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愁前路无知己——写于所谓“寒冬”来临之时

最近公司缩招的消息闹得沸沸扬扬,我亦能感受到因此产生的无处不在的恐慌气氛。放出3000+说法又收回的做法是不大厚道,我也无意为此洗地,但从一些应届朋友的反应上,我却仿佛又看到了曾经那个浮躁、清高、偏激、眼高手低、一再作死的自己的影子,回想起了因此而经受的各种功亏一篑竹篮打水的经历。公司的战略已经确定,个人的情感对其影响微乎极微,与其带着浮躁四处打听哪里待遇高门槛低,或孤注一掷赌博实习转正,不如静下心来提升自己的专业功底,做好时间管理计划接下来的求职。本文就以一个闷声作死无数次、直到春招才定归属的过来人身份,谈谈我过去踩过的类似的坑,希望16届的朋友们减少重蹈覆辙的情况。

其一,大浪淘沙,临时抱佛脚就想蒙混过关的人越少越好,有真才实学的千里马总会遇到伯乐。我相信优秀的人总是更乐于和同样或者更加优秀的人共事,而不是和能力不够、靠扩招鱼目混珠进来的人合作,缩招影响最大的群体是后者,而真金子总能被赏识,被一家公司刷了可以说是太严格运气不够好,但被所有剩余的靠谱公司刷掉更多就是自身的问题了。我本科毕业的时候阿里在全国只招200个(印象中UED还不招人),为此和家人抱怨了很久,但是仔细一想,自己当时的能力就算招2000个也未必能进,对不够格的人来说,招多招少都一样,这种人拿“就招XX个”来大发牢骚、甚至连面试都不想参加,其实是就是一种逃避,把一切归罪为公司不给足够的机会,而不是反省自身的不足。与其花时间在牢骚上,不如再认认真真改两遍作品集,再深入研究积累一些专业知识,我个人是非常反感现在产品/UED领域什么人都能看几本书学几个软件就进来插一脚的浮躁现状的,多过滤掉一点这样的人是好事。

其二,公司非家,没必要投入全部感情,提前规划好工作、学习、求职的平衡。入职这段时间来我能通过内网等感受到很多实习生朋友的热情,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和周围的师兄师姐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而在转正结果迟迟不出又传出缩减名额的消息后又是各种焦虑不安,或是得知没有通过后各种伤感愤怒,简直就是去年的我的翻版。如今回想起来,感觉很不值得,公司不是家,总有人要提前下船,而不是所有人都能一起同舟共济下去。相比能否留下,更重要的是工作期间学到的东西,认识的一群优秀的人,这些是一辈子都能受用的财富。而且有缘的人总能江湖再见,各大公司都不乏离开又回来的例子,曾经并肩作战的伙伴也可能在新的环境里重新成为同事,我去年Say Goodbye时各种伤感甚至情绪失控,但是很快又和不少人重新成为了在一个园区办公的同事,世界其实很小。

其三,不甘心正常,关键是从中总结自己的优缺点,把失败转化为让自己变得更强大的动力,总有一天可以回来打脸的。我去年经历了好几次在最后关头二选一功亏一篑的情况,至今记得重新路过漕河泾腾云大厦附近时的那种不服气情绪:非专业能力问题、当天只剩一个竞争对手、HR面后以为offer妥妥的,结果却令人失望。这种情绪也波及了后续的求职。后来冷静下来反思,其实当天有很多地方都没表现好,跪在HR面也在情理之中,不如好好总结自己表现得好和不好的地方,避免重复踩坑。实习转正未果的不甘心情况也类似,当时自暴自弃情况更严重,连不干设计师了的极端想法都有,不过一段时间后也慢慢走了出来,意识到自己做得不够好的地方有哪些;而入职新东家后,这些曾经的弱点我一开始就带着意识地去攻克,有一些已经反转成了优点,如果一路顺风顺水的话,这种意识大概就不会有这么强烈了,更多会是得过且过的温水煮青蛙状态。去年我在北京参加各大厂的招聘时纷纷以未果告终;可今年回到杭州之后,从实力到心态都比在北京长进很多,也收到国内有名的几家HR各种邀约,个人对离开杭州兴趣不大,但这种“打脸”的感觉还是很有成就感的。

其四,保持信心,有独立自主的判断力,不随波逐流。相信网上的各种说法,影响自己的判断,其实挺幼稚的,谣言带来的情绪对个人只会有害无利。基本的信息搜集和独立判断能力,我觉得应该也属于职场人的基本素质之一吧。

最后,以我喜欢的一首唐诗作为结尾,祝有想法有实力的优秀朋友们好运: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你可能感兴趣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写于所谓“寒冬”来临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