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媒体在新媒体端的变现路径

                     

传统媒体在新媒体端的变现路径_第1张图片


近几年,无论是行业峰会还是学术研讨,甚至是广告招标会上,唱衰传统媒体的呼声此起彼伏,有些人甚至大胆的断言未来将有90%的传统媒体(主要指广播电视)将会面临绝境。传统媒体也意识到了其自身面对的困境,随着愈演愈烈的人才流失、广告流失以及内容流失,传统媒体终于放下身段积极的投入到了媒体融合的进程中。

传统媒体生命力顽强,必将迎来发展中的第二春

面对着各方面的压力与质疑,传统媒体正在处于一个转型发展的痛苦变革期中。不思改革,再像过去野蛮式的发展的套路显然已经行不通。但这绝不意味着传统媒体的衰败,原因有三:

1.政策优势。传统媒体,特别是广电系统,作为我们国家主要的舆论阵地和传播平台一直以来在国家的精神文明建设中就占据着绝对优势和重要的战略位置,从政策导向方面就天然的占据着优势地位,虽然面临一定的市场压力,但通过媒体融合和不断深化的市场化改革后将会再现其主流媒体的重要市场地位。

2.优质的内容及制作团队。广电系统中,依然有着中国最庞大、最优质的内容制作的人才队伍。在内容为王的传播时代,广电系统的优质的内容制作团队是其最大的优势资源,随着不断深化的市场化改革,重视人才的突出战略地位,将会以强IP为中心大力发展自身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3.公信力。由于体制及一系列其他因素的组成,致使广电系统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公信力是无与伦比的。重大的事件的报道民众还是会首选传统媒体为主要的咨询工具。

当然传统媒体的优势还不仅于此,因为本文旨在探讨传统媒体在新媒体端的变现路径,就不在此赘述了。日后笔者会发文专门探讨这个话题。

传统媒体盈利模式的转型

套用现在互联网的话,传统媒体以往的盈利模式更倾向于ToB,也就是更重视广告的招商。一个新节目从策划到上线播出,全程只需要考虑招商的问题,项目周期短,资金回流速度快。简而言之,就是短平快的项目制的盈利方式。

未来,传统媒体的盈利模式会更加倾向ToC,通过电视台宣传平台和IP内容来吸引观众。利用平台去经营自身的粉丝经济。这就需要传统媒体沉下心来,踏踏实实的去做平台、做内容、做出影响力,把观众和用户牢牢的掌握在自有平台上,实现广告以外的附加价值的延伸。

广告经营方式的转型势在必行

以往的电视广告倾向于大型的广告主的经营,而且这样的市场习惯已经在多年的市场培养中养成了。对于企业主来讲,动辄几十上百万的广告费如果没有一定的企业规模和市场规模是不敢染指的。但通过这些年互联网平台的迅速崛起可以看出,中小型甚至小微型企业也是有着强烈的广告意愿的,只是电视台的广告准入门槛太高,他们无法涉足。然而互联网是一个积少成多的地方,单独的一个小企业的广告投放看似体量很小,但通过平台的聚集,也是可以形成非常惊人的规模的。

而且,对于电视台现行的线性的播出方式和广普式的人群来讲,企业广告的到达率和准确性相对较低,电视台的广告收费也比较单一,无法按照互联网广告一样的计费制来投放广告。

媒体融合从基础设施谈起

上述对比不难发现,在未来的媒体转型和媒体融合的进程中,建立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网络化、数据化的平台是非常有必要且有战略意义的。要想在未来建立“一容多屏,多屏一云”的新型媒体格局和内容分发机制,就必须建立好自身的基础设施——传统媒体的互联网平台。

建立起自身的媒体融合的基础设施,是为了在媒体融合的进程中更加主动、高效的推进其进程的方式。否则,依附于第三方平台的分发和融合都是被动且不可控风险极高的做法。当然建立起自身的平台价值与意义有很多,我在这里只列出三条,供大家参考:

1.搭建平台面向观众,把观众转换为用户。从单一的B2B到既有ToB又有ToC的经营模式,让粉丝经济加入到优化电视台收入结构的体系中来。通过系统平台把单一的传播平台转化为传播、服务、优惠于一体的综合型网络平台。

2.把单向的线性传播转变为互动传播。摆脱了我播你看的播出方式,实现双向的非线性的传播方式。

3.形成大数据。建立大数据平台,形成网络云端的“在线媒体资源库”使节目可以在线搜索、点播和分享;把握观众具体的兴趣爱好,形成基于每个用户的行为喜好的用户画像,形成大数据,为节目制作、舆论引导、增值服务、精准广告提供依据。

媒体融合的平台化解决方案

那么问题来了,该如何搭建传统媒体的新媒体云平台呢?经过笔者上百家媒体融合的经验来看,媒体融合需要搭建以下几个平台。

新媒体云平台由业务系统、活动系统、新媒体发布管理系统(微信、微博发布管理系统)、广告系统、数据系统五个子项构成。各个子项逐层推进、资源互通、共建共赢。每个子项又具有其独立操作性,可根据不同对象、不同地情、不同阶段的广播电视传媒需求,进行不同组合。


传统媒体在新媒体端的变现路径_第2张图片

业务系统

资讯(新闻)模块、视频模块、互动模块、电商模块、O2O模块、社交模块、用户中心模块……

针对电视台现行的多样态节目,利用强ip吸引观众转化为用户,利用增值服务和优惠增强用户粘性和消费,是业务系统主要起到的引流和变现的两大主要作用。

活动系统

摇一摇模块(实物、电子券、配对、比速度、摇色子小游戏等)、捞一捞模块(以饺子或红包等样态出现,现金、优惠券、文字、语音、图片等形式进行电视台与用户、用户与用户之间的互动)。当然诸如投票、报名等常规功能规划也是必不可少的。

实现了电视台与观众之间,用户与用户之间的互动,增强了平台的用户粘性及互动性。

适用于各种重大晚会、赛事、庆典的互动需求,线上线下实时互动。可以满足广告主的推广要求,使其品牌娱乐化、广告娱乐化,更容易被观众接受。

新媒体发布管理系统

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的统一采集、统一管理、一键分发。

帮助电视台/宣传部占领移动端的新闻阵地制高点,把“两微一端”深入到基层,“把支部建在连上”。

广告系统

整合电视大屏广告、pc端网站广告、移动端微信广告、微博广告、app广告以及当地自媒体的区域在线广告销售、管理、发布系统。

把区域的广告产品推送到互联网上,实现销售、招商、支付于一体的智能化网上广告销售平台。

数据系统

通过代码嵌入及数据抓取实现了自有平台的数据监控、整理、分析、归纳以及应用,为节目制作、舆论引导、广告投放等提供了数据支持。

这五大系统每个都有其自身的商业模式及变现路径,由于篇幅原因,我就不在此篇里详述了。

以上的思考是介于近几年上百个媒体融合案例实际操作中得出的经验,当然我只是列出了一个思路和框架,也是笔者的一家之言,供行业内的朋友们参考。希望能够与大家多多交流,相互促进。

文章预告:

《业务系统的构建思路及商业模式——案例解析版》

《广告系统的构建思路及商业模式》

《活动系统的构建思路及商业模式——案例解析版》

 岳五洲

你可能感兴趣的:(传统媒体在新媒体端的变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