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社交自古就有。最早的社交是集体狩猎,后来延伸到交易中,再后来就用于增进感情交流。

技术的发展让社交的工具在不断的增多,从以前的线下社交到现在的线上社交,人们社交可以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需要班车劳顿就能随时随地交流。多样的社交工具让社交变得碎片、高频。

互联网的发展催生了宅族。宅在家里刷剧、打游戏、购物,互联网就是你的手和脚;宅在家里看书、刷朋友圈,互联网就是你的脑和口。但我们仍然在社交网中,我们是在和其他宅族一起打怪;在虚拟的店铺里一边喊着“亲包邮吗”一边货比三家;我们不用见到朋友就能知道他最近又去哪儿度假了,她家宝宝哪天学会走路了。在家里看书,也是和历史上我们认为有趣的人在交流。我们随时随地在社交。只不过在线上。

那我们到底还需不需要线下社交?答案是肯定的。线上社交的碎片化和不能持续的注意力大部分时候会让话题流于表面而无法深挖下去。而见面就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暂时封闭的环境。我们眼里只有对方,我们的时间不被打扰,深度的碰撞让我们更了解自己也认识他人。另外,线上社交不容易让我们看透对方。这也是大多数人网友网聊一段时间后还要见面的原因。线下社交才能捅破线上社交这层窗户纸。

马斯洛需求里,社交需求的优先级仅仅次于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我们独处久了以后会郁闷,为什么在《持续的幸福》里认为社交是幸福的一个重要因素。《鲁滨逊漂流记》再现了一个人生活的世界——这对于一个常人来说,难以想象,也难以忍受。

然而说起社交,我们想到的是泡吧,是聚餐,是无休止的闲聊和家常。有人称之为无效社交。这不是社交的错,是你的错。为什么别人的社交能产生千万的订单,而你就只能吃吃喝喝。你的社交无效源于你的利用价值不够。

要让你的社交有效,首先要提高自己的价值,你能够在哪些方面给人以帮助,你希望得到对方哪些帮助,这里的帮助可能甚至包括对方一句话对你的点醒,让你产生的灵感。当你知识足够丰富,当你五官感知足够敏感时,你与对方就会碰撞出更多的火花。当然,很多帮助都是“意外”出现的,而当你的视野足够开阔时,意外早晚都会出现。不要觉得这样的社交功利化,它只不过是在帮助你成长,帮助你发现更好的自己。

作为宅女的我,周末两天宅在家里都自得其乐。最近路上偶然遇见同事聊起天时,他谈起大部分工作都是相通的,相通性表现在大部分工作都需要逻辑思考能力、责任感(ownership)、记忆力几项能力,这几项能力不错的话大部分工作都会做得如鱼得水。比如逻辑思考能力,就是能洞察到事物本质和事物间的联系。我们常说把一本书看厚再把一本书看薄,看厚是详细理解,看薄就是吸收内化,理解本质。我们写出来的读书笔记如果还是书摘300句,说明这本书还没看懂,这中间就是逻辑思考的力量。再比如,你看到葡萄会滚动,看到苹果会滚动,那你判断橘子会不会滚动。逻辑是这样来解决这个问题的:我试试葡萄,试试苹果,然后试试香蕉,试试鸭梨,发现影响物体能否滚动的因素是形状,而只要是圆圈形状的物体就能滚动。橘子也是圆圈形状的物体,所以橘子也会滚动,这就是逻辑思考中的归纳法和演绎法。能够从逻辑推演看到事物的本质,你的工作就会轻松很多。再来说责任感。我们觉得与自己利益相关的事儿我们就会有责任感,事实是这样吗,几百万买下来的房子你真的会一直尽心打扫吗?你为什么要以加班的理由一直拖延回家而不愿意回家看孩子?责任感就是一种即使和你利益不相关你也会尽全力完成的态度。记忆力就更容易理解了,如果你不能记住显而易见的事情,那和老年痴呆何异。当然,更高的记忆力要求你潜意识里记住很多无关的细节,这就要求你有更好的观察力和理解力。而我们知道记忆是靠不住的,记忆不是在我们看到事物时形成而是在我们提取事物时形成。所以拥有准确和大量潜意识记忆能力的人在工作中就很有优势。

看,如果我没在路上遇见同事,没和他交流,这些观念我可能三年都不会领会到。无论你多么强大,你都得知道人类之所以能战胜其他物种靠的不是一个人的单打独斗。

你可能感兴趣的:(社交是人类进步的阶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