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如何阅读古文

看着题目很大,其实本文不过是我阅读古文时的一点小想法罢了。我并非中文系的学生,本文也不涉及音韵训诂之类,要我讲我也讲不出。

文古一词释义多种,这里不妨简单地把与白话文相对的文言文当作古文。古文当然是属于汉语体系的,不过与现代汉语相较,文法词义都不尽相同。就我阅读经验来看,阅读古文的主要障碍便是字、词、典三方面。

字不识是最大的障碍,诚然汉字有表意属性,“骓骀骃骐骖”这写词即使我们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也可以猜出与马有关。不过很多文章,特别是年代久远的,由于生词太多会造成极大的阅读困难,也会打击我们的信息。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可以活用一下外语学习中的“i+1”原则,“i”指的是你的当前水平,“1”指的是略高的难度。原理不难理解,要点就在于度的把握。太容易的帮助太少,太难的书读得不畅快。我个人把通读一页文章后能大致理解,精读所借助的注释字典不超过10个作为“+1”的难度。当然这原则只是借鉴,“i+1”的目的是掌握外语,我们的目的是阅读本身。一本虽然简单,但读来有味的书当然没必要放,《离骚》之类的注释比原文长的多,你要感兴趣自然不会被吓倒。

二是词的问题。(需要说明的是“字、词、典”这种分发并不严谨,只是为了说明便利)如《诗经》云“东有启明,西有长庚",字都认识但这启明长庚是什么意思呢?实际上它们指的都是金星。黎明时的金星在东面,称启明。黄昏时在西方,称长庚。这种文史知识启功先生称为“猪跑学”,自是取自“没吃过猪肉,总见过猪跑”这俗语。李瑞山曾在所编的《语文高级素养》中这样解释:

“猪跑学”这一说法,虽则半是调侃,却还准确道出了对研习者的基本要求,给画出了一条底线……其底线就是,可以写不好,可以不会写(即没吃过猪肉),但不能、不应没见过,没读过,或见而不过心,视若无睹(即没见过猪跑)。

类似的文史常识在古文中很常见,也很重要。我建议有兴趣的可以买本王力编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看看。

三指的是典故的问题。诗文中运用典故可以压缩篇幅,可以使行文含蓄,用的好是李商隐,用的不好就成了西昆体。有的书典故甚多,也不必焦急,《曾国藩家书》道:“凡读书有难解者,不必速求甚解.有不能记者,不必苦求强记,只须从容涵咏. 今日看几篇,明日看几篇,久自有益。”有了一定的阅读量,典故就成了读者与作者的意会而不是障碍了。

多数人都不是做古文研究的,梁启超、胡适等所列国学入门的书单也不必尽读。我需要这方面的知识不是为了学习古文,不过是想读的书碰巧是文言罢了。比起四书五经,我觉得中华书局的中华经典随笔,上海古籍的明清小品丛刊更加有趣,平易近人些,刚开始读古文的话不妨从这些系列看起。如果觉得这些书比较淡,也可以从小说看起。相信我,读完《金鳞》的和读完《金瓶》的不是同一类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七)如何阅读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