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里的年俗之写春联

记忆里的年俗之写春联_第1张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感谢作者

鼠年来得真是太快了。仿佛元旦刚过,它就冷不丁地窜到面前,让你毫无防备,而即将过去的猪年春节,却是在院里腊梅花开花谢后,在遥看田野的草色中,在漫长坐等的煎熬里姗姗来迟的。

真的彻底服了老祖宗们的智慧,不是吗?你想,小老鼠的出现,什么时候都让人猝不及防,而大肥猪常常扭着屁股在你面前优哉游哉。

好在现在条件改善了,过年倒不用太刻意地准备多少吃的、穿的、用的东西,但有一样,必须要有的,那就是——春联。“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爆竹、春联自古就是过年的标配,如今爆竹已被环保整残,而春联还在传统力量与现代理念的碰撞中顽强地坚守着。

记忆里的年俗之写春联_第2张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感谢作者

因为喜欢写字,所以相比过年的其它事,我对春联更感兴趣。可不知道为什么,从记事到当兵离家,家里好像都没贴过春联。曾问过母亲,她说怕把门弄脏了。之后我也提过贴春联的建议,但都被否决了。直到结婚那一年,家里才贴上红红的对联。后来有了自己的房子,我就一直坚持每年写春联、贴春联。

虽说自家不贴春联,但我写的春联并不少。那时候,村上能拿毛笔的不多,写得好的是村小的一位老师,但他这人吧,有点小讲究,一般人不敢找他写。于是,我和同学伟兄就承担了全村部分春联的书写任务。人家找我们,不是因为我们写得好,而是服务态度好。他们只须在空闲时,胳肢窝里夹上几张红纸,往我们面前一丢,“来,帮我家也写副对子(春联)。”然后按约好的时间来取就行了。

记忆里的年俗之写春联_第3张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感谢作者

记忆里家乡的冬天特别冷,房屋里又没有暖气、空调。伟兄家的房子又大又高,夏天是凉快,可一到冬天就惨了。北风从他家后门缝隙挤进来,透过棉衣渗到皮肤上,直刺骨头,那个冷啊!虽然走动个不停,但一天下来,全身除了握笔的右手是热乎乎的,其它地方简直冷透。但这些丝毫阻挡不住我们写春联的热情。为了能按时“交货”,有时候我们忙得连饭都来不及吃。

写春联,倒不费事,最费工夫的量体裁纸。现在市面上都有裁好的现成纸卖,长短宽窄不一,总有一款适合你,可那时都是一张张方方正正的零号纸。裁纸之前,先把那家房屋结构尤其是门的设置与大小,在脑海里像放电影一样过一遍,大致估算出每扇门的尺寸才能下刀。这活最费脑子,一般由伟兄干,他总能算得很准,不浪费。

记忆里的年俗之写春联_第4张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感谢作者

老家人贴春联,还是挺讲究的。不仅门板上的门心联,门框上还要贴框对,再加门楣上的横批,横批上还要贴几张“红钱”(一张约32开大小的红纸,凿刻出象征喜庆吉祥的图案),才算一个门的完整春联。除了大门,还有房门、后门、院门,一个也不能少,都得贴。再讲究点的人家,灶台、米仓,甚至鸡窝猪圈还要贴上春条。除了人,也要让家里的牲口享受到新年的祈福。

形式上很讲究,但要写些什么内容,人们并不太关注。我记得,每到年前,就会有一本名叫《历书》的小册子上架,一毛五分钱一本,除了印有日期、节气,以及生活小常识外,最后两页是当年应景的春联。“一帆风顺年年好,万事如意步步高”“喜迎四季平安福,笑纳八方富贵财”“劳动致富人添喜,勤俭持家春增辉”,还有一些当年的生肖联,“金猪贺岁民争富,玉犬庆功国泰安”“万马争春奔富路,三羊开泰照神州”……有了它,我们就不用费神了。只须提起笔,刷刷几下,就能轻松搞定。

现在想来,乡亲对春联的郑重其事,与其说是千年来一种仪式的传承,倒不如说是对来年的一个期许。过去一年,生活得好坏,都已成往事。新的一年,希望自家的美好生活从门庭院落的红红火火中迈步启航。

记忆里的年俗之写春联_第5张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感谢作者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春联也如其它年俗一样,正在传统的式微中日渐失去活力。批量生产的印刷品,使它少了个性、多了呆板;随手可得的商家赠送,对它少了尊重,多了怠慢;金光闪闪的外表,让它少了天性,多了风尘。在我眼里,这类春联,无论多么富丽堂皇,无论出自哪位书家之手,都是没有底色、没有灵魂的。只有红纸黑字、浸满墨香的春联,才能彰显新年的红火喜庆、承载传统的大气端庄。

二十多年前离家后,就再也没回村里写过春联,也不知道现在他们还写不写春联,或许也如城里一样,上街买一付敷衍。我真想哪一年,年前回到老家,支个桌子,铺纸磨墨,给老乡们写上一整天的春联。

你可能感兴趣的:(记忆里的年俗之写春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