侍卫,默默而忠诚地守卫着赤沙涌这块自然的人间美玉。

在这个初冬的清晨,我缓缓地向赤沙涌走去……赤沙涌,右邻是海军基地,左边则是街市楼宇,但你却发现在这闹市之中,赤沙涌就在林木掩映下向你豁然伸展,逶迤流淌的河面象一块碧绿的翡翠在阳光下散发着温润的光芒,河面倒映着各式各样形态别致的植物则象美玉身上的奇妙的斑纹,诉说着她们每一个不同的故事和传说,欢快的鱼儿变换着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姿式在游戈,河面上觅食的水鸟在自由自在地飞翔,偶尔也会相聚吱吱喳喳地和同伴倾诉一下心声。河道极目处,是和黄埔涌、石榴岗河的汇聚处,江水流长。日夜咏唱,就像一个年轻的母亲,在深情轻吟着古老的歌谣,辛勤培育了一代又一代英雄的儿女……;又像是一个勇敢的舞者,在白天黑夜,日月星辰下不倦地起舞,把他对生活的期盼和激情,对未来的向往和信念通过潇洒的舞姿、豪迈的歌声洒遍江河,流传四方……

可谁曾想到,现在这道清澈的河水以前是污臭不堪,蝇虫滋生的河涌,行人经过掩鼻而逃,周围的生态环境恶浊不堪。在2010年5月15日结束的整治河涌工程完成后,才有了现在这样美好的景象。赤沙涌的整治工程包括河涌清淤,植草护坡,改善水环境,景观绿化周边环境等,现在的赤沙涌,预期防洪标准达20年一遇,排涝设计标准达20年一遇暴雨24小时排干不成灾,堤防级别为四级,并改善了河涌的水质。

沿着河道逶迤前行的则是一条幽静的林荫道,林荫道旁是一条长长雪白色的石筑护堤,显得端庄素雅,远远望去,尤如一位白衣少女在轻舞曳地水袖,把人们引入这图画般的仙境;林荫道的左侧却是另一番景象,簇簇翠绿的植物,迎风招摇的芭焦,翠绿的鸭脚木、果树以及许多许多不知名的亚热带植物和花儿,组成了一道道绿色的天然屏障,佑护这片净土,使这里不受尘烟的纷扰……我走在这条洁净幽静的林荫道上,尽管已是初冬,可阳光仍是这般灿烂,天空仍是这样蔚蓝,我竟然有一种置身春天的感觉“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南宋诗人僧志南的诗句竟然脱口而出,其实不必找唐诗宋词里的语句,就在此处,我们也能寻到岭南先人的好诗句,在东吴时期,便有一位才貌双全,名谓张乔的年轻女诗人(年仅十九岁便卒去),留下了一首优美的诗篇,她在一次与当时的南国名士同游此地,登临琶州塔后即赋咏道“兹峰何玉立,烟色绕苍茫,渔艇散城市,人家为水乡,穿云浮远树,飞鸟极斜阳,遥浦澄如海,禅灯发夜光” ……走着走着,我们来到一座近水的平台,宽有近十米,长也有十多米,用淡青色的阶面铺就,微风吹过,一阵花木扶疏间掺杂      着水的清香……一对年青的恋人相偎而立却悄然无语……平添了一份温馨的甜蜜……往前再走不远就是一座用原木筑造的景观桥,呈拱桥状,横跨连接黄埔涌和石榴岗河的主河道上,显得玲珑别致,却又天然浑成,不知怎地,竟使我想起苏州的园林,此处的景观虽不及苏州留园等庭院式园林的小巧精致,却也舒展大气,另显一番飘逸脱尘,流转悠闲之景象,拱桥的另一边是一处花木扶疏的绿洲,细细望去,林木掩映下竟然是潺潺的溪流,无声无息地百转千廻,不知奔向何方……因为此处草木的繁盛蔽遮了阳光,陡然间生出阵阵荫凉,不知不觉间,我仿佛来到东晋诗人陶渊明笔下的世界,呈身于“桃花源”的奇妙世界里;是啊,当年陶先生所描述的桃花源,竟有这许多相似之处“……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其实,陶潜的桃花源主要描述是当时对东晋时代黑暗统治的逃避,更多是政治层面上的。而此处的景色,则是闹市里一处清静之地,红尘中的一处田园风光,更自然和纯粹的多。……转身离去,举目处是一簇簇蓬蓬勃勃的青竹,竹枝横斜逸出,竹笋从泥土间新鲜爆裂,我不由想起小时随母亲去干校,那认识了当地一群农村的孩子,相嬉甚欢,临走时大家一起种下了一棵青竹,许多年前,我曾回到当地,那株青竹已生成丛丛茂密的竹林,只是孩时的玩伴已再也寻不到踪迹了……。在绿洲靠近水边的一小块空地上,有一位老者还在舒拳伸臂地打太极拳,老人家年迈古稀,鹤发童颜,太极拳打得并不算太好,说不上行云流水,却也中规中矩,一比一划,一前一后,右弓左马,十分认真,他眯缝着眼,轻轻吁口气,似乎他并不太在意拳法的究竟,而更享受这一过程,这无人打扰,清心修炼,自由自在的感觉;……从拱桥上走过来一位怀抱孩子的少妇,那孩子刚吃一颗糖果,顺手将糖果包衣扔在地下,少妇右手搂着孩子,左手弯下腰检起糖果纸,放入垃圾箱,这美丽的少妇和孩子尤如两朵鲜艳欲滴的红棉花,在晴空下显得格外明媚美好……

我斜倚着拱桥,那原木制作的拱桥在阳光下散发着一股好闻的木清香味,我遥目远望,浑白的河水一闪一闪地流向远方,不知何始,不知所终……脑海里突然冒出了一句古希腊先贤的名句:“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是啊,时光荏苒,匆匆流逝,此刻流淌的每一秒河水都不可能重复它的过去,都翻腾着新的波涛,都在展视着新的未来,河流如此,人生又何尝不如是啊!此刻的河水,曲曲折折千廻百转,一路流经所处,见证着城市的日新月异,滋养着大地万物,变迁着世间的荣枯衰盛……。

走下石阶,水利局的朋友把我们带到一艘精巧美观的观光船上。船的内拱全都用红木精雕细制而成,布置却简洁干净,显得雅致庄重……,我们坐在船上,好客的主人给每人递上一瓶水,还有一些小食,我们便顺着河道,向石榴岗河的方向驶去,沿途欣赏着河面的风景;船在颇有节奏的马达声中一路前行,沿岸两旁的堤坝用泥土栽植再力花、芦苇等植物而筑成,水利局的朋友告诉我们,这条河道的堤坝舍弃了以往的水泥筑就的堤坝,而改用了这种自然生态形成的堤坝,美观又实用,淡紫色的再力花在微风吹拂下显得婀娜多姿,格外诱人……我走去船头,任江风吹拂,阵阵清凉的感觉令我头脑豁然开阔,勾起许许多多沉淀多年的记忆……

赤沙涌与石榴岗河,这一带所流经的地方也是我们南粤的古海遗踪,比明代郑和下西洋不知要早多少年,我们的先人就在这捕鱼织网,围海造田,以至海外贸易,……现代在此地新挖掘的3000~8000年的沉积层的许多蚝壳,就足以证明我们的先祖以蚝为食,博风击浪,辛勤地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子孙,使南粤的子民不断繁衍,进化乃至进步到如今。

而海珠区又称为“河南”的定义则是东汉侍郎杨孚的故事流传下来而成,(也有说法说,粤人民间所言的“河南”只是海珠的一部分,可无论如何说法,赤沙涌、石榴岗河的所在地都归属“河南”范畴。)

史书所载:杨孚生于东汉年间,不仅做过侍郎,还曾做过临海太守,他所著的《南裔异物志》为我国第一本较系统介绍岭南风物的作品,传说此人退休后隐居下渡村(现海珠区下渡路一带),他的居所里栽种有从洛阳带回来的一批“五叶松”,由于树冠覆有残雪,邻人问之,杨孚答道“此树是从河南运回来的”。于是“河南”的说法便不胫而走,流传至今……“河南”——已海珠桥为界以南部分,长期以来,都以农田为主,解放后多了些厂区,但在广州市民心目中与“河北”(海珠桥以北的城区)相比,显得不那么繁华,就在二十多年前还有一首民谣在民间流传:“宁要河北一张床,不要河南一间房”。可如今经过二十多年的变迁,河南地带已耸立了无数的高楼大厦,已成为繁华热闹的新都市,尤其是现在,琶州会展、海心塔,随之正在建造、建成后将成为广州中心城区最大的“人工湖”海珠湖等等,都成为广州的标志式的建筑,已成为游人如织的现代建筑、景观的典范。……

游船一直开过去,江风突然变大了些,风吹着船不断发出“蓬蓬”的响声,

在这道河流滋养下,有一位赫赫有名的民族英雄为人们耳熟能详,他就是晚清时期北洋水师的将领邓世昌。

据史书上记载,邓世昌——1849年出生于广东番禺县龙导尾村(现在广州海珠区龙凤街),一个茶叶商人的家庭。清政府推行洋务运动,18岁的邓世昌毅然投笔从戎,1867年考入福州船政学堂,学习航海知识,并以优异成绩于1871年毕业,服役于清朝海军,先后参与台湾、朝鲜、福建等地的战役。1887年北洋水师组建完毕,邓世昌任“致远”舰管带。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同年9月16日,邓世昌指挥“致远”舰随北洋水师增援朝鲜,在次日回国返航途中,在黄海与日本舰队遭遇,双方展开激战。邓世昌临危不惧,奋勇杀敌,在弹药将尽之际,为扭转战场局面,毅然驾舰撞向日本战舰“吉野”,不幸中弹沉没。邓世昌义不独生,自沉于黄海,壮烈殉国……

真是流不尽滔滔英雄血。在这培育了无数英雄的土地上,不仅有取义不惧死的民族英雄,还有文化名宿,一代宗师,如容庚、商承祚,还有一位铮铮侠骨的书画大师也令人崇敬:他就是高剑父,(1879——1951),他亦是广东番禺,即现在海珠区人氏,他1906年留学日本,结识孙中山,廖仲凯等人,加入中国同盟会,任广东同盟会会长达八年之久,参与许多反抗清政府的革命行动。1920年后潜心进行艺术创作及教授学生等,创办春睡画院,并先后担任佛山美术学院院长,中山大学及南京中央大学教授等,抗日战争爆发后,客居澳门,继续广授门徒,并积极为抗战筹款,不为日军的威逼利诱所动,不与势利庸俗者同流合污,始终清流独立,……成为岭南画派始祖。

船继续前行,主人热情地给我们端来了花茶,呷一口,果然清香四溢,主人笑着说:“这是我们自制的茉莉花茶”,接着又自豪地指着窗外“这河两边都为了环保,不许搞房产开发,现在你们看过去的都是栽满荔枝、香蕉、梨等果树的万亩果园”,我们放眼向两岸望去,漫长的河流沿岸,果然不见楼宇踪迹,而是一片果园,尽管还是冬日,各式岭南佳果都早已收成,但一眼望去,仍是郁郁葱葱,一片深绿,你尽可以想象在各种挂果收获的季节,那火红的荔枝,月牙般的香蕉,诱人的木瓜……构成是一幅多么令人欢喜的画卷,……有同行的友人说:“要是能开放让市民来摘水果就好了”,……大家都乐了,不过若对市民来说这一皆大欢喜的举措如果实施,会不会又会破坏此处的原生态风貌呢?看着这万亩果园,不知怎地我想起我当知青的日子,我当时种植的是柑橙,挑肥施粪,爬山攀岭,十分辛苦,我们的青春,最美好的年华几乎就在那度过了……一些不甚愉快的往事不自觉地浮上我的心头。当年,文革开始不久,我父亲蒙冤被关押在一个市郊,现在已寻不见踪迹的地方,每隔一段日子,我年仅十一岁的姐姐带着年仅九岁的我,走大半天的路,穿过数不清的果园和农田看父亲,给他带一些日常用品,毛巾、牙膏之类的……所幸这一切都已过去,历史也不可能重演,人间也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唐人的诗句恰恰道出了这正反相极的道理,而我们的城市也正在变得越来越美好,越来越有活力,越来越日新月异,越来越是我们和谐幸福的家园。

船继续向前开着,河面上的风小了一些,我们都挤到船头看风景,就在船右侧的前方,渐远渐近地看见几个年青人赤着膊在游泳,他们嘻戏着,十分惬意,一点不感到冬天的寒冷,陪他们一起游的还有一条叫“金毛”的中型犬,那狗儿也精神抖擞地向岸边奋力游去,终于游到河沿,蹦上河堤,在阳光下抖嗦一下身上的水珠赢来一阵喝彩……是啊,农家的生活也这般丰富和充满乐趣啊……

船开到了一处称作“清涟园”的地方,我们舍船登岸,游览了这位于石榴岗河段水闸上游1.2公里左右,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的园地,清涟园内种有梅、兰、菊、竹、莲等植物,还建有一座古色古香的望莲亭,此处现时已建造为一个别具意义的廉政教育基地,清莲园景观设计围绕廉政主题设置了爱莲亭,青莲塘,廉政走廊,望亭,清心路,品竹园及廉政雕塑等倡导廉洁的主题元素。

望莲亭、爱莲亭还收集了25首廉政古诗,36条廉政名言警句,6对廉政对联。古代八大廉政名人及其故事。其名人和故事包括古代的狄仁杰,包拯,近代的周恩来,吴隐之,孔繁森等。我对这些身居高位却不贪渎的官员一向深怀敬意,尤其在中国历代,“吏治”制度不够规范和严谨,在很大程度上是靠个人修为和品格来达到清廉为官的。随着中国社会经济改革进一步深层发展,民主法制的逐步完善,我想清廉为官终将有一日不会再是靠个人修为来维系,,而是靠尽可能完善的制度和法律来确立和完善。……尽管已是入冬了,很奇怪的是,那池塘里的荷花还零零星星地点缀在荷叶上,粉红的花瓣使人遥想她盛开时的娇美,荷叶也一点不见衰败。仍是密密匝匝一片翠绿令人喜爱,我想,如果到了夏日,我有幸再来这里,那么就一定是象宋朝诗人杨万里所描绘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好景色了,朱自清先生的《荷塘夜色》,也是我极喜爱的散文之一,去年我还曾到北大的未名湖去寻找这荷塘夜色的踪迹,可是已物是人非,星转景换了。当然,今天荷花的描述,最灸脍人口的则是出自宋朝周敦颐《爱莲说》中的两句名句:“出于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廖廖数语却写透了莲花的特质,所呈现的独具一格不苟凡俗的风骨之美。

清莲园内还有许多形形色色,姿态不同的雕塑值得一看,许多雕塑生动优美,却又深寓意蕴:其中一尊名为《畅游》的作品,作品以女性人体和水藻巧妙结合,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又如有一尊作品《手语·廉政》,作品以“廉政”的手语造型来构图,后面食指朝天的造型是手语中的“廉”,前面是“政”的手语中的手势的运动轨迹,寓意显明且深邃,令观者深思。再有一尊作品名谓《钓》,一个剪影造型似鱼钩的鱼翁,一条像鱼钩的鱼。两个“鱼钩”相互对屿,相互拉扯……调侃讽刺的意味不言自明:是对社会现状的一些卑污庸俗的现象的写照,使作品颇具戏剧性……

终于,太阳正在一点一点地下山了,我们也要上船归去了……河道两岸的万亩果园,在太阳的余辉下,呈现出一种静穆之美,河面也在余辉的映照下显得柔美温辉,照洒千里,……缓缓流淌的河水又像是恋人在喁喁细语,依依不舍散发着一种迷人的温融之情……不知怎地,我脑海里冒出了广州城最具神话和象征意义的五羊传说:西周年间,连年灾祸,弄得民不聊生,突然有一天,天上下凡五位仙人,骑着五只羊,羊嘴都含有不同颜色的稻穗,送给了老百姓,此后,羊城百姓便丰衣足食,再没有饥馁的灾祸……按史书上记载:并没指明那五位仙人是哪路神仙,是男性抑或女性,背景如何?……让我们放飞一下想象的翅膀:那五位仙人中,就有一位叫赤沙仙子,是位心地善良,风姿绰约的女子,她带来了不仅有稻穗,还有人间的真爱:亲情,爱情和友情……这些美好的情感一直悄悄地滋养着羊城百姓的内心,使他们数千年来都相处和谐,充满谦和礼让,生活美满幸福。

太阳终于下山了,余晖正在一点点地散尽,河两边也逐渐被黑夜所吞没,可是华灯又燃起,就像天上的星星,天上的仙子下凡一样,使南方这座古老而又新奇、传统而又现代的都市呈现着眩目之美,华贵之美,灿烂之美……或许说:太阳的离去也是一种新的祝福,让人们和城市感受到另一种形态的风貌,多一种生活的华美。不由地一首小诗浮上我的心间,就让它为此文作结吧!

我们相遇在这

平静的小河

清清的涟漪

荡漾着我们

深深的眷恋

也许有一天

你终将离我远行

愿我的祝福

如翡翠般温润

悄然伴随

你的一生

……

你可能感兴趣的:(赤沙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