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一样拨动心弦的东西让你走出困境

总有一样拨动心弦的东西让你走出困境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1. 在我的记忆深处,所有关于美好的瞬间和人生困境的释然,几乎都是书中的文字给予的。
    记得小时候,在老家上房的角落里,有个高大的木制立柜,一年四季静默在那里。早晨的阳光透过窗子的玻璃缓缓地照进来,把本来油光的柜子照得发亮。每当有客人或者父亲的同事要来的重要时刻,四姐总会领着哥哥和我,一遍又一遍把房子里的家具,特别是这个柜子边边沿沿擦遍,直到摸起来 纤尘不染。最后,再把土地打扫干净,用小手撩起盆子里的水,一点一点,均匀得撒遍地上各到四处,看起来干湿相宜,这才算完事。
    太阳的余光刚好洒满屋子,显得湿漉漉的土地无比清凉。这个时候,四姐才会停下来,打开收音机,梳着她水一样的长发,十分惬意地听小喇叭广播了,或者红红的雨花石。而我,还小,听着听着,总是心不在焉,心思不由自主地跑到了柜子的里面,绞尽脑汁猜想柜子里到底装得是什么东西。
    柜子从来都是锁着的。钥匙自然被一家掌柜的父亲拿着。这种想见而不得的好奇和着急持续了很久,直到有一天,在父亲打开柜子的刹那间,我才恍然大悟,如获至宝。原来,柜子有三层两面,一面放着好些双崭新的布鞋和鞋垫,另一面最上层的隔板里放着糖果、罐头等各种好吃的,中间的抽屉里放着很多书,下面的抽屉又是一道暗锁。父亲看见我目瞪口呆的样子,笑了,顺手给我很多好吃的。可我还想看看第二个抽屉里的书,还有第三个抽屉里神秘的东西。在我再三央求下,父亲把那些书拿给我看,并严肃叮嘱我,不许折叠,不许弄脏,不许拿出去,很多不许。好吧,只要书到我手,让我先过把眼瘾再说。
    柜子里的《西行漫记》还有各种画报,特别是《中南海》画报让我记忆深刻。伟人们笔挺的着装,还有非凡的气度,以及中南海那些古色古香的建筑,仿佛让我置身其间,流连忘返。那时,我开始不知天高地厚,想着有一天自己也要像他们一样,站在那辉煌的地方。当年不自量力的想法,无意中拉高了自己的理想,也拉远了理想和现实的距离。
    虽然 父亲的书不算多,但他对书的珍爱和敬仰,以及那些书带给我的神秘感,显而易见,完全影响了我对未来道路的选择。

2.自从有了看书的欲望,我便翻遍家里角角落落找书看。终于找到一本扉页已经脱落的散文集,其中一篇是郑振铎的《猫》。开篇是这样写的:

      我家养了好几次的猫,却总是失踪或死亡。三妹是最喜欢猫的,她常在课后回家时,逗着猫玩。有一次,从隔壁要了一只新生的猫来。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三妹常常的,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条绳子,在它面前来回地拖摇着,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我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二小时的光阴,那时太阳光暖暖地照着,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

     读到这里,我惊叹于郑振铎先生何以有和我一样的三妹呢?难道世界上真的有人可以把没有见过的人事写得如此逼真?抑或天下有相同的两个人?时至今日,我才晓得,他只不过是把孩子普遍爱猫的天性写了出来。那个时候,这些文字,正如他说,让人感到活着的无比欢乐。
     至于一些忧伤的体会,还是源自于郁达夫《古都的秋》。读到那句“北国的秋,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就再也不想往下读了。对于一个对万事万物充满无限好奇和快乐要求的孩子,一点都不喜欢悲凉的感觉。可是,目力所及的这些文字,连同秋悲之感,全部印入了我的脑海。从此以后,竟然不知不觉伤春悲秋起来,那是后来的事。散文书也看完了,能记住的仅仅三五篇。
     在发生无书可看的书荒里,我觉得心里少了些什么,幸亏爷爷和哥哥适时带回了“给养”,暂时解决了我对看书热望的困顿。
     《血溅津门》,虽然描写了战争的残酷场面,但其间曲折的爱情故事,还有鬼子专业化做鱼鳞的高超技法,大大刺激了我写作的兴趣,还有味蕾。于是乎,我人生第一篇小说在晨曦初起时开始像模像样的构思,到太阳落笔前,面前只有一沓废纸结束。虽然没有完成预想,但写作的梦想却深深地埋在了我的心底。至于试做鱼鳞,自然而然成功了。从此以后,爷爷带回订阅的《老人》杂志,林清玄那篇关于剥菱角的故事,以及我和祖母剥菱角时那种安详宁静温暖的氛围,成了我对生活基调的最初设想。不喜欢热闹,喜欢那种安静还有生活的温暖,概源于此。
     到了想象力充满的年龄,一本《聊斋志异》陪我度过了放学之后无聊而枯燥的岁月。那里面的奇幻想象,远远比日复一日上学放学、劈柴喂马这些单调的生活有意思得多。于是,一放学回家,我便直接跑进爷爷的卧室,躺在他软软的床上,抱着这本书看起来。书中所有故事,无不是充满着善恶报应的感情色彩,最后基本上以从此以后他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而结束。对善恶的清晰区分,对幸福生活的懵懂向往,是这本书给予我的初步认识。
     我们姊妹五个,只有一个哥哥。年龄差距较大。所以,从小,她们不苟言笑,不爱玩耍,以大自居的态度让我在内心深处总有一种距离感和陌生感。父亲常常忙于下乡,母亲忙于一大家人的生活,哪会事无巨细关心孩子们些小的变化。所以,很多时候,总有一种后来才知道的孤独感萦绕在我的心头。幸好,二姐很争气,考上了外省的大学。暑假回来,她整个人都充满着阳光的气息,人当然也时髦多了,还给我和哥哥布置了英语单词背诵的任务。更让我开心的是,给我和哥哥分完糖果后,她把买给哥哥的五角丛书拿了出来。有关于世界四十九大谜、孩子等离家出走妈妈回来的故事,有如何做美食,等等丰富的内容。这些书让我眼花缭乱,脑洞大开。那个时候,我真的很妒忌哥哥拥有看这些书的无上权力。还好,哥哥虽然在看书方面和父亲要求一样苛刻,但总算给我书读。这方面,我至今感激。这几本丛书,为我营造了一个精神世界的雏形,并随着后来哥哥借来很多书看而更加丰盈。

3.在一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唯有这些图书,让我内心变得逐渐丰富起来,直到进入大学。
那个时代的大学,不爱比吃穿,比谁看书多,谁学习勤奋,还有不可以晒出来渗透在骨子里的气质。所以,总感觉多读一本书,就会变得多一份做人的尊贵。几年大学生活,我用不多的生活费买了很多新书和二手书,在毕业的时候,把它们像宝贝一样带了回来。这些书,好多还躺在老家的书柜里。我并不打算把它们带到工作的地方。在每个想家想妈想故乡的日子里,我趁着要回老家的机会,一定会翻箱倒柜,根据彼时心情,带回来几本。他们是我最踏实的精神陪伴,也是我生活最丰富的供养。

     最近,听到一则“在人生的低谷,像胡歌一样去读书”的音频。我想,也许,在一个人成长的道路上,一本好书就像一座灯塔,无论你面对何种人生困境,只要用你的慧眼对它做出合适的选择,它都会为你照亮前行的方向,让你的生活少一些苦闷,多一些滋润,少一些计较,多一些宽容,并在时间的无涯里,开出意想不到的花蕾。

你可能感兴趣的:(总有一样拨动心弦的东西让你走出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