奖赏-代价理论
我们喜欢那些只需付出最小的代价便可以给我们带来最大奖赏的人。
在人际吸引中,是什么导致人们之间互相喜欢呢?更为神秘的是,究竟是什么导致人们坠入爱河呢?
“吸引”这词包含着很多含义:愿意一起工作的人,愿意打交道的人,也可以是成为我们朋友或者知己的人,也可以是与我们深深坠入爱河的人。
人际吸引是一个古老的问题。从人类启动智慧,就希望自己可以被他人喜欢,减少他人给与伤害、侮辱,追求自身的安全;获得奖赏、避免惩罚。
人们最喜欢①那些信仰和志趣与自己相同的人;②那些身怀某种技巧、能力或者才干的人;③那些具有某些令人愉快或者令人崇拜的品质(例如:诚实、忠诚、明理、善良等)的人;④那些喜欢自己的人。
特别是青少年,他们会特别在意:人们对待自己的方式,让人们更加喜欢自己。
令人愉悦的特征——令人不愉快的特征;赞同——反对;喜欢自己——不喜欢自己;竞争——合作;表扬——批评;长相出众——普通;观点一致——观点相对;这些可以一般性概括为:我们喜欢那些只需付出最小的代价便可以给我们带来最大奖赏的人。
一般奖赏-代价理论可以解释大量的人类现象,但却并不能解释全部,因为世界并非如此简单。例如:根据奖赏-价理论我们可能会猜想,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人们会喜欢那些居住地距离我们更近的人,因此与居住地与我们远的人相对比,我们只需要付出更短的行程便可以得到同样的奖赏。的确,我们多数的朋友都是住地离我们较近,而不是较远,但是这一点并不意味着自然距离较近会导致人们之间的互相喜欢。自然的接近只能使得人们更容易相识,而一旦互相认识,人们便有可能会互相喜欢。而且,人们也可能喜欢那些曾经让他们痛苦过的人或者事情。奖赏是一个宏观的定义,这一切我们还未之搞清楚。
并且这一理论,并不一定有助于准确理解或者预测一个人的行为;比如在分析人们为什么会从众以及人们为什么会改变自己的态度时,我们讨论了几种原因:为了表扬、被人喜欢或者避免嘲笑;为了认同自己所尊敬或者敬佩的人;为了显示自己正确;或者仅仅为了替自己的行为辩护。以上这些行为对人们都有意义,都可以被认为是奖赏,但是简单给他们贴上奖赏的标签,很可能会掩盖他们之间的重要性。而且同一个场景,不同两个人的不同行为,所追求的奖赏是不同的,都用奖赏来说明这种情况,不会让我们获得更多的理解。
作为心理学家,一项更为重要的任务是:确定个体采取相异行为的社会背景条件。
赞扬和帮助他人的效果
从总体看,与对我们进行负面评价的人相对比,我们更喜欢那些给予我们正性评价的人。但是这一常识并不是总能奏效:这取决于“行为”能否构成奖赏或者哪种“行为”带来的奖赏更多。
尽管赞扬明显是一种奖赏,但是不同的意见更加可以完善你的理论,自然也是一种奖赏。在这个问题,我们不能预言那种行为带来的奖赏更多,因而我们无法确定你会更喜欢赞扬还是批评。
赞扬和批评的交互影响更为复杂,也更为引人注目。
只要批评者不是批评我们,负面评价一般会提供我们对批评者的崇拜感,在其他变量一致的情况下,与持有正性态度的评价者相比,持有负性态度的评价者被认为更加聪明、更有能力而且更为内行,但前者却更讨人喜欢。
对赞扬者动机的归因。对赞扬动机的归因,影响到个体对“赞扬”是否构成对自己的奖赏。当情景变得复杂时,不能对构成奖赏的内容作出清晰的界定,一般奖赏-代价理论便会丧失他的许多价值,因为提供奖赏的社会背景出现些许变化便可能使得奖赏变成惩罚。
尽管人们喜欢得到赞扬,而且倾向于喜欢赞扬者,但他们并不喜欢别操控。如果赞扬者过于慷慨、来得毫无依据,或者赞扬者可以通过迎合从中获利(这一点很重要),那么他便不会受到多少欢迎。
我们喜欢那些向我们提供帮助的人。与那些没有帮助过我们的人相比,我们更喜欢那些帮助我们获得奖赏的人——即使帮助者并非有意对我们进行帮助。就相对赞扬者一样,我们对那些帮助者并非一概喜欢。具体而言,我们不喜欢那些有附带条件而帮助我们的人;这种附带条件会对受益者的自由造成威胁。假如赠送礼物是为了回报,人们便不会喜欢接受这种礼物;人们不喜欢接受那些希望从被帮助者哪里得到利益的人。
赞扬、提供帮助等奖赏并非跨情境的。他们能否起到奖赏的作用取决于很小的情境变化,其中某些变化是相当微妙的。假如你希望某个人喜欢自己,将向他提供帮助作为一种讨好的手段,的确是一种冒险。
假如你希望某个人喜欢自己,让他帮助你,是一种很好的手段。根据自我辩护理论:人们会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解释、辩护、归因,并认为自己的行为是正确、道德、理性的。如果他真的帮助了你,他可能会对自己的行为作出解释、归因:我为什么如此卖力帮助XX呢?因为XX是一个非常好的人,这就是理由!
个人特征
某些个人特征对于一个人受喜爱的程度起着重要的作用。能力与外边吸引力
能力: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一个人越有能力,他便会越受到人们的喜欢。这很可可能是因为我们需要让自己正确。加入我们周围都是一些很有才干的人,就有可能保证我们正确。
出丑效应:尽管我们喜欢与有能力的人呆在一起,但是能力超群的人可能会令我们感到不安。在能力超凡的人身上发现一些过失,会有助于公众将他视为普通人,从而对他更加喜欢(重点他是一个能力超凡的人)
出丑效应与自我概念、自尊心水平:当个体认为刺激源与自身之间存在潜在竞争的威胁时,出丑效应最明显。出丑效应在男性中更为明显,而女性更喜欢无过失的超能超群者。那些自尊心处于中等的男性最有可能喜欢有过时的能力超群的男性,而自尊心低的男性(他们感觉与刺激源几乎不存在竞争)则喜欢没有过失的能力超群者。(应当注意,无论自尊心水平如何,没有人会喜欢平庸者)
外表吸引力:当与异性首次约会时,好看的外貌是决定是否约会的第一因素。
决定某对学生是否互相喜欢并继续约会下去的唯一因素便是外表吸引;我们大多数人会对这种说法表示怀疑和震惊;我们宁愿相信,外貌只是表面上的东西,因此,对喜欢只是起很小的作用。而且这非常不公,外貌很大程度是一个人不能所主宰的,但是却起如此重要的作用。
对约会组合的研究所得出的结论是显而易见的:无论是从短期还是长期来看,外表吸引在决定一个人是否会喜欢另外一个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我们从童年的经验中,我们就已经认识到,美貌的具体含义是与美德联系在一起的,并对美貌的文化标准也是从很早就习得而来的。大多数的人都同意,所谓美貌的人既有外表吸引人的特征又有相对应的优秀人格特、品质和能力。
人们会不顾事实地为那些外表有吸引力的孩子开脱责任。相反,那些缺乏吸引力的孩子则不会轻易地被放过,他们的错误行为被加以内部归因,即被归因于稳定的负面人格特质。
一个人的外表吸引力不仅会影响到人们对她的评价以及受到她影响的程度,而且还可能会改变人们对那些与她有关的人的看法。
综合考虑这方面所有的研究,很显然,美貌绝不仅仅停留在表面。人们会受到那些外貌有吸引力的人的影响,除非这些人对人们滥用这种吸引力,相比于缺乏吸引力的人,人们往往会更喜欢他们而且行事也会对他们更为有利。另外,处于困境或者混乱状态时,漂亮的人们往往被假定是无辜的,他们会比那些没有吸引力的人受到更多的优待。
外貌的优待具有自证预言:人们会受到何种方式的对待,会影响到他们看待自己的方式。
注意一点,我们对美貌的讨论很大程度上集中在视觉美方面,其实还存在着其他形式的美:我们坚信我们的双眼,并将其视为确定他人是否有吸引力的工具,一旦我们认定某个人相貌出众或者相貌平平,我们便往往会将其他一些特征也按在这个人的身上。例如,与相貌平平的人相比,我们往往会感到相貌出众的人更为热情、更为性感、更为让人心动,也更能让人感到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