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超效率手册》99个史上更全面的时间管理技巧[ 2/6]

【读书笔记】斯科特·杨 《超效率手册》

时间管理是一个受到广泛关注的话题。

《超效率手册》是斯科特·扬的思维习惯高效全能作品之一。这是一本薄薄的小手册,针对六个方面提出了99条提高效率的建议;可以作为一个整体来参考,也可以依靠自己的实际情况单独拿出几条来使用。

这本书的每一篇都很短小,类似于一本速查手册或者效率管理大纲,每一条建议的介绍都比较简单。读完每条建议后,感兴趣的话可以去参考一些其他的经典高效书籍,比如《番茄工作法》、《搞定》、《吃掉那只青蛙》等。很多原理是共通的,而具体的时间管理技巧有一定的差别。


第一部分里,作者讲的是如何克服拖延症。

拖延症可以说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各种战拖小组人满为患,各种战拖书籍汗牛充栋。几乎每一个人都会拖延,而几乎每一本时间管理、精力管理、效能提升的书里都会提到怎样尝试去克服它(而没有哪个作者敢于宣称自己绝不会拖延)。在这本书里,作者一共列出了14条对抗拖延症的建议,分为四个方面:1. 列出目标清单;2. 保持专注;3. 保持动力;4. 先行动起来

列出目标清单是作者给出的第一个建议。目标清单能够帮助我们从全局的角度考虑什么事该做,并且具体地指导我们一整天的行动。

很多时间管理教程为我们提供了不同种类的目标清单。其中《搞定》一书涉及的清单最多:按照它的说法,几乎每一个项目、每一个场景都可以列成清单。其它不同的目标清单都有自己的特色:有些清单关注最重要的三个目标,有些关注目标的拆分和时间的控制(比如番茄工作法)。这本书里,作者建议用一种非常简单的清单体系,称为周/日目标法。

周/日目标法包括两张列表和三条规则,分别是:

1. 每天开始的时候,从本周目标列表中转移任务到本日目标列表中,一条条完成。

2. 完成本日目标列表中的所有目标之后,愉快地结束工作。

3. 每周结束的时候,列下一周的本周工作列表。

规则1需要注意的是,放在日列表中的各项任务必须是具体的,有明确的结果和截止时间;避免笼统、模糊的大任务和没有明确结果的开环任务。例如,“做家务”既笼统又没有明确结果,需要拆分成拖地、擦桌面、洗脏衣篮里的衣服并且晾到阳台上、扔垃圾和整理房间;而整理房间又需要拆分为把床上的衣服叠好放回衣柜、扔掉书桌上的废纸、把书放回书架上等。再例如,复习功课可以拆分为复习一遍数学公式、默写一遍语文课文、做一套英语习题并改正错误,等等。

规则2需要注意的是,日目标必须严格遵守。意思是,列表上的任务是当天必须完成的任务。无论结束得过早还是过晚,当天不可以再做变动。一开始的时候,对自己工作效率的估算往往会有偏差。如果一天列的工作太多,导致很晚才能做完,可以在第二天适当地减少工作量,但不能遗留任务给明天。同样的,如果早早就完成工作了,明天需要适当增加,但不能给今天再增添新任务。每日目标列表是自己为今天做出的一个承诺,你需要维护足够的信任,而不能让它变成一张普遍的待办事项清单。不要把“应该做但是不做也行”的事情列在日目标上。我们见过很多人的清单,有些任务已经在上面躺了几个月甚至半年,完全被忘在脑后了。

这方面会有一个问题,就是临时任务应该怎样处理。作者在这方面并没有具体的描述,但是我们可以参考其它时间管理清单的做法(比如番茄钟和GTD)。如果临时有一项非常顺手(5分钟之内就能完成)或者非常紧急的任务,可以先做,但不要更改你的日目标清单。如果有不是特别紧急的任务,不妨放到周目标中,后续再做安排。

规则3告诉我们,周目标是站在一周的高度做更全面的统筹考虑。周目标比日目标要灵活得多。它需要更多考虑的是,本周的所有项目、任务和活动出于什么样的目标、需要达成什么样的目标。你更多地要做大的规划,并且把这些规划拆分成具体的任务。

这一方面,作者提出的建议有:1. 周/日目标;3. 分解任务;5. 日程校对;12. 拒绝应该。

作者给出的第二个建议,是保持专注。专注的好处不言而喻。有些人认为注意力是比时间更紧缺的资源;有些人将时间、精力、注意力并列为高效能的三要素。多任务切换和频繁分心对效率的影响远远大于我们的想象。很多时间管理手段都有针对专注力的举措。实际上,任务清单本身就是一个提高专注力的办法。它的策略是集中一个时间段来选择和安排需要做的任务,而在其后的时间里只要按照列表来走就可以了,而不需要频繁地分出精力来考虑下一步需要再做什么事。

在这里,作者针对专注力提出了5条建议(2.限定时间;4.短跑理论;6.加强自律;11.营造一个不会分心的工作场所;14.摒弃拖延恶习)。具体的建议是:你可以在一段固定的时间内,像短跑一样专注于一项工作,不到时间不许停止。具体方法可以参考番茄钟,也可以自行设定一个30-90分钟的时间盒子。为了尽可能地避免外界干扰,我们需要移除容易让我们分心的环境因素,并且戒绝让我们分心的不良习惯(看朋友圈、刷剧、打游戏、买买买等)。此外,如果觉得实在没办法再坚持下去了,试试多坚持10分钟,,长此以往有助于锻炼我们的专注力。

第三方面的建议是保持强劲的动力。我们都有这方面的经验,一个自己觉得没有意义、没有价值、没有目标的任务是很难进行下去的。我们会觉得无聊、无趣,觉得再做下去也没有用,然后就停止了。这告诉我们,我们做的每一个项目都应该有自己所认同的目标。当然另一方面也提醒我们,(做为成年人)没有明确目标的任务并不是我们的重要任务。

任务的优先级往往是基于目标的优先级的(本书没有特别说明,可以参考博恩·崔西《吃掉那只青蛙》)。长期的、重要的目标往往是符合你的价值体系、对生活有重大改变和价值的。比如,学会了一门重要的技能,或者一类重要的思维方法。另一类重要的目标是如果不完成会产生严重后果的,比如你可能觉得你现在做的工作很无聊,但不做就会失业,那么也属于重要任务。

目标可以时刻提醒你、为你增加动力。一些小措施也有助于我们保持动力,比如用一两句“咒语”来给自己打气,用便利贴、朋友圈宣言之类的东西来不断提醒自己等。

针对动力的3条建议分别为:7.使用咒语;8.根除潜在的绊脚石;9.动力催化剂。

最后一个方面叫先行动起来,针对的是迟迟不能开始的完美主义倾向。作者在想法方面和行动方面分别提出了建议(10.搅拌;13.预备 射击 瞄准)。在想法方面,如果追求高质量的思路,有时候会思维阻滞。这时候可以先降低标准,产生大量的、质量不那么高的思考成果。这些成果中绝大多数在事后是必然被放弃的,但是我们能够从中找出那么几个高质量的、符合或近乎符合我们需求的成果。在行动方面,不必一开始就做完美的规划。因为如果必须做好完整的计划、才开始行动,一方面前期用时过长、一方面容易造成拖延。并且,在没有真正进入实践的时候,我们很难把一切因素都考虑周全,实际情况中几乎一定会遇到问题。既然如此,我们不妨先开始做事,在过程中得到反馈,基于反馈再做计划的改进,最后再形成一个完整的规划。

列出目标清单、保持专注、保持动力、动起来,这4类14条针对拖延症的建议,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完全遵守,也可以依靠个人情况只使用其中的几条。


第二部分的题目叫做做事更有条理。

条理的反义词是混乱。有条理的生活和工作是井井有条的、每一样东西都放在它该放的地方,无论是物品还是信息。所以,条理性需要一个精心设计的组织系统,并且及时进行维护。这样做的好处是,我们不需要在脑子里记太多东西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你在工作的时候需要找一份文件来参考。如果你记得这个子类的纸质文件在书架上的文件夹里,你找到标明子类的文件夹,打开,很容易就能翻到。相反,如果你的所有文件没有很好地归类,就需要仔细思考它究竟在哪个抽屉里、或者书架的哪一层。当你的脑子里存满了这些东西时,就相当于你的内存被大大占用了。

作者用3条建议告诉我们条理性是什么(15.条理性是一种技能;16.少点混乱,少点压力;27.整齐vs有条理),然后用4条建议提出了对条理性的简单要求(18.给每样东西规定放置的地方;24.分支法;28.阅读笔记;29.数字条理性)。具体来说,我们应该有一个明确的归类系统。具体的类别和细分的子类别根据每个人的实际情况都不相同。实际操作中的要求是:每一样东西——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数据上的——都能对应着放进归类系统中的一个子类,且最好只能放进一个子类。每个子类中包含的东西不要太少也不要太多。在建立好归类系统中,每个类别都指定一个固定的存放位置。

这个归类系统并不是长期不变的,而是可以根据需求做细微的调整。太大的类别可以细分,太细太少的类别可以合并,常用的类别单独拿出来,之前没有的类别可以新建。一切调整最终的目的是让你用起来感觉顺手,不会因为分类太细而需要记很多类别和位置(笔在笔筒里,橡皮在抽屉第一层里,尺子在抽第二层),也不会因为分类太大而名存实亡(“工作用品都放在办公室里”这种分类有什么实际意义呢)。

任务处理系统是一个值得专门讨论的系统,它对条理性的要求非常高。我们可以不一定时时记得我们的笔记本放在哪里、雨伞放在哪里,临时去找也可以。但对于我们尚未完成的任务,一定是随时存在于我们大脑的内存里的。这就是所谓“服务生效应”。服务生会牢牢记住客人们点过的菜;但一桌客人结账走掉之后,他们立刻将客人的情况忘得一干二净。没有被完成或者处理过的任务,对我们的内耗是非常大的。为此,作者专门用9条建议讨论了怎样建立高条理性的任务列表(17.捕捉装置;19-22.简单的组织系统;23.写出你的目标;25.通信记录;26.做你承诺过的事)。

首先,你需要有一个捕捉装置,或者也可以叫收集箱、收纳盒等其它名字。所有新收入的任务,如果不是随手就能做完的(如果是就直接完成),都需要即时收集到里面。比如,你可以随身带一个小本子、或者手机的便签条、或者一些时间管理APP的相应模块。上级说“做一个PPT周五给我”,记下来;朋友说“下班之后我们去吃火锅吧”,记下来;家人说“明天别忘了交水费”,记下来;你答应别人说“我给你查一查这方面的资料,回头告诉你”,记下来。

捕捉装置的用处在于,当你将这些新收入的任务记下来之后,它们就不再停留在你的大脑中了。你不会随时想着PPT、火锅和水费,以至于在工作的时候分散精力。

下一步,捕捉装置中的内容需要及时整理到任务组织系统中。简单的任务组织系统可以分为项目、任务和活动。不同的书可能有不同的称呼,在这本书里,【任务】在“本日目标列表”中已经介绍过,指的是一个具体的、有目标有结果有截止日期的行为和事件。【活动】在这里指的是有明确时间安排的事件,也可以称为日程。【项目】是有共同目标的多个任务的集合。比如,“写毕业论文”这个项目可能包括查资料(还可以按哪方面的资料来细分)、安排结构大纲、写各个章节、修改语言等。对于每一个项目,需要明确地写出它的目标,一方面可以维持动力,另一方面可以防止跑偏。

在捕捉装置中的内容,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分别转移到任务组织系统的各个板块,包括项目列表、日程表、周/日计划等。任务一般放进对应的项目里。如果一个任务没有对应具体的项目,比如交水费、写年终总结、帮朋友查资料等等,可以统称为“总体的待办事项”。活动一般放进日程表中。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捕捉装置中不留过夜的消息,必须在检查的第一时间进行转移。否则,一条任务(尤其是不想处理的那种)可能会长长久久地留在捕捉装置中养老,始终进入不到实际的处理流程中。

进一步的处理则可以使用前面介绍的周/日计划列表,其中,每周计划中不必包含和日程表重复的内容,也就是活动。每日计划则是对照着周计划和日程表来制定的,其中既包括活动也包括任务。

这一部分内容也可以参考《搞定》一书的GTD系统。书中介绍了更精确、体系更完善的组织系统,并且详细介绍了每种措施的原理和优点。但如果对于有些人来说,GTD系统过于繁琐的话,本书的简单组织系统通常就足够使用了。


第三部分,叫做保持活力。

你可能很有目标充满动力,有一个非常好的组织系统。但是你很疲惫,你稍微做一点事就觉得很累。你还是没有办法高效率地工作,或者生活。

《别让无效努力毁了你》把时间、精力、注意力称为高效能的三要素。(差点让书名毁了你你知道吗?)前面的介绍主要关注时间和注意力:选择哪项任务列在周/日目标列表上,是通过优先级来去除占用时间却没有意义的任务;有条理的组织系统则解决注意力的问题。在这一部分,作者向我们提出了13条保持旺盛精力的建议。

日常生活的一些良好习惯有助于我们保持体能。例如,多吃粗粮少吃糖、少喝咖啡多喝水、保持一定的体力锻炼。在这里作者建议少油、少肉、多吃蔬菜和主食、吃低血糖值的全谷物食品。但是对比中国人和西方人的饮食体系,在这里我们已经做的不错了。如果想要在这方面调整的话,建议可以参考一下基于中国国情的读物(比如《掌控:开展不疲惫、不焦虑的人生》等)。

(这部分的建议包括30.晨礼 32.运动33.为体能进食39.喝水)

另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是,维持有规律的、周期化的、劳逸结合的工作作息。规律和周期化是因为一旦我们养成良好的习惯,这个习惯就能够自动进行,而不再需要我们花费精力去管理它。而劳逸结合则让我们保持充足的休息时间。这部分的建议包括:31.休一天假34.让你的时间头重脚轻35.按周期工作36.关闭开环37.多任务处理:第八宗罪38.15分钟法则42.工作/娱乐时间表 43.平衡创造力。

具体的措施是:在每周的工作中,安排一天的休息时间,不需要进行重要的工作。但是需要注意,为了保证习惯的养成,即使在休息日也不能停止列每日计划列表。你可以在日计划中只列出轻松的、休闲性的、不需要多大挑战的工作,甚至可以列举休闲事项;但绝不可以不做日计划。

在每日的计划中,具体任务的安排则需要精心对待:工作任务和休息交替安排、不同思维模式的任务交替安排;当做完日计划的所有工作之后,就休息。

在安排每日计划的时候,建议将最困难、最让人头疼的任务放在最前面。《吃掉那只青蛙》一书里对此有详细的论证。最直观的理由是,如果开始先做一些小事,到面对困难工作的时候,人们可能已经累了。好的情形下,工作仍然完成了,但花费了更多的时间,但是质量却更差一些。坏的情形下,工作会向后拖延。相反,如果先做困难任务,完成后即使觉得累了,剩余的精力仍然足以处理其它的小事情。

另一个安排任务的技巧是避免开环任务,也就是没有明确停止点的任务。没有停止点就意味着没有结束的标志。比如修改文章,是一项永远没有尽头的工作。你必须确定一项任务怎样算完成。对于修改文章这种确实不容易确定完成标准的任务,指定截止时间也是一种方法。

“劳逸结合”可能带来一个误解,叫“想休息的时候就休息”。但是这既不利于工作节律的规律化和周期化,又不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我可能每周都有七八天不想上班,但没有公司会允许我当真这样做。相反,运动员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们遵循着严格的时间表来进行运动和复原。周期性的劳逸结合要求我们像运动员一样,按照每日和每周计划列表来决定什么时候工作、什么时候休息。【放任自流不会让你更有效率,它只会让你变得懒惰】。如果在公众的时间段想要放弃,那么多进行15分钟吧。多坚持15分钟往往会帮助你度过这个艰难的时期,并且有助于提高你的自律能力。但15分钟后,你还是应该去休息一会儿。

最后,2条建议是关于精神饮食的。精神是保持体能的一个重要因素。多回顾你的目标能够极大程度上激励你,为你的动力反复充电;多接受新想法,能够让你的头脑保持敏锐、更快更好地找到解决方案。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笔记 |《超效率手册》99个史上更全面的时间管理技巧[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