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之记忆

   

读书之记忆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读季羡林《读书与做人》有感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选赵恒《励学篇》来开始写自己的读季老的《读书与做人》的首段;其实就是在看完季老这本书之后,对于读书的记忆和感想总结。

季老早年留学国外,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阅俄、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生前曾被称为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在本书中季老对求学经历的描述朴实平易、感发真情;对读书治学之道的阐述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在看似素简的语言中屡屡道出实言真语,给人以彻悟之感、发人深省。

我小的时候,老家把上学说成读书,说法也是恰如其分的,那时农村还是贫穷,能读的书似乎都在学校里,其实也就是自己书包里那薄薄的两本,在小时候的印象中,所有的人都会给我说:“好好读书,读书才能出人头地,读书才能远离这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苦命……”。于是就根深蒂固的记住了,读书是自己的第一要事,当然也是自己的第一好事。

随着自己慢慢成长,开始读到学习以外的书,才明白读书不全是上学 ,当然,自己的读书不能和季老之万分之一相提并论,但是读书的乐趣确是相似的。小时候我也很宅,但是谁家有连环画,自己也总是会宅到别人家去,那时候书是不能借的,只能趴在那里一口气看完。后来识字多了以后,就开始看爸爸订的书报,记得看过张扬的《第二次握手》,张炜的《古船》,王蒙的《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等,家里订的书比如《当代》、《花城》、《收获》、《钟山》、《人民文学》都似懂非懂的读,初中时候试着读红楼,没读懂,读三言二拍,还是读不懂,所以那时候大多的读书给养,还是来自学校的教科书,再后来的读金庸,读古龙,读琼瑶,都是随了大流,没有留下多少深刻的记忆,自己反倒是去找了不少古诗古文来看,也崇拜了许久的鲁迅先生,疯癫的喜欢上唐诗宋词,西施效颦般的写了近十本的古诗词和杂文。

高中的时候,学业渐渐更紧起来,千军万马要过独木桥。但就是在高中,当汪国真和席慕蓉兴起的时候,我却更喜欢北岛、顾城、骆一禾、海子的诗,好在那时农村买不到什么现代诗集,也没有多余的钱来买闲书看,就只能用一本古汉语字典,把高中课本所有的古文标注了来看,也算是没有荒废了学业。

到了大学,有了校图书馆,我在很短的时间里把馆藏的自己喜欢的书借读完,可惜没有季老的读书方法和专攻方向,只是一味扎到书堆里去,凡是爱好的无所不看,看完了校图书馆的,去了南京市图书馆,贾平凹、莫言、王朔、苏童、余华、格非、王安忆,后来是张贤亮、路遥、余秋雨等,其他历史的、传记的、三教九流的也看了不少。读泰戈尔的《飞鸟集》也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背海子的面朝大海也背顾城的黑夜给了我们黑色眼睛,看了顾城的《英儿》几天睡不着觉,为三毛的撒哈拉扼腕叹息。

这种看书习惯一直延续到工作之后,当时青岛图书馆还是手签借书,我的借书证经常要一年换好几本。

读书的乐趣,在读书的过程中,读书的时候,心里是恬静的,所有的烦恼都会忘记,书陪着自己走过青葱岁月,陪着自己漂洋过海,在你最孤单最寂寞的时候,它静静躺在你身边,在你最失落最悲伤地时候,清风也许会哗哗翻开它的扉页。当然,读书的乐趣,更在读过之后,该留给你的,自然会留下,该忘记的自然会带走,在你的成长中,默默的锲在你心里,永远陪伴着你。

后来青岛图书馆借书证换成磁卡的,网络和手机开始渐渐兴起。

于是我许久没有了读书的动力,十年时间,看过的书屈指可数。

有人说,读了一辈子书,没读懂人生,其实我倒觉得,不读书,可能就没有了人生可读。好在吾家有女初长成,为了让孩子养成读书的习惯,自己也重新开始读书。要让孩子知道,读书是通往梦想的一个途径,读一本好书,能让我们得以明净如水,能开阔视野,丰富阅历,终生受益。有了读书的好习惯,你就会发现,所有的书里的时光是你的,所有的读书的时光也是你的,在读书中成长,在读书中睿智,在读书中,得到人生升华。

感谢季老的书,让我回忆起自己的读书的时光,让我再一次明白读书是人间第一好事,多读书,读好书,让自己拥有的好时光越来越多,让自己将来的回忆越来越丰富和美好。

就以一首季老书中引用的诗来送给天下所有读书人: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之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