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大家讲一个“鲁智深买肉”的故事。
有一天,鲁智深去镇关西店里买肉,先要精肉8/7斤,再要肥肉8/7斤、骨头8/7斤、软骨8/7斤、腰子8/7斤、猪肝8/7斤,猪头肉8/7斤……
镇关西问:“鲁智深,你还要什么?”鲁智深说:“我最喜欢吃耳朵,也来8/7斤。”
镇关西冷笑了起来:“老鲁,你说错了吧,是猪耳朵8/7斤吧。”鲁智深心想,暂时不要发作,就顺势说:“我说错了,是猪耳朵。”于是镇关西又切了8/7斤猪耳朵。
算账时,镇关西犯难了,8个8/7斤等于多少斤呢?就是(8/7)×8等于多少呢?鲁智深说:“这还不会算?(8/7)×8 当然等于(8/7)+8了!”镇关西说:“明明是‘×8’,怎么可以随便改成‘+8’?”“就是‘+8’!”鲁智深这下真急了。
“不可以这么算!”
据说,两人就是这样争吵起来的,后来才有了“鲁智深拳打镇关西”的故事。
图片来自
《写给青少年的数学故事:代数奇思》
各位看官,鲁智深和镇关西到底谁对谁错?你会认为,鲁智深故意无理取闹,挑起事端吧。
其实,老鲁是对的。因为:
怎么搞的?你放心,没有弄错!对于一般情况有:
不信?你自己证明一下!
以上这个小故事节选自《写给青少年的数学故事:代数奇思》一书。
那些年,我们追过的科普读物
想当初(这句话太显老了……),我们70后和80后看过的“小科普,仅用2角钱就可以在新华书店买到。但纸张薄到几乎透明,排版字号也不大,以当下青少年读物追求“大”“精”“美”的标准,这些“小书”实在称不上精品。
假如今天的孩子把我们当年啃读的这些小书拿在手里,恐怕要嫌弃地说:“这么可怜的小书啊,字又这么小……难怪妈妈要戴眼镜啦!”
陈永明老师在八九十年代出版的作品
真是童(暴)年(露)回(年)忆(龄)
但是,这些在中国科普教育萌芽和探索时期的小作品,即便在今天看来,仍然是充满趣味的小财富。
写给青少年的科普读物,最怕端起“学究气”。
从“古希腊一个温暖的夏夜”开始的漫长的科学史,还不等你讲到牛顿,恐怕孩子早就听得两眼发直了。
《生活大爆炸》
谢耳朵为佩妮进行科普教育的“大猩猩计划”
无论是数学还是其他学科,其本质和内在规律往往是科普的难点。
数学不好懂,也不好讲。但好在,数学与生活是紧密相关的。从二进制到拓扑学,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威力,也是数学真正吸引孩子们的魅力所在。
今天就给大家推荐一套专门写给青少年的数学科普读物 —— 《写给青少年的数学故事》系列(代数奇思+几何妙想)。
这套书的作者是陈永明教授。1997年荣获教育部颁发的“曾宪梓教育奖”,2015年被授予“上海市优秀科普作家”称号。
帅帅的陈永明教授(已获作者授权)
陈永明教授可是知名的科普作家,有着丰富的教学和写作经验,他从50多年前就开始创作数学科普作品,或许不少70后和80后的“大读者”都曾看过他的数学科普小书。
打开这套《写给青少年的数学故事》,相信如今已经为人父母的“大孩子们”一定会感到格外的亲切。
《写给青少年的数学故事》系列本是陈老师在本世纪之初的作品。二十年后修订、再版之际,陈老师不禁感慨:
SPRING EQUINOX
“在我求学的时代,全国推广了‘向科学进军’的活动,祖冲之、门捷列夫、居里夫人等科学家成为我们当年崇拜的人物。那时,大家爱读科普书,如《十万个为什么》《趣味代数学》《趣味几何学》。同时,全国各地举办科学展览,我们也组织科学故事会,这些活动在我们这一代青年人心中种下了科学的种子。
遗憾的是,当年由于种种原因,鲜有国内作家的科普作品。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为了推动中学生数学竞赛,一些著名的数学家为中学生做讲座。后来,这些讲座的内容被整理成书,并得以出版。这些作品深深地影响了一代人。
比如华罗庚先生的作品,内容难度的起点往往很低。他常常先提出一个简单的问题或介绍一种‘笨办法’,之后娓娓道来,把数学内容一一讲清楚,最后一个‘点睛之笔’,讲明这个问题与高等数学中的某个深奥的知识点其实是一脉相承的。而且,华老还会把数学史故事融合到讲座中去。
数学科普作品不该总摆出一副‘老面孔’,应该适当结合时代的发展。当然,新的数学成果往往很艰深,数学知识更难于传授,但是我们也应该尽力而为。
最后,希望大家喜欢数学,热爱数学!”
2021 · SPRING EQUINOX
上文提到,写给青少年的科普读物最怕枯燥乏味,学业重压之下如何让孩子爱上数学,有效提高数学兴趣、培养数学思维呢?
道理只能赢得辩论,故事可以收服人心。这套《写给青少年的数学故事》最大的特点就是,用讲故事的方式,通过一篇篇小短文横跨古今,带领小读者漫游数学之国,领略其中的奥秘,从而培养正确和严谨的思考能力。
总结概括就是:“趣味阅读、广开眼界、深入思索”。
精彩故事融合经典数学例题
边读故事边学习
每册近100个小故事,小品文各自独立成章,不存在硬性规定的阅读顺序。
当然,陈老师貌似在“东拉西扯”地和大家“唠嗑”,其实他还是按照知识的逻辑顺序和难易程度,介绍了丰富的数学内容,让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对数学“开窍”。
你可以今天抓起来读一篇,明天抓起来读另一篇,随时发掘数学的“巧”与“妙”,畅谈生活中与数学有关的趣事。
比如文中有篇关于“二维码”的小故事:
二维码是怎么生成的呢?
二维码会有用尽的一天吗?
我们不妨来看下。
二维码的信息存储方式其实也是二进制,0 和 1 分别用黑白表示。把格子中的方块涂成黑色或白色,二维码就产生了(图 1)。
通常,一个二维码有1000个方格。将这1000个方格任意涂成黑白色的涂法总共有21000种。但是,一个标准的二维码还包括纠错码和少数其他用途的编码,它们也要占用方格。
我们用最保守的估计,假设纠错码和少数其他用途的编码需要的信息存储空间占80%。这相当于1000个方格中只有200 个格子作为数据码!
看起来只有区区200个格子,但是够了,这200个格子已经多得不得了了,相当于二维码数据码将至少200个方格任意涂成黑白两色,这种涂法总共有2200种。2200好像不怎么大,但别小看它:
21 = 2,22 = 4,23 = 8,24 = 16……那么,2200是多少?
算一下,结果会吓你一跳:
2200 = 1 606 938 044 258 990 275 541 962 092 341 162 602 522 202 993 782 792 835 301 376。
哇!二维码的数量至少有这么多。这个数你肯定读不出来。
假如全世界平均每人每天生成1万个二维码,那么用尽这类二维码需要至少1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年。地球寿命也不过50亿年,你说用得完吗?假如二维码用完之日就是世界末日,那么你我就一百个放心吧!
领略横跨古今的数学硕果
探索课内外的数学知识
这套书的小故事探索了孩子们在课堂内、外接触和不曾接触过的数学问题,从大家熟知的勾股定理、三分角,简单常见的“七巧板”“鸡兔同笼”,到稍微深奥一点的“雪花曲线”和“庞加莱猜想”,大大开阔了眼界。
此外,陈老师希望孩子们尽可能地了解数学史,所以讲述了如我国知名数学家陈省身、张景中和华罗庚的故事,当然也不乏享誉世界的庞加莱和埃尔德什等决定了近现代数学命运的精彩小传。
除了这些“学院派”故事,陈老师还讲了一些“民间小人物”数学爱好者的悲喜,展现了普通大众对数学的热情,以及他们令人啼笑皆非的小插曲。
在此就不做举例了,如果你感兴趣不妨买来这套书一探究竟。
扩展解题思路
培养数学思维早抓起
这些故事在传播数学知识的同时,最重要的是渗透了数学思维,譬如陈省身提到的不变性、张景中的消点法等,都能启发青少年读者挖掘数学领域的宝藏,提升对数学的认知高度。
我们不得不佩服上一辈人在信息匮乏和出版条件有限的环境中,绞尽脑汁,摸索出最简单、最有趣、最能为孩子们所接受的方式,编写出如此精彩的故事!
最终,这些简陋的小册子成为我们这一代人童年的美好回忆。而我们也希望将曾经打动过自己的宝贝,介绍给自己的孩子看,优质的科普读物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这套书献给9到99岁的大小朋友们,小学高年级学生和中学生皆可无障碍阅读,当然如果你是热爱数学的大朋友,相信也一定能从中受益。
# 新书推荐 #
点击以下图片购买
亦可扫码购买
《写给青少年的数学故事:代数奇思》
“代数”是重要的数学分支。本书不仅涉及经典的代数知识,如数、式、方程、函数、数列和极限,而且探讨了概率、集合、逻辑、组合、算法、密码学和混沌学等近现代数学元素。
《写给青少年的数学故事:几何妙想》
“几何”是数学学习的基础之一,借助几何学,我们能搭建房屋、丈量土地、观测星空,还能设计滑梯、装饰地板……连一副小小的七巧板都能催生出众多数学成果。
本书从建筑、测量、图形游戏等角度讲述了有趣的几何小故事,不仅涉及直线形、圆、非圆曲线、立体几何等基础几何学知识,而且加入了图论、拓扑、组合几何、非欧几何等主题,“扩大”了美妙的几何世界。
#书籍目录#
来看看书籍书目,相信即使是大朋友也会感慨:原来数学故事这么有趣!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今日互动#
你有什么印象深刻的数学小故事吗?
欢迎大家留言分享,4月12日挑一位幸运的同学送《写给青少年的数学故事》系列一套!
喜欢这篇文章?点个“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