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文字古朴,义理深邃,具有“文简、意博、理奥、趣深”的特点。学习时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辨释文义,明确医理
《内经》中文辞古奥,含义复杂,它又是阐述中医基本理论的经典著作,学习时既要辨释其文辞含义,又要明确其中的医理。以一“精”字为例,《说文》:“精,择米也。”本义是指精舂的白米。而《灵枢.本神》:“五藏主藏精者也。”是谓五脏主藏人体的精微物质,此“精”泛指人体的精气。《灵枢。经脉》:“人始生,先成精。”此“精”又指先天生殖之精。《素问。太阴阳明论》:“脾藏者,常著胃土之精也。”此“精”又指后天水谷之精。《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以“精气”和“邪气”相对举,明确虚实证候的概念,这里的“精气”显然就是指正气。《灵枢。营卫生会》:“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暝。”其中的“昼精”,是说白昼精神清爽,“精”为清爽之义,它说明营卫的运行对人的精神有着直接的影响。《灵枢*大惑论》:“五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之精。”这后一个“精”字,是指目的神气精光,张景岳谓“精明之用也”。可见目的神气精光与五藏六腑的精气密切相关。此外,如《素问。五常政大论》:“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降其人夭。”其所谓“阴精”,又是指阴气、阳气而言,是“精”即“气”之义。由此可见,学习《内经》,既要注意辨释文义,又要注重明确医理,二者不可相违。
2.审察异同,综合分析
《内经》论述人体生理病理规律,每于异中察同,同中见异。为了明确其概念,掌握其实质,必须审察异同,联系比较,进行综合分析。《素问.示从容论》说:“不引比类,是知不明也。”以情志伤人的病机为例,《阴阳应象大论》指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举痛论》又指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灵枢.本神》还指出:“心、怵【chù】惕[tì]思虑则伤神”“脾、愁忧而不解则伤意”,“肝、悲哀动中则伤魂”,“肺、喜乐无极则伤魄”,“肾、盛怒而不止则伤志”。诸条比较,所述有异,然究其所指,皆谓情志伤人则气机紊乱而伤及内脏。要知“五藏六腑,心为之主”,“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因此,凡情志伤脏,均与心神有关。如《灵枢。口问》说:“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藏六腑皆摇。”《灵枢。邪气藏府病形》又说:“愁忧恐惧则伤心。”对此,张景岳作出了结论:“是情志之伤,虽五藏各有所属,然求其所由,则无不从心而发。……心为五藏六府之大主,而总统魂魄,兼该志意,故忧动于心则肺应,思动于心则脾应,怒动于心则肝应,恐动于心则肾应,此所以五志惟心所使也。”(《类经》卷十五)
3. 把握理论,联系实际
《内经》的理论思想来源于实践,又用以指导实践。把握《内经》的理论,必须立足于临床,注意理论结合实践。例如《素问。调经论》:“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原文的本义是谓,人体的血气有喜温暖而恶寒冷的特点,寒冷可使血气滞涩而流行不畅,温暖可使滞涩的血气消散流行。即马莳[shì]所说:“血气.....皆喜温而恶寒,寒则涩滞而不通,温则消释而易行。”以之联系临床,在病理上,“寒则气收”,故寒邪伤人可以导致血气凝滞而为经脉拘急,关节疼痛。张景岳说:“寒从外人.....渐至筋脉拘急,头背骨节疼痛”,又说:“血气受寒则凝而留聚,聚则为痛。”寒滞血气还可以酿成癥[zhēng]积之疾,即《灵枢。百病始生》所谓“积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积也”。此皆“寒则涩不能流”之义。在治疗上,由于“血气喜温而恶寒”,因此祛瘀破结多用温散之法,如仲景《金匮要略》治妇人癥(zheng)病用桂枝茯苓丸;治妇人半产后瘀血在少腹不去用温经汤;后世医家治疗痛痹多以温通并用。此皆“温则消而去之”之义。
4.参阅注本,融贯领会
历代医家对《内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整理和注释,为阐发《内经》旨意,启迪后学,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因此,参阅注本,择善而从,融贯领会,是学习《内经》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和方法。这里扼要介绍几本主要参考书:
《黄帝内经太素》
隋杨上善撰[zhuàn]注。是分类、注释《内经》的早期作品。全书共30卷,用“以类相从”的方法,将《素问》、《灵枢》的原文按内容的不同性质,分为摄生、阴阳、人合、藏府、经脉等19类,每类分若干篇目,并对原文加以注释。这样就加强了经文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后世对《内经》的分类研究,即以《太素》为始。杨氏治学严谨,又“深于训诂”,其“依经立训”,每有精辟独到之处。如《素问。刺禁论》之“藏有要害,不可不察,肝生于左,肺藏于右.....”一节,杨注为“五藏之气所在,须知针之为害至要,故欲察而识之”。他明确解释这里不是指实质性脏器,提示了原文的真正含义。
《黄帝内经素问注》
唐王冰编次注释,共24卷。王氏对“世本纰谬,篇目重迭,前后不伦,文义悬隔”的《内经,素问》原本,作了全面的整理。通过“精勤博访”,“历十二年,方臻理要”。并且首注运气七篇大论,阐述了五运六气的道理。王氏注文,有许多独到见解。”如所注《素问。至真要大论》“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提出“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的千古名言,提示了治疗“阴虚”、“阳虚”的基本法则,于临床实践颇有指导意义。然王冰笃信道教,自号启玄子,在其注释之中,亦带有较浓的道家气息;且又“夙好养生”,极其重视对肾精的保养,着重强调慎节房事。虽则如此,而王氏之注仍然是宋代以后注家的规范。
《灵枢注证发微》
明马莳撰注。马氏素长于针灸、经脉,所注《灵枢注证发微》,多有独到见解,为他注所不及。后世对此亦有较高的评价,如汪昂《素灵类篡约注》说:“《灵枢》以前无注,其文字古奥,名数繁多.....至明始有马玄台之注,其疏经络穴道,颇为详明,可谓有功后学。虽其中间有出人,然以从来畏难之收,而能力开坛坫[diàn],以视《素问》注,则过之远矣。’
《类经》
明张介宾(景岳)编注。是继杨上善之后,类分研究《内经》最完整的一部著作。本书将《素问》、《灵枢》的全部内容,分为摄生、阴阳、藏象、脉色、经络、标本、气味、论治、疾病、针刺、运气、会通等12类,共32卷,390篇。所引经文均标明出处,详加注释,条理井然,易于查阅。张氏学问渊博,经验丰富,且文笔流畅,又通晓天文、历法、哲学等多学科知识,因此对《内经》研究颇深,说理较透,且多有独到见解。《类经》一书,是《内经》诸注中-部影响最大的作品,是学习和研究《内经》所必读的参考书。
《素问直解》
清高世拭(士宗)所著。高氏曾师事张志聪参与集注《内经》,但他认为《集注》“意义艰深,其失也晦”。因此,“不得已而更注之”。本书在吸取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行文简捷,说理明畅,使人读之能一目了然。其注颇能直疏经旨,并提出新义。如把《生气通天论》中“因于气为肿”的“气”字,解释为“风气”;把“风客淫气”释为“风邪客于人身,而为淫乱之气”等,都确有见地。
我觉得学习《内经》得先学习中医院校的《中医理论基础》,虽然《内经》中有《中医理论基础》的全部内容,但是《内经》中的文字有些意思一时难以明白,《中医理论基础》的语言为纯白话文,现代人一看虽不能一下明其意,但是比看古文还是少了一道翻译成现代文的程序,如果先学了《中医理论基础》再来学《内经》,对阴阳,五行,经络,气血津液,五脏六腑的理解就会更容易一些,熊老在上面文中推荐的几本书,大家也可买来鉴阅。
后面我会给大学放上一篇广州中医大学潘毅教授讲的学习中医的次第。
学习中医的次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