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孩子做好入园准备了吗?∣在一切育儿实践开始之前我们需要了解的

我们为孩子做好入园准备了吗?∣在一切育儿实践开始之前我们需要了解的_第1张图片
图片说明:用万圣节的南瓜教序数。

在幼儿园每天对孩子的观察中,我主要关注的是他们社交情感方面的发展。认知能力固然重要,语言能力也很值得关注,而社交情感能力可以说定下了人格的发展基调,也是所有其他能力能健康发展的基础。

孩子们在入园之前的社交情感能力就已经经由与父母的互动打下了最初的基础,这个互动可以早到三个月大的婴儿。孩子天生的气质,以及养育者与孩子的互动方式,使得在孩子们三岁入园的时候,就已经在社交情感方面的能力出现了不小的差别。

我经常看着身边的这些孩子们,心里感叹,老师同样的引导和管教方式,有些孩子社交情感能力发展一路畅通,认知能力的发展也相应地毫无障碍,而有些孩子就在社交行为尝试、掌握社交规则和自控力方面困难重重,自我价值感也随之受到很大的影响。

所以其实让孩子在入园之前先打好社交情感能力方面的基础,才是我们每个家长首要的任务。早早认识多少字会数多少数就不说了,真的没那么重要,状态好的孩子学起来都飞快;而智力开发思维启蒙虽然在认知能力方面会很有帮助,社交情感能力发展一旦跟不上,一定会成为拖累全局的短板,养育者势必需要投入至少是同样程度的关注。

我们可以再直观的想一想,一个在幼儿园学校里情绪稳定乐观的孩子,和一个自信心不足交友困难消极情绪占大多数的孩子,哪一个会更有可能有好的学习状态呢?

上一篇文章《“你在园里的好朋友是谁啊?”这其实是个重要的问题》主要讲述了社交情感能力的高低在孩子行为方面的体现,这一篇就要更深一层,看看造成这些孩子们年龄相仿却社交情感能力各不同的背后原因是什么?在孩子们最初与他人的互动出现的那一刻,作为家长的我们,又能在支持这些能力的发展方面做些什么?(这篇只谈基础,老师的引导会另开篇写)

我们为孩子做好入园准备了吗?∣在一切育儿实践开始之前我们需要了解的_第2张图片

不了解发展理论无从谈发展~首先来看一个奠基式的发展理论,这套理论的创始人叫做埃里克·埃里克森。

埃里克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

关于发展理论有很多,其中埃里克埃里克森的发展理论经常被用来指导养育者的养育方式,原因是因为他将论述的重点放在个体的社会经验上,因此他的发展理论被称作社会心理发展理论(Psycho-Social Development)

我在初学埃里克埃里克森的发展理论的时候,颇有些惊为天人的感觉。学了那么多关于安全感的重要性,给孩子爱与自由,对孩子鼓励与支持,听上去都挺美好,但总感觉目的性不是那么的明显,做起来也不是很清楚到底具体对孩子的哪些方面产生了影响。这些新式的养育方式,到了埃里克埃里克森这里,居然就全被统一整合了!

社会心理发展理论的整个框架是——把人一生心理的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指出每一阶段的特殊社会心理任务;并认为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特殊矛盾,矛盾的顺利解决是人格健康发展的前提。

关键注意“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特殊矛”,这个提法非常有意思,这个矛盾解决了,人格就又拥有了一项重要的基础性的品质,万一没有解决,社交情感发展的问题的根本原因就出现了~

阶段一:婴儿,从出生到18个月,信任(Trust)vs.不信任(Mistrust)

这个阶段培养的就是“著名的安全感”! 零到一岁半的孩子,最重要的关系是与他主要的养育者。当养育者持续地提供关注、回应、爱和照料,一个孩子就会发展出有希望的、乐观的安全感。如果婴儿没有被提供这样的环境,他就有可能发展出不安全不信任的态度。

阶段二:童年早期,18个月到三年,独立自主(Autonomy)vs.羞耻感(Shame)

我们现在已经都开始熟悉的“Terrible Two”和“Horrible Three”都出现在这个阶段,孩子为什么那么“可怕”?因为他们正在经历人生第二阶段的挑战——能不能发展出独立自主的品质

在这个阶段中,一个孩子最重要的关系是与父母角色的关系。被鼓励,被引导以及在表现出努力独立的时候得到赞扬的孩子,会成为自信并对自我非常放心的孩子。然而,这种寻求独立的努力却并不是总是体现为积极的行为。发脾气、过多的说“不”、固执都是消极的行为体现。如果尝试独立的努力被消极对待,比如被批评,那么孩子可能会发展出羞耻的感受并且怀疑他的努力和动机。这种感受将导致低自我价值感(Self-Esteem)。

——CDA,Children Development Associate

看到了吧,能否给予孩子界限之内的自由,以及在孩子努力表现独立时给予鼓励,特别是对一些看似消极实则是孩子在进行“独立实验”的行为,对于孩子来说,是能否不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耻和怀疑的分界岭,是能否形成独立自信品质的最重要地基的分界岭

阶段三:玩乐年纪,3到5岁,主动性(Initiative)vs.内疚感(Guilt)

这个阶段的孩子如果上一个阶段发展得好,他们会将自己与外界分离开来,不让外界的意志入侵自己的想法,这是独立自主的重要表现。在这个基础上,孩子们站牢脚跟,开始向外界探索,主动性开始萌芽。他们会开始发明游戏,会开始有很多模仿成人的行为也会问很多的问题。如果这些努力得到支持和鼓励,主动性的感受就会开始成长。

而如果一个孩子采取主动的尝试没有得到积极的支持,他们会觉得自己的游戏是不好的,问的问题是不该问的,致使孩子产生内疚感和失败感,也很容易放弃尝试。

我们为孩子做好入园准备了吗?∣在一切育儿实践开始之前我们需要了解的_第3张图片

如果一个孩子的安全感没有建立好,他多半会放弃探索独立和发挥主动性的机会;而如果孩子不被允许发挥自己的独立意志,他/她下一阶段的主动性发展也会受到影响。每个阶段未积极解决的挑战,都有可能会消极影响下一个阶段的品质发展,导致越来越低的自我价值感。孩子的社交情感能力要么就是一直向外扩延,要么就是一路内陷,如果环境和养育方式都没有发生改变的话。

社交情感能力基础薄弱的孩子,无法正常地向外扩展,而只能由于惧怕、羞愧或者内疚感而无意识地内缩,像我之前文章中描述的社交情感有困难的小朋友体现出来的行为特征。如果没有得到积极的干预,层层叠加的发展阶段将出现的问题会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复杂,也越难发现解决的根源。

前几个发展阶段没有发展成功的基础性心理品质,有时会被我们当做阶段性问题,认为孩子“长大了就好了”。这时需要养育者有清晰的认识。例如三岁初入园的孩子,超过一个月仍然天天哭着入园,需要考虑安全感的问题;四岁的孩子,还无法掌握物权概念,或者不会保护自己的权益,则需要观察期独立性的发展,是否有延迟。幼儿园老师多半会为家长提供观察信息,家长了解了这方面知识之后也可以自己做一些观察判断,作为与老师交流的基础。

综上,如果说养育者能持续地给予孩子爱与自由,鼓励与支持,孩子就能形成安全信任、独立自主、积极主动等最初的品质基础,圆满完成他们人生前三个阶段的挑战。从而为他们离开家庭进入集体,开始社交情感的进一步发展打下极其重要的地基。

这样的孩子,三岁入园过程会相对顺利,容易与老师建立信任的关系,接受社交规则,接受管教和指导,会对同龄人产生兴趣,愿意相互接近;四五岁的时候就能很容易与他人合作游戏,产生更深厚的友谊,在与各种积极关系的互动下,自控能力也会不断提升,还会因为与他人的联结慢慢发展出可贵的共情能力;等到六岁要上学的时候,这样的孩子基本上社交情感方面就已经完全具备产生积极入学体验,在学校可以将大部分精力都用来接收新知识的能力了!

这育儿听上去还真的挺容易的是不是?能让孩子在入园前社交情感能力就能达到上述状态的养育者,也就算育儿的初始阶段功德圆满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们为孩子做好入园准备了吗?∣在一切育儿实践开始之前我们需要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