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生命》赏析

这是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一部旅途体作品,是一类在文学和影视作品中常见的体裁;比如,徐峥的电影《人在囧途》、韩寒的小说《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故事主要讲的是两个有成淘金客返回南方途中的故事。故事中的两个主角,一个叫“比尔”,另一个没有出现名字,暂且叫他“困苦颠”吧。下面跟着我的思路一起来看看这部小说。

一、七个步骤

目标:

原定目标:带着“一股黄澄澄的粗金沙和金块”在冬天来临前回到南方,“在阳关灿烂的南加利福尼亚以及橘树和花丛中的他的家园”和“他的母亲”一起生活。

后来目标:“防备可能发生的另一次饥荒”。

阻碍:

从一开始的“一瘸一拐”到心脏“逼得他透不过气”,

从“两天没吃东西”、两天以上乱吃东西到“荒原嚎啕大哭”,

甚至在幻觉折磨中遇到了“一头大棕熊”。

努力:

从“坚强的人在患难中求援”到彻底丢掉“粗金沙和金块”,

从“沼地上的浆果”、“”、和小指头长的鲦鱼充饥到生吞刚孵出来的松鸡仔、捣烂小鹿骨头为酱食用。

结果:

从遭遇同伴抛弃到脚磨得“皮开肉绽”、“没有一处好肉”,

从枪、猎刀、帽子和一半的火柴全丢到身体麻木、精神饱受幻觉折磨,

终于凭借理智或生物生命的本能驱熊续行。

意外:发现了尾随他的病狼和“停泊在加冕湾”里的“捕鲸船”。

转弯:在距船约四英里的地方,遭遇了耐心的病狼袭击,在昏迷后幸运地杀死了狼。

结局:原本打算凯旋而归的淘金客变成了时刻防备饥荒到神经过敏的胖子;当然下船前恢复了正常。

二、语言和细节

杰克·伦敦擅长用简洁有力的语言去刻画人物形象;文章紧凑,有如行云流水;不忘遗漏细节,时而设置悬念。

这里举两个例子。

例一:

悬念一:“比尔”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

关于“比尔”文中戏份实在不多;正式出场只有开头一小段,开头两个人“一瘸一拐”出现和不顾脚扭的“困苦颠”头也不回地走远消失了。这里埋下了悬念。不是和“困苦颠”一起共患难的同伴嘛,怎么看到“困苦颠”受伤也不管。后面多次发现“比尔”的疑似踪迹,悬念加剧,他去哪里了,有没有走岔路,他们还会相遇吗,遇到了会发生什么。最后一次的“相遇”,作者从“困苦颠”角度,对于“比尔”给出了一个答案:被狼群吃了,至死都带着金子。

而就在交代结局后的一段话“不错,比尔抛弃了他;但是他不愿拿走那袋金子,也不愿意吮吸比尔的骨头。不过,如果事情掉个头的话,比尔也许会做得出来的。”到这里,我们头脑中关于“比尔”形象的最后一块拼图拼了上去。从“困苦颠”的角度确认,“比尔”的形象是:冷酷无情、不折手段;两个人是因为淘金的共同利益结成伙伴;金子到手了,“前同伴”有难,怕被拖累就自己走了。这里除了塑造“比尔”形象的同时,在“困苦颠”坚韧刚毅的特质上丰富了悲悯、有原则的部分。

例二:

悬念二:“鹿皮口袋”里装的到底是啥

文中第一次出现“鹿皮口袋”是要到“小棍子地”的时候。“困苦颠”对这个15磅的东西如何放置相当在意,放这不合适放那不合适,最后还是放回了原处,给读者留下了相当深刻的印象,同时埋下了悬念。这里装的是什么宝贝。以笔者所读的书版,知道差不多3页的篇幅才揭开答案:“一股黄澄澄的粗金沙和金块”。这期间四次提到了背包,其中一次还专门提到了“对着鹿皮口袋想了很久,但最后还是把它随身带上了”。对好奇心重如本人的读者来说,这四次的出现仿佛就像四记层层加强的猫爪挠在心口。值得一提的是,悬念揭晓后,只有1页左右篇幅“困苦颠”就彻底丢掉了所有的金子。

三、思想表达猜想

开头诗给出了一个看起来像是故事结局的模糊答案。结合作者本人的经历:曾到北方道森城淘金颗粒无收,却带回了丰富的故事素材。这里本人猜测作者的意思是;一切都会抛去,唯有经历才是最高贵的胜利果实。

就“困苦颠”的经历来说,如果放在现在,把这个故事卖给小说家或者电影公司,估计会有类似小李子《荒野猎人》那样的作品诞生,也会有很好的经济收益。当年老的时候,儿孙绕膝之时,可以说“孙子/孙女,爷爷/外公给你讲个故事。从前……”。更宝贵的是,“困苦颠”恢复正常以后回想起这段经历,将会迎来心灵的脱胎换骨。面对生活中的大多数困难,都会有着别人没有的淡定,甚至举重若轻的心境。

“人要在外面的世界流浪,才能到达自己内心的殿堂。”

你可能感兴趣的:(《热爱生命》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