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下的变和不变

早上把孩子送进幼儿园后,回来的路上,我像往常一样,用手机收听吴晓波频道。今天吴老师讲的是互联网时代的变和不变。他认为,互联网+改变的只是产品的传播渠道,改善了产品提供方和用户之间的互动,但并没有改变商业的本质。还举了几个例子,他自己的吴晓波频道、黄太吉、雕爷牛腩……

我非常同意。

正好昨晚跟一个小伙伴聊天,讲到自媒体的风口对普通人的影响。我们都认为眼下这是一个好时代,自媒体的风口赋予了很多普通人(或者你可以认为是屌丝)低成本创业的机会。比如,我刚生小孩的时候,三年前吧,关注了很多公众号和微博主。那个时候自媒体的风已经吹起来了,我看到他们频繁更文,发表自己的观点,提供知识干货,聚集了一大批粉丝。三年后的今天,再去看他们时,大多都成功变现了:做得好的,拿了投资,北上或南下定址,从前是一个人在战斗,现在是带领着一个团队在战斗。稍微一般点的,也都通过自媒体实现了某种程度上的经济自由。为什么会这样呢?今天吴老师提到一个名词,我觉得完美解释了其中缘由,这个词就是“获客成本”——互联网降低了企业的获客成本,而自媒体更是降低了普通人(当然,你坚持认为是屌丝也是可以的)创业的获客成本,后者对于普通人的意义格外大。

今天,前两年苦心耕耘自媒体的那些人纷纷出来顺利变现的时候,我们也看到很多人后起而效仿,也希望能抓住这个风口的尾巴。只不过,很多事情努力是一方面,时机也非常重要。就拿微信公众号来说,几年前,微信刚刚推出公众号的时候,有个朋友注册了一个,更新了一段时间之后不更新了,几个月后再登陆,发现停更的这段时间居然还涨了6000+用户,真的是轻轻松松啊。那今天呢?现在写公众号的人比看的人还多,今天再从零开始做公众号,一定是事倍功半的,因为获客成本已经很大了,这里的成本不只是现金成本,而是你要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成本。半年前,我看到圈子里很多同行纷纷开始做公众号,我知道他们很努力,频繁更文,但是数据并不理想,也直接打击了他们的热情。

互联网+下的变和不变_第1张图片

今年是2017年了……

人家说,风口来的时候,猪都能飞起来。但等潮水退去,你才会知道谁在裸泳。三年前,我第一次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并没有太理解。今天想想,其实是很有意思的。风口来的时候,赶上了,的确很容易做起来,因为获客成本低啊,不论是现金成本还是时间成本都很低。但当行业发展趋于稳定,机会成本逐渐减弱的时候,你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还能不能持续坚挺呢?就看产品和服务本身了。吴老师在这里又提到了一个词,“复购率”,就是我们常说的 ,有没有回头客。

其实影响复购率的因素很多,你的产品属性是否需要用户复购?你的盈利模式是否是短平快的?比如快消品,一定是强复购的,早年身边有人做微商,能做起来的一定是这种需要用户大量消耗的产品,比如化妆品。影响复购率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质量,你的产品好用不好用,是否带给用户很好的体验……这里给我自己打个小广告,我的英语共学社应该也是一个不错的案例,每个月都有很多老面孔续费。刚开始办的时候,月收费只有30元,两三天才招完人。现在月收费80元,上个月发帖三小时即招满。而这将近一年的时间里,我并没有做太多噱头,什么打卡赌局这样抓眼球的玩法,一个也没玩。我还是专心写文章,做讲解视频,专注于知识内容的输出,这对用户而言是有价值的,于我,也是技能的巩固和提升。额外说句不吉利的话,哪怕有天共学社做不下去关张了,我还能去找回当年的翻译老客户,运营社群这段时间学习的翻译知识、提升的技能,还有在自媒体上沉淀下的为数不多的潜在客户资源,于我而言都是一条非常保险的退路。

大吉大利呸呸呸,我还是相信,这样继续努力下去,共学社是会有很稳健的发展的。不知不觉,我也把它当成了我的另一个孩子。

以上这些就是今天我听吴晓波频道的小小感想。互联网+还在持续,而且会长期持续下去。在互联网+下,变的是传播渠道,不变的是对产品内容质量的追求。两年前我刚开这个公众号的时候,有号召过大家要抓紧打造自己的个人品牌,但听者寥寥,很多人觉得没钱赚还要花时间精力白干这么多事情没有意义……虽然现在从零开始做自媒体已经不是多么划算的选择,但我还是希望有志打造个人品牌的同行们能够坚持下去,同时把眼光放宽,不要仅局限于微信公众号和微博,这两个渠道(特别是前者)已经很饱和了。在运营上,多渠道分发内容,作为风险对冲,同时摊平时间精力成本;在内容上,不要想太多噱头和花样,要专注对自己技能的提升,不要分享看似抓眼球但连你自己都认为很水的内容,这样一来对用户没有帮助,二来对潜在客户而言不能体现你的专业水平,第三对你而言,你从中也学不到什么,白花时间敲键盘。

以上。新年的工作周刚刚开始,祝福大家在新的一年能有更大的进步。

你可能感兴趣的:(互联网+下的变和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