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读了《认知天性》、《自控力》、《如何阅读一本书》、《超级快速阅读》、《暗时间》这些书。在考研期间,发现需要在短时间内学习大量的知识(因为我是跨专业),需要记忆的东西非常多。对于我这种本科数学专业的万年理科生,英语,专业课(经济学),政治这些需要记忆的科目就像五指山一样压得我喘不过气来。
想起高中的班主任是语文老师,他喜欢在周六布置文言文背诵的任务,然后在下周一默写。默写不达标的同学自然就要被批评,接受批评的人站成一排,往往就我一个女生,俗话说:“不患寡,患不均。”我感到非常尴尬,自己明明认真地背了,然而默写效果很差,怀疑自己短期记忆力不行。由此我渴望找到科学的学习方法。
看了一些书籍再结合自身的实践(一战跨考双一流学硕,初试第三名。)总结了以下四个要点。
1 应该以什么心态投入学习
首先是如何看待失败
首先是错误认识:成绩被视作能力的一种象征,许多人把错误看作失败,想尽一切办法避免出错。教育者可能也强化了人们对失败的厌恶感,因为他们认为,要是允许犯错,学生就会学到错误的东西。
其实失败是努力的标志。就好比谈恋爱,如何才能避免分手呢?不谈恋爱就不会有分手。
事实上,犯错误和改正错误,其实是在搭建通往高层次学习的桥梁。也不要在意自己在别人眼里看起来是否聪明。因为自尊心受到打击算不上实质性的损失。要做到这一点,其实是在和我们的天性对抗,人类天生爱面子,想显得自己聪明。因为过去人类是群居动物,并且脱离群体的话,极其不易存活,所以维持自己在群体中的形象尤为重要,这种天性是有利于生存的。可是我们如今不是活在石器时代,而是信息时代。在如今的时代,正视自己的错误并改正,才可以取得进步,才有利于发展。
学习的态度是主动的
我经常自发地在心里面把自己高中阶段和考研时期的学习状态作对比,我觉得其中最大的差距在于主动与否。高中阶段,虽然自己也想考好的大学,可还是很大程度上感觉自己是被逼迫的,每天的作息都是被安排的,自己几乎没有选择权,所以很大程度上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考研完全是自己的选择,复习时间如何安排也是自己决定。当自己主动地去学习的时候,大脑才会开动起来,同时内心有一种自发的驱动力,驱使自己去克服学习的困难,达到心中的目标。
2 大脑是如何学习的
如何进入学习状态
① 大脑总是避免思考,而学习是要对抗这个趋势。如果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压力过大,或是感觉到竞争的威胁,我们的脑干就会本能地活跃起来。我们的大脑一旦切换到这种应激状态,血液就会从大脑的其他分区流出,逐渐聚集,最终集中在脑干部分。这时,这个毫无学习功能的脑部分区就会成为主导,我们会感到自己无法思考,也学不进去新东西——轻则学习效率下降,重则根本无法进入工作或学习状态。所以我们有时候会感到静不下心来学习,可能是因为学习的是难度比较大的新东西。
② 学习的规律是:要想记住一条信息,必须将其与既有的知识网络结合在一起。否则,再多的信息也只能在我们的脑海里毫无章法地飘来飘去,用在学习上的时间也就白白浪费了。
由于已有的丝实在少得可怜,那么就算我们阅读了大量新知识,也很难找到落脚点,将其固定于既有的知识网络上。这解释了为什么我们每涉足一个新的领域,都会感觉尤其困难、力不从心。
③ 万事开头难。我们知道了这个规律之后,可以让自己由浅入深地学习。如果觉得学不下去了,就硬着头皮坚持学,然后就类似于麻木了,适应了,那种望而却步的感觉会逐渐自动退去。惊人的简单,但事实就是如此,硬着头皮,过了那个情绪上最艰难的时候,也就适应了。学习新知识的时候,不是说新知识有多难,难的是克服自己的畏难情绪。
你是分析型、创新型还是实践型
心理学家斯滕伯格的模型指出人有3种智力:分析型、创新型与实践型智力。且此理论有实证研究的支持。
分析型智力是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典型的例子就是解答测验中的问题;
创新型智力是我们综合并应用现有的知识与技能,应对那些新的特殊情况的能力;
实践型智力是我们适应日常生活的能力——明白在具体环境下需要做什么并行动,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街头智慧”。
不同的文化与学习场景需要不同的智力类型。不同的人擅长的也不同,比如有人喜欢看说明书,有人喜欢动手试错。有些阅读障碍症患者似乎拥有,或者说开发出了超出常人的创新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从而成为商业精英。他们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或许是因为他们的神经网络与常人不同,也可能是因为他们为了弥补自己这方面的不足,不得不去寻找解决办法。
培养反思自己经历的习惯:反思做对了什么、做错了什么,以及下次该如何改进,或者巩固自己的专长。不管是哪种类型,通过反思发现自己长处并强化它,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就可以取得好效果。
你的记忆可靠吗
研究表明,人们会基于主观经验做出判断,这一点几乎是无法避免的。对于过去发生的事件,和主观记忆相比,人们对客观记载的信任程度只少不多。更令人吃惊的是,我们根本意识不到。
记忆是重构出来的。我们没法记住一件事情的方方面面,所以我们只记住其中对自己的情感影响最大的元素,剩余的空白部分则由自己用细节来填补。虽然这些细节与我们的叙事内容一致,但有可能是错误的。
我们要知道记忆的这一特点,之后才能想办法来避免记忆错觉。
3 学习的规律
什么样的计划才有效率
计划不是目的,计划只是帮助我们达到目的的工具。一天根据学习计划走,另一天随着感觉走,两者之间的反差绝对很大。我们根据目标制定计划,在设定这一系列目标的时候,一定要把自己的想法一字一句地记录下来,否则,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俗话说得好:眼不见,心不念。如果我们不把自己的目标摆在眼前,内心的惰性就会逐渐占据上风,找出各种各样的借口推脱或拖延。但是只要你想象着实现目标的场景,大脑就自然会朝着那个方向思考,这是一种自我心理暗示。不管是长期目标还是短期目标,想象得越具体,内心的动力就越大,缘脑也会得到不断的指引,越来越明确你的目标。
SMART原则。这5个字母分别代表以下5个德语单词:① Spezifisch(具体)、 ② Messbar(可衡量)、 ③ Anspornend(积极)、 ④ Realistisch(现实)、⑤ Terminierbar(有时间限制)。
只要额外花上一点儿时间来制订计划,学习效率就能得到极大的提高,最终不仅能够节省时间,还能更好地完成任务。如果可以,利用前一天晚上睡觉前的时间来制订明天的计划,并将自己今天的行为与今日计划做个对比,看看完成程度如何,有哪些不合理的地方需要修改,有哪些任务过于轻松需要加大强度。
计划还有个作用,就是感动自己哈哈哈,我之前不小心翻到自己跑半程马拉松的计划,居然有些热泪盈眶,同时因为自己做到了,内心油然而生一种自信与勇气,相信自己在其他事物上面也可以做好。对学习的信心,也是这样一点一滴培养起来的。所以开始按照SMART原则制定计划吧!
练习就是不断重复吗
练习是必须的,因为很多时候我们脑子会了,但是我们的身体不会。就像骑自行车,看起来很简单,不经过练习,只看别人如何骑的话,怎么也还是不会。
频繁集中练习可以快速收效,这一点往往表现得很明显,但随后而至的快速遗忘却不被人们注意。频繁集中练习只会产生短期记忆,不过对于考研政治,可以采用这种方式。
有间隔的练习,比如间隔一天,一周之后再练习。
穿插安排其他的学习内容,比如学高数之后学英语,而不是一直只学高数。
加上多样化的练习,比如想要提高投篮命中率,在距离篮筐的不同距离练习比只练习三分球效果好。
为什么间隔练习比集中练习更为有效呢?大概是因为向长期记忆中存放新知识需要有一个巩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记忆痕迹(大脑中有关新知识的心理表征)得到加深,被赋予含义,并和已知联系起来——这个过程需要数小时,甚至数天。快速频繁的练习会产生短期记忆,持久记忆则需要花时间进行心理演练以及其他巩固过程,因此有间隔的练习更为有效。出现了一些遗忘后,再检索(回忆)所学的东西,就需要花费更多的力气,这会重新触发巩固过程,进一步强化记忆。
上述方法会让你把学到的东西掌握得更牢固,记忆得更长久,而且更为实用。但这些好处是有代价的:当练习有间隔、与其他内容有穿插且多样化的时候,你花费的努力也就越多。你会觉得花了更多精力,但收效却不划算。这种练习会让你感到学习收效来得更慢了,但是如此才能形成牢固的长期记忆。
关于记忆的方法:
①充分调动自己的所有感官和想象力,我相信几天甚至几周以后你也一定可以毫不费力地回忆起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
②总结关键词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存储信息,因为我们对一本书或是一场讲座的记忆,恰恰取决于我们对关键词的把握。
③“联想”这个概念相信大家已经不再陌生了。要想达到过目不忘的效果,我们就得在输入信息时从整体着手,让新的信息系统地融入我们既有的知识网络,让这些刚织好的“丝”稳稳地连接在现有的“蜘蛛网”上。
④自己编故事去记忆,好处就是,每个人都能根据自己的思维方式找出最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
⑤已经有一系列研究证明,人对于性方面的信息几乎有着不可估量的记忆力。这个方法我还没有实践过。有实践过的朋友可以分享一下效果。
轻松地学习是无效的
① 轻松的学习往往只能获得肤浅的知识,而且很快就会忘记。耗费心血的学习才是深层次的,效果也更持久。不花力气的学习就像在沙子上写字,今天写上,明天字就消失了。我们很容易相信,学东西时越轻松,学习效果就越好,但研究证明,事实恰恰相反。当头脑感到苦恼时(比如想不起已学内容),才会将所学的东西记得更牢靠。在检索所学时付出的努力越大(只要真正做到了这一点)检索就会越好地强化你的所学。
② 努力检索有助于人们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产生更持久的记忆。检索可以是测试,或者自己拿一张白纸写下自己昨天学习的内容,这个过程中,我们可能会发现很多东西想不起来或者不会,想不起的时候会感到有些苦恼,但是我们仍要努力地回忆,逼迫大脑通过各种途径检索,之后再去对照已学内容,再去学习掌握得不好的地方,效果会惊人地好!
在第一次测验后,推迟的后续检索练习要比立即练习更能强化记忆,因为延迟后再检索需要花更大力气。因为时间间隔久了,我们会遗忘,再次测验时,又会使大脑感到痛苦。反复检索不仅能让记忆更持久,还能让知识在更多变的环境中更容易被检索,而且可以解决更多的问题。
虽然填鸭式学习(频繁的集中练习)能让我们在马上进行的考试中获得更高的分数,但这种学习方式带来的成果会很快消退,因为和检索练习相比,反复阅读会遗忘更多东西。检索练习的好处是长期的。只需在一堂课上加入一次测验(检索练习),就能极大地改善学生期末考试的分数。而且,课堂测验进行得越频繁,收效就越大。我高中的物理老师应该深谙其道,因为他每周都会安排一场班级小测试,而我在小测试中往往做得不好,但最后全校甚至全市统考的时候,取得的成绩会比小测验好很多。
③强调重复阅读但不自测的学生,会过高地估计自己的知识水平,大脑有一种我会了的错觉,但是身体很诚实。相比来看,进行过小测验的学生有双重优势:他们不仅能更准确地判断自己的已知和未知,还能从检索练习中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检索的时候,会遇到想不起或者不会的内容,会引起人们感到痛苦,这个过程会强化记忆,所以检索又反过来帮助我们学得更好。
到这里,道理都懂了,那么执行力如何保证呢?
4 如何自律
意志力的特点
①意志力是一种抑制冲动的能力,它使我们成为了真正的人。比如我们要控制自己少玩手机,这需要意志力。自控是所有大脑活动中耗能最高的一项。为了保存能量,大脑不愿意给你充足的能量去抵抗诱惑、集中注意力、控制情绪。毕竟我们的大脑还是把生存摆在第一位的。
②自控力就像肌肉一样有极限。自控力用得太多会疲惫,比如给自己制定早起高强度学习的计划,同时还有节食计划,就很难。但坚持训练能增强自控力。
③意志力还会上下波动,比如早上的时候有很强的自控力,晚上就容易放弃。开学初期天天去认真上课,到后期就经常不认真听课甚至翘课。
④人类的天性就是关注眼前利益,这有利于在过去物资极度匮乏的环境中生存下来。但是许多时候眼前利益和长期利益是冲突的。比如蛋糕这种高油高糖的食物,短期内可以使我们大脑分泌多巴胺,使我们感到快乐,但是长期如此,可能会出现三高,糖尿病等危害身体健康的问题。比如现在玩手机一时爽,考试火葬场。为了不被20万年前的自己绑架,就需要一些方法使我们不屈服于眼前的诱惑。
具体措施
第一步:写下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当自己面对诱惑而纠结的时候,就想一想自己最想要的什么。将来的自己会为自己现在做什么而充满感激,会为自己现在做什么而悔恨。
第二步:让自己按照计划行动,不要给自己太多选择,我们做选择的过程也很耗费意志力,所以提前一天写好计划的好处就体现出来了。
第三步:不要压抑自己的想法、情绪和欲望。因为试图压抑自己的想法、情绪和欲望,只会产生相反的效果,让你更容易去想、去感受、去做你原本最想逃避的事。忠于你的感受,但别相信你所有的想法,因为很多时候大脑产生的想法不一定是自己真实想要的,比如奇奇怪怪的梦。当你产生不快的想法时,将注意力转移到身体上,然后专注于呼吸,想象这些想法像浮云一样逐渐淡去。
直面自身欲望,但不要付诸行动。当欲望来袭时,注意到它,但不要马上试着转移注意力或与之争论。提醒自己“白熊”现象(越是想让自己不去想,却越是想起那件事)和“反弹”效应(比如有人靠节食减肥,过度压抑自己的食欲,反而导致暴饮暴食),记住你真正重要的目标。
对自己宽容点
毕竟我们只是人类而已,不是神也不是AI,我们从石器时代到信息时代的时间很短,短到我们的硬件条件无法进化得能够完全适应当今的社会。我们会时常做不到计划所列的那么好,比如我考研期间计划自己中午睡觉半个小时,可是时不时就睡了两个小时,第一反应是想掐死自己,最后还是选择原谅自己!
集中注意力时间越长,我们对睡眠的需求就越多。注意力对学习能力至关重要的,一个人在用来学习的时间越多,就越依赖睡眠来调节大脑的突触变化。
导致更多堕落的行为并不是第一次的放弃,而是第一次放弃后产生的羞耻感、罪恶感、失控感和绝望感。所以对自己宽容一点,一次没有做好,下次努力做好呀,不要过于自责。
③ 我们都倾向于相信自我怀疑和自我批评,但这并不会让我们离目标更近。实际上,我们可以尝试从良师益友的角度来看待问题。他们都信任你、想要你变得更好、愿意在你失意的时候鼓励你,你也可以这么做。
④ 当我们遭遇挫折时(这种情况是难以避免的),我们需要原谅曾经的失败,不要把它们作为屈服或放弃的借口。想要增强自控力,自我同情比自我打击有效得多。
不想学习的时候,可能是因为累了,可能是因为焦虑,可能因为压力。适当的压力是有助于学习的,但是觉得学习压力过大时,我们不管是消极地坐在书桌旁边,还是满怀斗志地盯着课本、试图努力思考,效果都几乎为零。要想解决问题,不如暂时离开书桌,到楼下跑一圈,说不定还能摆脱这个恶性循环。等自己冷静下来了,脑子清醒了,再继续学习。
自控力最强的人不是从与自我的较量中获得自控,而是学会了如何接受相互冲突的自我,并将这些自我融为一体。
最后:
如今没有容易的行业,简单的工作很快就会被AI取代。因为各行各业都不容易,大家都同时处在围城内外,互相羡慕,可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是幸福。希望我们都能在试错中找到自己擅长的事,若从中可以获得成就感,就会自然而然地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