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是上基础心理学课程的时候,老师推荐的一本科普读物,老师说是一本比较容易读的心理学科普读物,便买回家来,我以为老师所说的科普读物,一定是浅显易懂,像读小说一样,引人入胜的,哈哈,是我误解了中科院心理所教授眼中的“科普读物”,也是我高估了自己的理解能力啦~~
教授眼中的“科普读物”大概是相对于他们所读的理论著作而言的,如果对于一些基本的概念没有一丁点了解的话,“科普读物”也是长篇巨著了。所幸的是听了两节心理所老师的教诲,囫囵吞枣的看了一两本心理学教课书,虽然连门都没有看到在哪,毕竟,常见的几个基本概念及常常出现的几个心理学家是略有记忆,因此读起来虽然缓慢,也还是能够硬着头皮往下读一读。
这本书的前五章(到目前为止只读到了此)为我们呈现了几个问题,并且用比较鲜活的案例来阐述观点:
一、什么是科学?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有科学依据吗?
提到心理学,大家第一想到的不是冯特(被公认现代心理学的祖师爷),而是弗洛伊德,但是现代心理学已经对弗洛伊德的很多理论提出了很多质疑与批判,最关键的事弗洛伊德的理论是自说自话,是一套全能的理论,就好比信菩萨你能考高分,如果你没有考高分就是你心不诚!弗洛伊德的理论也是如此的解释的。
作者用这样的例子导论出什么科学?
系统的实证主义
公共性的、可验证的知识:可重复性和同行评审
实证性的、可解决的问题:
可证伪性。如果一个理论是万能的,那它就具备科学的特性。
二、 什么是可证伪性:这个比较容易理解。
三、操作主义和本质主义的区别:
这块内容,让我对概念有了重新的认识,比如前段时间在想的一个问题“什么是思考?”我更多的是对思考下一个文字上的定义,但是操作主义对思考下定义则会是一个可以验证的定义,比如图灵对机器人是否思考的定义是可以自由的对话,也因此做了一个有趣的机器人下棋的实验以证明机器人会思考。这和之前了解或者理解的真的很不相同啊!我以前很多思维模式都犯了本质主义的错误。有一些观点如果从操作主义的角度去定义是不是更容易操作或者验证或者执行下去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操作主义重视的是解释现象,我自己的理解是,操作主义更注重如何去用实证来证明你所提出的理论,而不是纠结在对文字的描述上。
本质主义则是想要挖掘事物本身的性质,比如我是谁?我从哪里来?用本书的解释就是本质主义认为从内在本质或者本质属性的角度对现象作出最终的解释,才算得上最好的科学理论。但其实有很多终极问题是无法回答,比如我是谁?这个只能从哲学的角度去思考。
四、见证与个案对论证观点的无用性:
虽然个案与见证的论述对于论证观点是无用的,但是普通大众就是对个案研究所带来的结果深信不疑,比如一些多年前的香功大法,那时候我在上高中,书中的大师宣称他能够通过发功治病等等,还介绍了很多练功的大法,当时很多人都很相信这个东西。这是为什么呢?
一个是安慰剂效应,即还是有一部分人充当大师的免费宣传人,宣称大师治好了他的疾病,这个就是个案,那么这部分人为何会宣称大师治好了他的疾病呢?排除“拖”外,一个根本的原因是安慰剂效应,即无论治疗是否有效,人们都会报告某种疗法曾经对他们所有帮助。
一个是鲜活性问题:再也没有比发自内心的个人见证更鲜活、更引人注目的了,这都是一些已经发生的事或者是真实的事。信息的鲜活性影响人们决策。比如,你在购买一款婴儿奶粉的时候,不是去比较大量的有根据的研究数据,而是通过朋友、亲戚的介绍说这个好,我家一直吃这个牌子,这个牌子怎么怎么好等等,就这么简单,你就决定买这个牌子了。这就是鲜活性对于我们最明显的影响的例子。我们常常无法抵御他人见证的诱惑,尽管我们不认为自己会受其影响,但事实上,我们却被影响了。
有受安慰剂效应影响的宣传人,再加上我们自己受信息的鲜活性影响,也难怪我们会对很多事实而非的事情深信不疑了!!
由此可见了解一些科学的知识是多么必要啊!书中还有大量的示例说明所谓的星座分析、占星术等等的伪科学性,让我也是大开眼界。
五、什么是相关性?什么是因果性?相关和因果的关系是什么?
这章讲述了相关和因果,什么样的证据只是相关,而不是因果关系呢?这个地方,我自己的理解是,无论做什么事情,我们要深挖最根本的原因,记得之前在华为公司的时候,领导常常讲的一句话就是,你们要深挖根因!!当时不是很理解,我们不是已经把原因都列出来了吗?还上哪挖去?现在想来,可能我们的那些原因只是导致某个结果的相关性原因,而不是最终导致这个结果的根本原因。每个相关变量有可能是受很多方面影响的,最根本的那个原因才是我们需要解决的!!
难读,是相对于我这个知识小白而言的,对于,心理学教授这样级别的大咖,那就是科普读物,但是,作为小白,我还是想说,这本书对于概念的解释动用了大量的实例,一个个鲜活的案例让小白能够加深理解,对于想要真正了解点心理学知识的小白来说,这是一本极好的“科普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