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教育在路上(二)

第二个收获是,打通历史,融合古今。

薛主任说,曲阜是一座神奇的小城,到处可见马拉车,空气中洋溢着马粪的味道,虽不好闻,却很亲切、自然。街道中间看到的树都是好几百年的古柏树,每一棵树都是国家一级保护文物,看着它的沧桑,便知它经历了多少风雨的摇曳和历史的变迁。这里的路名、商业标牌、建筑似乎都因为孔子这位伟大的先师而凝结了时间的流逝,停留在了那个礼、乐、射、御、书、数的时代。

来到孔子故里,我们仿佛穿越时空,徜徉在几千年前的土地上,与古人对话,将古今思想融合在自己的血液中。孩子们听着一个又一个故事,那些故事中的人像是离我们很近,像是与我们同行。

1. 君子六艺。

在孔子六艺城,孩子们换上了春秋时代的衣服,进行了庄严隆重的拜师礼,我们国际班的老师们第一次享受到古代师尊的待遇,收到孩子们送上来的束脩,内心激动不已,虽然天气很热,都不舍得脱下那宽大的夫子衣。拜师礼结束后“拱手、高揖、拜”成为孩子们行礼的基本准则。之前孩子们不懂得鞠躬礼的历史渊源,这次拜师礼之后,经过研学老师的讲解,孩子们回到学校也开始主动向老师行鞠躬礼。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2. 万仞宫墙。

研学第二天,我们一大早就来到名为“万仞宫墙”的城墙下,等待城门的开启。同学们看着城墙发出了疑问“这城墙也不是很高啊,为什么叫万仞宫墙呢?为什么我们要起这么早等待开城门呢?”研学老师告诉我们,这“万仞宫墙”四个字不是用来形容这城墙的,而是用来形容孔子的学问的。孔子的弟子子贡说,人的学问好比宫墙,孔子的学问有数仞之高,别人是看不到里面的东西的,只有找到门,走进去,才能看到这墙内雄伟的建筑。后来呀,人们觉得数仞宫墙仍然不能表达对孔子思想的敬仰,于是就发展成了“万仞宫墙。”所以我们一大早就来观看的开城门仪式其实具有象征意义,意味着只有我们走过这道门,才能领略孔子思想的博大精深。

3. 金声玉振

这张图片是孩子们在金声玉振这道门前拍的,其实这个词语对孩子们来说非常陌生,对老师们来说也很陌生。于是小轩跑去问研学老师,金声玉振是什么意思。听完老师的讲解,他迫不及待地跑过来跟我们分享,“金声”的意思是敲钟,玉振的意思击磬,古代敲钟和击磬是音乐演奏的完整过程,所以呢,这个词的意思是孔子的学问,就像音乐演奏的全过程,完美无缺。

4. 孔子有几种不同的画像?

说起孔子的画像、雕像,我们都不陌生,但这次去山东研学,孩子们看到很多不同的画像,他们产生了疑问:为什么每一张像都不一样呢?为什么他穿的衣服也不一样?这张像真的是孔子吗?孩子们在大巴车上叽叽喳喳地讨论,哪一张自己见过,哪一张最像孔子,哪一张最好看,哪一张最难看。后来老师告诉他们,孔子画像分三种:帝王像、司寇像和行教像。小臻立刻说学校图书广场的雕像就是行教像吧,是不是学校里放的雕像都是行教像啊?通过对孔子雕像的认识,孩子们对孔子的身份,影响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其实研学途中孩子们看到的、听到的、学到的和感受到的是无法说尽的,总有某一个地点、某一个故事对某一个孩子产生了触动。大家看到的这两张图片是在尼山圣境大学堂里面拍的,孩子们在手读论语,就是描摹论语。这个孩子,平时在学校上课时,写个字比登天还难,哄10分钟,可能会写五个字。但那天在大学堂里,在那种庄严肃穆、古雅宁静的的学习氛围中,他从头到尾写得都很专注,我给他拍照他都没有意识到。有了这种熏陶,回来之后,他专注写字的时间也越来越长了。

研学回来之后中阶班一个孩子妈妈分享给我们:归来时已暮色渐沉,叽叽喳喳的宝贝分享着所见所闻,被我不时打断,去换衣服、吃饭、洗澡,孩子躺在床上哈欠不止。突然问我:妈妈,你是不是觉得我很乖,你总是打断我,我都没有生气,还都去做了。我才警醒。小朋友接着说:我以后不和你吵,我会尽量听话。孔子说,孝顺就是不要让父母生气。一句话让老母亲红了眼圈。

第二天路过文庙,儿子成了导游,告诉妈妈文庙里面供奉的是孔子的帝王像,还进去鞠躬跪拜,颇有模样。偏殿里是孔子的生平和故事,儿子一个一个看过去,还补充上面没有的关于孔子的内容,吸引了几波参观的人,跟着我们,听儿子讲并且还有互动。这些人里,有大人也有孩子。有一对大学生还说“现在的小学生都这么厉害了吗?这些我都没听说过……”

看到家长们的分享,我们真切地感觉,在学校孩子们一直在背诵三字经、论语,但书上的文字似乎离他们很遥远,与古人的思想总像隔着层什么。而在曲阜,随处可见的孔子像、广告牌上“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文化语境的熏陶,尼山圣境大学堂里庄严肃穆的手读论语,似乎帮助孩子们打通了历史与现实,找到所背文字背后的历史渊源。

你可能感兴趣的:(最好的教育在路上(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