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919-孤独症康复干预路径的简要指引

通过微信群,我们陆续分享了各类孤独症康复干预资讯给大家。这些知识,只要能够引发大家的思考,或者推动大家的行动,就已经充分地发挥了它们的价值。但也有家长反馈,这种快速的信息流冲击,让部分家长感到无所适从——有这种感觉,就对了。孤独症康复干预,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领域。每位接触这一领域的家长,都会有一个从什么都要看,什么都想学,到茫然无措,不知如何下手的过程。当然,经过知识的积累,最后一定会转变为胸有成竹、镇定自若、心有所指、行有所专的状态。我所想发挥的作用,就是力求能够帮助各位家长,用最短的时间,顺利走过此前的一系列阶段。现在分享给大家一份《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家长实践指南》,这将是可以实现上述目标的一份最重要的资料,敬请期待。

孤独症康复干预路径的简要指引

本篇短文,旨在帮助孤独症患儿的家长,简要、快速地了解,给孩子做孤独症的康复干预,大致的路径是一个什么样子。要说明的是,以下介绍,是基于开展得非常成功的康复干预个案来写就的。而现实是,大部分的星儿,都有可能会在以下的某个阶段,遭遇挫折和困难。当然,办法总比困难多,遇到具体问题,再具体分析解决。

1.获得医院诊断

星儿在2、3岁,乃至更早的时期,因为语言沟通、社交互动等方面所显现出来的异常,由家长寻找具有资质的医院进行就诊,获得孩子患有孤独症谱系障碍的相关诊断。这个阶段,家长要做的是:调整自己的心态、正视孩子的问题、寻找可靠医疗资源。且不可讳疾忌医,不信任医生的诊断,抱着看看再说的想法,没有行动,期待孩子在不远的将来,会自行进步,变得和同龄正常发育儿童一样。也不能因为诊断,病急乱投医,盲目寻找治疗方法,尤其是一些号称能够短期治愈孤独症的神奇疗法,如国内流行的所谓“RNC生物修复疗法”、“BNP数字生物神经修复技术”。这里可以明确地告诉各位,这些骗局,就是为孩子患有孤独症的家长们量身定制的。

2.进行测试评估

当孩子确诊以后,如果家长在此前做过足够的功课,就应当明白,孤独症谱系障碍,目前病因没有完全明确,也没有手术、药物等能够治疗乃至根治孤独症的方法。国际主流的,也是最为有效的帮助孩子的手段,就是使用应用行为分析的科学原理发展出的技术和策略,对孩子进行康复干预。怎么干预?第一步必须是评估,通过使用PEP-3、VB-MAPP等成熟的评估工具,我们可以清楚、准确地了解到:孩子和同龄正常发育儿童,差距到底在哪些方面?这些差距,也就是我们要进行干预训练的重中之重。这个阶段,家长要做的是:客观评价自己孩子的能力,切实认同测试评估结果。切勿主观强调孩子在某个、或是某几个方面的突出表现,尤其是在机械记忆方面的特长,从而过高估计孩子的能力。为什么这么说?之前已经和大家介绍过,孤独症儿童的智力情况,有其自身特点。一些IQ测试得出的报告中,显示孤独症儿童的智力水平高度波动。在一些方面,如空间、认知等,比同龄正常发育儿童低很多,但是在另外一些方面,如记忆,比同龄正常发育儿童高很多。所以,家长一定要提醒自己,保持客观、理想的态度去看待自己孩子的能力情况,且不可一叶障目。盲目乐观的家长在拿到评估分数不高的报告时的错愕和怀疑,是我们进行测试评估讲解时,最经常见到的表情。

3.开展密集干预

在完成测试评估,拥有一份孩子的评估报告以及相关的干预计划等资料以后。我们就应当着手进行干预。务必强调的是,从生物学的角度,学龄前儿童的脑部神经发育尚不完整,借助外界刺激,我们可以帮助大脑神经发育,大量增加神经元间链接的数量。而神经元链接(网络化),是我们人类进行思考认知的基础。我们进行的干预,就是要向孩子呈现出丰富的、多种多样的外界刺激,通过辅助,帮助孩子在面对这些外部刺激的时候,作出合宜、正确的行为。在这个阶段,家长要做的是:认真学习、掌握和运用单一回合制尝试教学(DTT)技术。干预策略,尤其是密集干预策略,当然不只DTT一种,还有随机教学(IT)、关键反应训练(PRT)等等。但是,DTT易学、好用,能够满足干预在密集程度上的要求,而且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低。从各方面考虑,都是密集干预最好的选择之一。家长在学会DTT操作基础上,一定要拿出时间,譬如说每天晚上2个小时,对照着提供的个训项目计划书,在家里为孩子做DTT。

4.促进行为类化

通过回合制的教学,我们能够让孩子建立很多新的行为。这些行为,如果只能够在特定的环境(个训课程上)、面对特定的人(给孩子进行个训的老师或家长),甚至特定的时间等前提条件存在的情况下,孩子才能做出。那么,这样的教导是无效的。我们希望的是,孩子在回合制教学中学会的行为乃至技能,应该在任何合适的时间、地点,面对合适的人做出。这个阶段,家长就有两个方面的工作要做。一是辅助孩子上好团体课程。语言、认知、自理、精细这些团体课程,都为孩子在个训课程上所掌握的技能,提供了一个运用的机会。家长要做的,就是使用科学、合理的提示(辅助)程序,让孩子能够自行运用好这些技能;二是要创设条件,除了接受康复干预的时段,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思考、设计并提供让孩子运用技能的机会。举个最简单的例子:DTT课程中最初步的呼名注视训练,完全可以放在生活的很多环节,譬如说,叫孩子吃饭、洗漱、睡觉、出门等时刻,都可以刻意地加入呼名注视和呼名应答的训练—这本来就是我们寄望孩子通过训练,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呼名注视或呼名应答技能的场景。

5.处理问题行为

虽然将处理问题行为,放在了第5阶段,但实际上,这项工作,将是贯穿孩子康复干预全程的一项重要任务。孤独症孩子,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问题行为。以往机构开展的讲座当中,我们都将此作为专题进行详述,对问题行为的分类、功能,ABC观察记录,针对前事、行为本身以及后效不同环节的策略,进行了一个整体的讲解。关于怎样干预问题行为,这里暂时就不详说了。但是家长们一定要注意:除了部分功能属于自我刺激类的问题行为,大部分问题行为的根源,在于孩子身边的人,在孩子行为出现后,使用了不合适的应对方式。这些行为由于一直得到增强,所以在频率、强度、时长等各个向度上,不断加剧,变成影响孩子及身边人学习、工作和生活质量的重要负面因素。对于问题行为处理本身,其实已经有很多现成的方法、策略,关键在于,如何细致入微地进行观察,并确定出问题行为的真正功能,以及使用正确策略进行干预,是否做到了持之以恒。

6.尝试融合教育

孩子接受康复干预的效果如果比较好,我们接下来要准备的,就是尝试开展融合教育—;譬如在幼儿园阶段,让康复效果较好,能力较强的孩子,在有辅助教师存在的前提下,与普通孩子同班,全程或部分参与课程。融合教育,是一个大课题,我们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通过个案的具体实践,也积累了丰富的融合教育经验。这个课题,以后还要作为专题进行细致地讲解。要提醒家长注意的是:融合教育并不是根据家长美好意愿和主观判断,就可以让实际上能力还没有达标的星儿进行的。这也是很多家长的误区,把孩子丢进幼儿园,让幼教老师们带着,就叫做融合了?就能期盼孩子在有很多同龄正常发育儿童存在的环境中,自然成长进步了?这里简单介绍一下,关于能够进行融合的十个考量因素,家长们可以自行比对,自己的孩子是不是都符合以下标准:一是孩子具备普通正常发育儿童两岁半以上的语言和社交能力;二是孩子能够在课堂上正确回应老师提出的要求;三是孩子不存在严重的问题行为;四是孩子能够短时间独立完成相应的学习内容和任务;五是孩子具备一定的类化(泛化)能力;六是孩子能够在诸如幼儿园这样的自然环境中学习,并记住学过的内容;七是孩子喜欢的奖励(强化物),与同龄正常发育儿童类似;八是孩子具备与自己实际年龄(生理年龄)相仿的生活自理能力;九是孩子具备一定的独立行为能力和休闲(娱乐)能力;十是孩子能够情绪平稳冷静地接受身边环境、日常活动等的(突发)变化。

7.后续更多挑战

关于孤独症康复干预的路径,本文暂时就介绍到这里。实际上,在孩子能够成功地参与到融合教育之后,随着成长,我们一步一步,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譬如说,融合教育之后,孩子如果有能力接受小学教育,那我们就要着手考虑随班就读。随着孩子成长,我们还要应对孩子在青春期的诸多挑战。完成初级教育后,孩子是否有能力读中学乃至大学?如果不能,是不是应该让孩子接受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如果走向社会,我们怎样为他们找到能够接纳他们,类似于北京康纳洲这样的参与工作的机构?如果不能走向社会,我们是否要考虑寻找类似于日本榉之乡这样的长期托养机构?后续的每一个阶段,都包含了众多的挑战。客观地说,只有为数不多的星儿,能够顺利地进入到后续的这些高阶的阶段当中。他们到底是怎样成功的?其余不论,做好从确诊到干预等等前述的基础步骤,肯定是最基本的要求。家长们与其好高骛远,不如把握当下,把现在可以由家长决定的,可以由家长做到的,都做好,做实。

养育一个孤独症孩子,家长每天的付出,都要比普通寻常家长多上数倍。我们也常常夜不能寐,为孩子的明天、未来绞尽脑汁。这样的生活很艰苦,但是也很充实。倘若不去想、不去做,孩子就没有保障。可以说,这是每一个星儿的家长,必须去承担的责任。最后以一句话,与所有的孤独症患儿家长共勉: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70919-孤独症康复干预路径的简要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