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 读后感

《围城》读后感

2016年5月2日晚,柔风细雨,冷暖适中,我读完了钱钟书的《围城》,花了8天业余时间,有点如释重负的感觉。因为久闻《围城》大名,却不曾读过,愧对19年学生生涯,怀疑自己就是那个浑浑噩噩、蒙混过关的方鸿渐,从村里小学到镇上初中,再到县中,到大学本科、研究生,一路跌跌撞撞地过来,侥幸过关,到头来不知所学,不如学个木匠来的实惠,但在中国门面是有用的,可以骗人、吓唬人。回想起来真不知道自己当年的勇气来源哪儿,工作后到了无锡,接触了名校学生才知道自己当初是多么无知,真是井底之蛙。不过也好,倘若早熟稔“人外有人、山外有人”的道理,就没了“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和自信。事物只能辩证来看了,谁能保证自己学习和育人方法就是十全十美的,就一定能成功呢?婚姻亦如此,命运占据了成功因素的绝大数,没有十分有把握的事。

手痒了很多年,妄想了很多年,一直没有勇气和自信拿笔记录和写点什么。如今,人财两空,穷困潦倒,只能安贫乐道,不读书不写点东西也无所事事,就算打发时光吧,何况这事着实戳到我的兴奋点。若干年,以后拿出来翻翻,或许能留下一些或酸、或苦、或笑、或痛的回忆,总不能稀里糊涂地过一辈子吧。

可能是《围城》的名气,让我充满了更多期待,反而读后有种微微的失落感,本以为是一部高深莫测、寓意丰富、情节跌宕的小说,事实上是主人公拿着冒牌博士学历回国、奔赴大学任教,跟一些中上流阶层人相处的事情,都是些儿女情长和鸡毛蒜皮的事情,可能小说都是这样吧。怪不得《红楼梦》是四大名著之一,细细品味,确实感到实至名归。以我现在心境,看书中的婚姻吵嘴实属正常,小得不能再小的事,估计很多家庭都有这样的情况。只不过,有的忍不住,离了,有的忍住了,不说,前者掀开了里子,后者捂住了面子。不过,觉得方鸿渐跟孙柔嘉的吵架,的确显得他小鸡肚肠,爱耍贫嘴,小题大做,男子汉气概不足,或许跟钱钟书的生活环境有关系。回想起自己的过去,类似的斗嘴、说狠话、伤人话也讲过,的确不像个大度男人,现在悟过来了,当时礼让一步又如何,净图一时之快,但现已失去了改过自新好好表现的机会。或许这就是缘分,是情商,是悟性,有的人顿悟,有的人迟悟,人与人的区别,不过进步总归是好事,还好不是临死都未反思、未悟道的人。看来,人一辈子需要走走停停,停下来反思,为了更好的走,否则走的匆忙,忘记了生活的情趣,盲目的走容易走弯路,甚至陷入泥潭。男人与女人的身体结构不同,造成了思维习惯不同,这是必然的。千万不能以男人思想想当然地置换女人的思想,那是不科学的,说明对女人了解不透。男人也好、女人也好、好人也好、坏人也好、富贵也好、贫贱也好,只要我们慢慢捋清楚来龙去脉,都是情有可原的,可以追根溯源的,不会再无法理解TA的无知、神经、无理取闹……也是这也算因果的一部分吧,因为懂得,才能慈悲。其实,这些都是亡羊补牢,婚前选择比婚后努力重要之极,可是谁能确保自己的选择是合适的呢?受限于自己的眼界、性格、家庭熏陶,千万个因素在作用,错综复杂,缘生缘灭,缘聚缘散,说到底还是命,是运,是因果。书中的赵辛楣与方鸿渐化敌为友,终成闺蜜。俗话说:朋友虽多,知己难求。人生有几个靠谱的知己,同舟共济,患难与共,是件幸福的事,是上辈子的缘分,要倍加珍惜,我也如此。

 

《围城》 读后感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围城》 读后感)