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丑不可外扬的三观 一

    毫无疑问,随着唯物主义辩证法在这个世界的衰败,还有波普尔自然科学史证伪主义思想方法对于中国人共同体证明的失效,这个世界的形形色色的突如其来的突变现象,实际上人类的科学史与思想史已证明,这个大千世界突如其来的突变,在当代各个角落越来越普遍,甚至变的越来越神秘,越来越不可思议与不可捉摸了,以至于人类的包括政治舞台进程在內的各个领域的控制越来越有成效,以至于人类经济周期的变化,人类文化的返璞归真,乃至于人类生活领域的五花八门眼花缭乱的变化,越来越习以为常与循规蹈矩了。而且这种突变现象即使达不到思想疆界的临界点,这种蕴含巨大潜能力量的爆发也是意料之外显得应运而生了。而在这种膨胀或坍塌的突变中,无论是其中的控制者,还是突变的对象,其释放的力量犹如这个世界舞台的洪水猛兽,突变出的力量所到之处如同南美洲原始森林中的白蚁,所到之处房倒屋塌一片狼藉,而在这种突变的毁灭中,才有可能产生新的秩序与平衡,诞生新的法则,才有可能使突变现象的无序转化为有序。这样这个世界舞台由突变与渐变构筑的人类景观,人类文明的种种模式才会走向历史,才会进入人们的现实舞台。

    而由钟北宜,向日菊,李胜辉,白莲洁,组合成的中国人共同体,以及由这种共同体变迁,自然少不了人类的五花八门的突变现象。这其中钟北宜的疯病现象,李胜辉与钟北宜的君子协定现象,他们在大陆船避难中走向死之路现象,钟北宜与向日菊发生肉体关系的现象,以及李胜辉与白莲洁他们这种困守的避难现象,甚至大陆船与台湾船发生的突变现象,总之这种种五花八门而又眼花缭乱的突变现象,显然在思维方式上不属于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范畴,也不属于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思想方法能解释的。然而这种种发生的突变现象却可以在钟北宜与李胜辉这个中国人共同体的命运历程中,毫无疑问的提供了人们认识方式的新的参照系,甚至可以提供一种新的思维方式。这就是说,当李胜辉与白莲洁的困守接近突变的临界点时,大陆船上的钟北宜与向日菊也同样发生与承受了一种突变现象的考验与思想历程。而且他们这种突变现象在这个相对封闭的大陆船上,创造了一种规模化的高层次的解释系统与符号,为铺设他们共同体的前仆后继,在美国光怪陆离舞台的连接与亮相,提供了人们思想方式不可缺的思想平台,也为他们共同体走向世界舞台提供与创造了契机。

      而且大陆船由此以来的风风雨雨的现象也导致了他们形形色色的历史观,这种历史观现象是大陆船存在的一种常态,一种由来已久的思维方式。本来李胜辉与钟北宜在大陆船走向死之路的问题,这是一种牵扯各种现象与问题的复杂突变问题,是一种不可通约而又生生不息的思想命题,是一个很难用人的语言解释的问题,可是船上的政委在解释他们死之路的突变现象问题时,宁愿相信与接受钟北宜的疯子的逻辑造就的。他认为他们死之路的根源归根到底是因为钟北宜疯了,才促使他们走向死之路。当然政委这样的画地为牢的解释是为了大陆船上的稳定与秩序,是为了断绝大陆船家丑不外扬的问题再次发生,归根到底是担心大陆船发生不必要的政治风波,发生像台湾船那样的哗变行为。政委的这种意识形态的画地为牢让他感到,如果不以这种画地为牢的意识形态覆盖这场风波,并把这场风波命名为疯子逻辑,那么这场风波会破坏大陆船由来已久的稳定,并因此承担窝藏台湾逃犯的罪名,大陆船的稳定在美国光怪陆离市场上就站不住脚了。而且这样的罪名,作为大陆船的政委有几个脑袋也得赔进去。而这对于大陆船的家丑不可外扬的传统来说无论如何是不能接受的。也难怪,大陆船的由来已久的思想道德总是没完没了的文明于世界,总是没完没了的形势大好,总是前途光明,总是以大局为重,即使为了形势大好内奸钟北宜的疯子逻辑也是值得的。由此,大陆船上的政委在船上一呼百应,大造舆论,一个以疯子逻辑命名的风波与舆论导向铺天盖地形成了,而且这种舆论导向在政委亲自组织下,在大陆船上掀起了中国海员的签名运动,并以这种轰轰烈烈的签名运动证明钟北宜疯子逻辑在大陆船存在的真理。

    然而,大陆船掀起的家丑不可外扬的三观签名运动无风三尺浪,尤其对于不了解真相的美国光怪陆离的舆论来说,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由此大陆船上的舆论导向与美国舆论在互相误导中展开了舆论大战,而接踵而来的各种有关这个事件的小道消息以及述评,以及形形色色的漫画也应运而生,应有尽有,像是吹肥皂泡似的把这个事件炒作的天花乱坠,实在让大陆船的家丑不可外扬的三观得志更猖狂而又无处躲躲藏藏,而且这场舆论大战客观的说,很难说在美国主流舆论阵地上听到大陆船的声音,让大陆船的舆论导向在美国光怪陆离舞台上孤立无援,像是昆仑山上的无人问津的小草,虚弱的自命不遐,反倒给反华的媒体提供了口实,让大陆船成了投鼠忌器的代名词,成了叶公好龙的佼佼者,甚至这些反华的媒体大展宏图,对大陆船的舆论包围形成四面楚歌的气氛。由此而来,这场说不清道不明理还乱的笔墨官司越说越黒,自然热火朝天白热化起来。

你可能感兴趣的:(家丑不可外扬的三观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