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最近看的一本书,因为自己也确诊了抑郁症,当自己亲身经历的时候,就想去知道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这可能就是我的一个习惯,亲身经历的事情,总想去搞懂,总想去了解探知。
作者张进是财新杂志的编辑、记者,曾罹患抑郁症,经过半年多的治疗,才逃出抑郁症的折磨。
作者的这本书描述的经历,跟我现在内心的感受,很多都是一样的,憋在心里的那种抑郁的感觉,好像在这里找到了宣泄的闸门。
很多抑郁症患者都会把自己封闭起来,封闭是他对抗外部世界的本能防御方式。封闭可以缓解患者的伤痛,但却会构成新的心理障碍。
自杀是另一种防御方式,或许可以称之为终极防御。这种防御最快捷、最有效,也最彻底,只不过它带来的是毁灭。
就算是现在已经服药一个多月,但是依旧时不时地还会有死亡的想法,走在路上会想着突然又车过来撞飞自己,电梯里会想着电梯突然失灵坠落……凡此种种,每天都会在脑海里浮现。每走到一个场景里,就会幻想这个场景里面的死亡方式。
专属于抑郁症的一个特点,是快感阻断。当发展到重度阶段,属于人类的所有快乐、各种欲望,统统消失了。患者每天情绪极度低落,觉得做任何事情都毫无意义。对于他,人生不再是新鲜和快乐的旅程,而变成痛苦的炼狱。
抑郁症的一个基本的表现,就是患者不再能体验情感和生活的美丽。世界上的一切,喜怒哀乐、爱恨情仇,都与他无关。亲人朋友近在咫尺,他却远在天涯。他不但丧失了快乐、希望,最后还丧失了爱的能力、审美的能力。这个时候,人就成了一具躯壳,成了行尸走肉。
与快感缺失相关的另一个特征是绝望。这是抑郁症患者的又一共性。自我评价无限降低、自责、自罪,患者普遍觉得未来一片灰暗,看不到任何希望。痛苦和巨大的无价值感,足以吞噬他的一切。
最近被一个女孩子拒绝了,以前还有一点感觉,但是现在感觉自己没有爱了,不知道为什么,总感觉自己没有了喜怒哀乐,除了低落。真的好像一具行尸走肉,可是身边人却不易理解,所以我还没开始谈就失恋了。
如何干预抑郁症患者自杀:
首先要积极求治。
干预抑郁症患者自杀,最关键的是判断患者何时最有可能自杀。
轻度抑郁症患者心境低落,兴趣和愉快感丧失,容易疲劳,多思多虑,自卑消极,无缘无故出现多种躯体不适。
到了中度阶段,还会追加脑功能阻滞和精神运动性阻滞,患者感到自己大脑思维功能、行动功能和社会功能下降,不敢见人,人际交往发生障碍。
到了重度阶段,患者情绪极为抑郁,无法感知喜怒哀乐,思维动作严重迟缓;语速慢,语音低,语量少,应答迟钝,严重者可呈木僵状态。一天之内,经常不言不语,不动不吃。
抑郁症药物治疗的特点是,先改善患者的动力,后改善患者的情绪。
在自杀高发期,患者需要看护,最好寸步不离。
陪伴,而不是说教。
很多人认为,抑郁症是心理问题,要给患者“打开心结”。殊不知抑郁症本质上更是器质性问题,在中度和重度抑郁阶段,劝他“想开点”“不要死”没用。
要以陪伴为主,不要讲大道理,须知世界上最不缺的就是道理;要让患者知道,他需要时,有人在;不需要时,就可以安静待着。别打扰他,不要喋喋不休,瞎出主意。
我只是在丧失爱的能力,爱的欲望生活的欲望,好像都没有了。
和很多人一样,我也曾不假思索地认为,抑郁症是患者意志不够坚强所致。现在才知道,未曾患病的人,也许永远也不能体会患者内心的挫败、孤独和苍凉。
由于大脑发生功能性病变或器质性病变,他遭遇意志无法控制的精神障碍和痛苦。局外人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居高临下甚至带有一丝优越感地同情、开导或者指责他们,是不科学、也是不公平的。
相对来说,简单、敏感、自尊、固执、要强、好胜、求全,习惯于克己、内疚、自责、自省、自罪的人,容易得抑郁症。
任何一种抗抑郁症起效,至少需要4到6周的时间,有的甚至需要6到8周。这就是“足量足疗程”的由来。
所谓科学的态度,就是对未知常怀敬畏之心。
慢性抑郁会怎么样?病人会持续处于一种社会适应不良状态,人际交往功能下降,社会功能受损非常严重。他的智力可能不会下降,但是认知功能下降明显,丧失大部分工作能力,天天在家待着,什么都不能干。这也可以称为精神残疾。这样的人如果不是一个两个,国家财政的负担就大了。
情绪具有非常广泛的传出作用,它对内脏运动和躯体运动都有显著的影响。更进一步说,情绪对人的认知活动和行为决策都具有明显的作用。它改变着行为本身,成为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一环。情绪活动是高级动物更为普遍和基本的环境适应方式。
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
第一,一定要挤出时间来锻炼身体。
第二,密切观测睡眠,努力保证足够睡眠。
第三,科学管理日常事务。
第四,学会释放压力、调节情绪。
第五,学会取舍,学会放下。
第六,寻找精神寄托。
总结一下培养好情绪的方法:适度锻炼,足够睡眠,科学管理,自我放松,学会放下,寻找寄托。
人的烦恼并非来源于实际问题,而是来源于看待问题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