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保密的内容很值钱

音乐与文章

总爱拿音乐和文章对比,可能是因为两者都是属于消遣类别的内容。

刘老师之前在其文章中提到,微信这个大水库将网络文字内容都收纳了,凡以文章创业的,很难流出其外。大多数只在订阅号火,而其APP却十分冷清。

对于文章,这时代其实有点像那个人们还适应在百度MP3免费下载歌曲一样的时代 ,彼时手机里装一个酷狗都觉得占内存。记得几年前,听到音乐服务商大头们在讨论音乐付费时,我作为一名合格的穷x连连摇头,心想免费资源已深入人心,难以撼摇。会出手付费的,不是傻x,就是弱x。没想到如今付费音乐已经见怪不怪,我也成了当年那个自己看不起的人,买了好几张付费专辑。

这至少说明内容付费不是一件不可能的事。凡事只要会叫,听的人多了,总会有回应的,回应的人多了,这就变成一件见怪不怪的事了。

在音乐还未付费前,崇尚极简,定期卸载手机里的APP,可别说往里面装很多同一性质的音乐APP了。但当版权之争开始,为了听想听的歌,却不得不在手机里装好几个音乐APP。这样一想互联网技术在进步,但好像并不都是为了让这个世界更友好和更便利,相反,在人们觉得有利可图的时候,人们便在这个地方竖起一道道墙,像在一马平川的原始地带建起的房,原本可以一眼望穿的风景,生生被隔断。

和音乐相比,文章目前可算是一次性消费品了。除却如卡夫卡那般富含深意又晦涩难懂的文章,以及那些所谓百读不厌的干货工具文,很多文章读完一次便足以,再读第二遍便觉得浪费生命,浪费脑细胞,很少会像一首歌一样被点开反复听。

内容供求

供大于求的内容时代,每时每刻有数以万计的内容在互联网产生,他们抵达一部分人手上,经过分享评论,过渡到另一部分人手中。知识的流动性增强,逼迫着内容创业者们持续生产和日更。文章这种,本来可以靠吃版税源源不断产生收益的内容,现在像晨间的牛奶一样,成了一种快速消耗品。而且由于现在免费的内容泛滥,稍微不得人心 还常常会被以“取关”相威胁,出力不讨好。

但这和制作成本低廉是一致的,文章相对来说没有可视化的成本存在,在人人都会打几个字,写几句像样的话的现在,更容易被轻视。

所以看似内容供大于求的年代,反而供不应求。越是在这种时刻,优质内容,求精的内容,人们往往表现出饥渴的状态。

浮躁的写作者们

投机取巧的写作者,以及为了单纯谋生和汲取功名的写作者俯首皆是,毫无疑问,他们很有可能会在不久后失业。即使他们仍可以高举日更之名,以刷存在感为首要任务,并且部分已经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但绝大部分高产的内容少有历经岁月的打磨,往往只是充数的产物,很多人既没有刘老师丰盈的知识沉淀,也没有饱叔与生俱来的文采,保持持续输出无疑是在透支自己的灵魂。

商人们都在思考如何让互联网最大的信息流-文字变现。但这个绝对是世纪难题,因为文人应穷的争论已经持续好几个世纪了,文章是卖不出钱的,那些靠写文章发财的,都不是靠卖文,而是通过文章打造了自己的品牌,通过卖名气使自己走向人生巅峰的。

想通过买卖赚大钱,还是要回归实体经济,马云和刘强东都靠卖商品身价暴涨了。文章和商品的差距就在,商品用完,如果你觉得好用,还会继续订购同一商家的产品,因为商品是可以标准化生产的,口味质量都不会差太多。而文章不同,即使是同一作者,文章也会随着作者其心境的变化附势而行。质量的不可预知性太大,很少有人会提前购买。

所以为一篇文章的宣传绝不能像宣传一件商品一样宣传,而是要像宣传电影一般去宣传。

卖文章还是卖名气?

如果真的等到了内容付费盛兴的年代,到时想看一篇文章,可能我们会先去看评论和点评,而每篇文章可能还会需要一句金句来吸引大众。

这样归根到底,卖文章还是在卖名气。

文章受限于侵权传播过于容易,除非系统取消了复制粘贴功能,否则在不能保证资料不被盗用的情况下,还是那些靠着日更,以新鲜度来吸引大众的模式来吸引集中读者的容易。

不过如果内容真的是奔着钱去的,也就不必遮遮掩掩,接广告其实来钱快很多。

内容源头

文章虽也有好坏之分,但总体上还是劳眼费脑,不像音乐,听不懂也能随节奏肆意摆动,据说是植物人也能感知,并附带治疗作用,好在现在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程度已经很广,不会当心受众面窄。

把文章做成语音是一次消除主动繁复动作的尝试,但由于各种原因目前并不普及。如果非要语音,那种情爱文和鬼故事应该最吃香,但工具文恐怕还是做成文字收费合理一些。

文章是如今所有内容的源头,要说的话他其实是最原始的原作物,可以被加工成各种形式,比如语音,图片,视频甚至是日常对话。被加工的越多,我们便称之为畅销。

除非人类停止了思考,不然文章不会不存在。毕竟相比其他形式的内容,他是最容易被表现和记录的。

内容很值钱,前提是他们被保密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被保密的内容很值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